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效能困局

2009-02-02 02:12赵红军
台商 2009年1期
关键词:大单内需台商

赵红军

在华商圈中台商既有别于陆商,又有别于港商:比陆商更国际化比港商更实体化。其内在质素既可助台商成为现代制造业领袖,又可助台商在大陆成为现代服务业之先行者。

新一轮经济危机所引发新的经济格局调整,需要台商突破固有格式和效能,获取新的成就。有学者指出,台商当前最要紧的是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在获取大陆资源上有所突破;二是要在两岸「三通」、「一日工作商圈」形成之后,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完成之前,在大陆有新的突破。今次台商应以转变之速,应对之速,效能之速,藉由「困局」破解「困局」。

台商必须克服四大脆弱

破解效能之路首先在思路,之前有专家指出,台商并非没有思路,而是没有出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碍于政治因素,走出与经济规律极不相符的路线,致使台商在新的经济格局下步步被动。据悉,2010年大陆就将与东协十国实现10+1机制,意味着大陆与东协的自由贸易区形成,各种贸易壁垒消失;而香港也获得大陆的鼎力支持,近日温家宝总理更是提出支持香港发展的9条意见(CEPA6),其中为香港争取到了参与拉动内需方面的商机。大陆台商服务内地20年,至今在投资内需方面却依然受困于政策和心理双重阻障,专家指出,台商的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式单一

有学者指出,大陆台商当年离岛之际,为解成本之困投资大陆,这致使在大陆的产业基本就是一个单一的加工基地,市场在外,研发、原材料也在外,这种两头在外的形式,给台商一个客家人心理,长时间不能很好的融入大陆,遂使在新的经济变局下自我封闭,恍若大陆内需市场不在身边,加之通路积累甚少,台商先遭遇战略目光短浅之困。

(二)本地化脆弱

由于产业单一和客家人心理,台商本地化方面排在港商之后,基本处于末位。尽管台商在语言方面要优于港商和跨国企业,但在人才、研发、市场、政策争取本地化方面基本把自己排除在外。有学者指出,台商今后应排除政治意识形态干扰,深耕大陆,在本地化方面向一些跨国公司学习。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大陆从不把两岸政治与两岸经济挂钩。台商更应排除心理障碍,全身心全方位经营大陆区域。

(三)外销停滞不前

台商以外贸加工开启了转移大陆的经营之旅,这本是台商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制造业方面,依托大陆成本洼地及国际契合能力,独有的承接技术和运转能力,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这反成不利,据悉,2008年四季度以来,台商外销订单平均已减少5成以上。

(四)内销有意躲避

台商首先应该在心理上尽快把自己的客家人心理排除在外,2008年11月9日,大陆推出令世人赞叹的4万亿人民币内需大单,各地配合拉动内需的大单竟然高达20万亿人民币,但令多方感到惊奇的是,台商对此表现冷淡,呼声不强,反应措施之差犹若局外之人。今次台商要想摆脱困局,当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分到的内需大单的多少。

快速「转向」是台商急需

在2008年的一整年,有众多的两岸专家和学者给出台商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可谓点睛明确,然台商应在以下方面应加快转变方向。

(一)转内销

有学者指出,内销的增加关键在于转变消费的形式和内涵,就产业层级来说,台湾本来就领先大陆,在现代农业、环保产业和服务业方面,台商都占有优势。在民生工程如医疗、卫生、教育等,台湾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台商要做的只是适应大陆市场,用大陆的成本做出台湾的服务水平。因此,在大陆开出的拉动内需大单面前,台商理应通过台办管道,集合式争取政策。首先在转内销的整体布局下,以新的内需投资拉动为契机,配合大陆产业转型和升级,在4万亿内需大单中占到份额。台商「以大陆成本实现台湾服务质量」的转变之旅,会形成新的转型革命。

(二)转本地化

台商要实现「大陆成本台湾质量」,关键的一招就是本地化。相对来说,台商较其它内地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能力要强——在智慧成本方面,台湾有成熟的经验和市场可供参考,之前有台商关于大陆研发机构设置的建议,提议大陆像台湾那样设立孵化器和生产力中心。台商应转变观念,不要去等,而应该联合政府主动去自己实现这一构建,不要再把自己当局外人,而要成为奠基人。

另外,台商在大陆各个领域都有投资,要实现成本革命,应抱团同时在各产业链出击,实现人才、原材料和研发的本地化。大陆的市场容量庞大,一个原有研发人员可以带出大陆的一个研发团队,而所研发的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是台湾的30倍以上。「成本革命」带来的本地化革命,将是台商转变观念的关键。

(三)转模式

从代工转自有品牌。台商在大陆代工20年,产业链处于利润的狭窄区位,尽管制造业从来不会消失,但台商在新的一轮经济调整来临之际,应考虑转换模式赚取利润。目前大陆正在投入鉅资启动内需,新的经济模式和形态正在出现,在新模式领域,目前大家都处于齐头并进的阶段,有些企业因为上轮周期投入过猛而深陷其中,故此2009年正是台商创造自有品牌,逐鹿大陆市场的良机。

(四)转级别

从制造转研发和通路,向产业链两头延伸。就从原有本业来说,外销订单失去了一半,原本患得患失的只做代工的心理被打破,因为目前的形势下,固守原有模式是死路一条,改换频道放手一搏倒还有生路。加之转型之际,大陆会推出相应的扶植政策,若能与当地政府配合,申请到产业升级的正选资格,无疑是难得的大好时机。一般来说产品与技术升级,是以本地制造取代同类的台湾制造、南韩制造或日本制造;经营模式上将发展自有品牌、向上整合(自行生产零组件)或向下整合(发展销售通路)。

以「应对之速」谋划新

的资源

台商应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之际,要有应对之术,前者我们提倡先转向,今次再强调应对之速,是提醒台商要在具体操作上放手一博,以转换腾挪之法,应对眼前所出现的各种不应之举。

(一)争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政策100%落实到位

台商在大陆都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可与之接洽,这个部门就是各级政府的台办,这是台商的优势,也是台商受大陆重视的体现。台商应大力依靠台办与政府各职能机构沟通,也可以通过当地台协集体办事。事实上大陆对台商的优惠政策,不是每一个台商都能享受到位,尤其在具体管理层面尚与「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有差距。出于现实上考虑,大陆或许会有个别部门不能及时兑现政策,但台商的姿态应该是通过积极沟通、协商,以较为灵活的方式来因应。

(二)、金融方面要变化视野,灵活选择融资工具

台商深耕大陆,最难的莫过于融资。2009年海基海协两会之间将要举办「第三次陈江会谈」,可能就台湾金融机构登陆大陆达成相关协议;但即使是这样,台商企业可能享受到的便利无非是在岛内的资信得以延续在大陆,岛内融资资源可以比较方便地在大陆使用,依然摆脱不了应有的程序和羁绊。台商应拓展视野,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的融资工具,转向依靠大陆资源进行融资,下文整理出目前大陆通行的一些融资工具,以供台商选择和构建。

猜你喜欢
大单内需台商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需拉动效应研究
中国 成都 欧美同学会年会签合作“大单”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兩岸最快訊息傳遞管道 台商雜誌滿十三年 建立四地商業交易平台 同一刊號同步發行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超级推销员”:一年带回1400亿美元大单
台商會長齊聚台北挺國民黨
那些感動的聲音……
黨派雲集挺台商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