何贵亮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途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比例不断增大,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足够必要研究并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思想影响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性。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过程始终受主观控制,使受教育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过滤”的纯净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可控制性。失去控制的网络使受教育者接触的大量信息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好坏难分。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指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潜移默化性,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轻松地在BBS、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发表不同的言论,而教育者则要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的面目出现,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缺陷在于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常常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我干”,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常常不得而知,教育者着重正确性而忽视个体针对性,使受教育者不能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以达到自治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优点在于互动性,由于网络隐蔽性使受教育者可以恣意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或发表观点。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性、深层性和现实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面狭、理论多、抽象化多、说理多,注重主旋律教育,缺少日常行为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不仅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仅有本土文化,更有世界文化;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注重探讨深层次问题,适合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 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因素
2.1 从重视程度上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备受各方关注,但还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近年来,全国大多数高校先后建了校园网,这表明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硬件投入、保障机制等的差异,导致高校网络建设的步伐参差不齐,若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观之,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
2.2 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上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参与度,但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政工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互联网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因为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的世外桃源,所以信息传播中容易发生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对于受众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正值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中电子邮件和广泛使用的匿名发言制更使他们对网络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
2.3 从方式方法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多样,但交流缺乏艺术性和互动性。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探索,不少高校网站上设有校长信箱,它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发言的场所。但是,这种信息几乎是传统信息的翻版,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感,同时这种交流方式常常导致问题重复、没有重点、透明度低等问题产生。
2.4 从监管机制上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引导性和规范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在探索中加强引导和规范。这就需要高校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干部、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在信息的海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需要学校在运用网络的同时对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督。当今大学生的独立性强、思维敏捷,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受感情左右,因此,引导和规范尤为重要。
3 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要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主动为大学生服务,为其解疑释惑;认真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创造更具艺术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3.1 加强规划,精心设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科学性
学校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工作方法、经费投入以及网站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提高影响力,增强其针对性。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及网页,主要的做法有:(1)建立专门网站,进行网络传播。通过网络,使先进模范的讲话、有关专家的理论学习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将其他大众媒体,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及互补。(2)开设“辅导员实名博客”、“心理聊天室”等版块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这些形式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超时空特点和交互功能,能够创造出平等、信任的情境进行正确引导,效果较好。
3.2 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吸引力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只有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和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上,才能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点建设服务性强、受众面广的综合性信息网站,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为充分利用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有利条件以及回应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第一,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第二,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信息量有时会超过老师,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在丧失。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新的思路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
3.4 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
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上网行为。积极开展网络“文明”活动,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编制软件,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即时清除恶意言论、虚假信息和不健康内容;建立健全有关法规,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加强规范和引导,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防火墙”。通过上述措施,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分明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
3.5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
网络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占有信息上趋于平等,甚至可能客体比主体占有更多的信息。同时,网络的共享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等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和强制性工作格局早已不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应引领时代浪潮,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讲究真情互动,注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校园,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教育模式,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情感沟通促进思想交流,以科学理性驾御情感流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脑、入心”,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努力开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7(4):47- 48.
[2]周永根,唐华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6(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