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俊
江泽民同志曾说:“现在一些学生负担过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应该把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当做首要的教育任务,竭尽所能地充当好“心理医生”的角色。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在从事班主任期间,我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这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实践观察,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往往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3.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己解脱;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自卑怯懦,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征。表现为情绪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打不起精神听课,同时还出现所谓的“早恋”现象等。
众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作为班主任有必要深入地了解其具体成因,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里归纳以下几条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其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种种原因的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1.性格缺陷。如过于孤僻、压抑、内向或过于急躁、固执、偏激、多疑,过于自卑或过于自信、好强,娇气等等,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是构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2.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所受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四)学校因素的影响
初中学习生活过于紧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也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协调,容易使学生压抑、烦躁、紧张、缺乏自信心,缺乏生活的乐趣。
(五)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的冲击,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初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呢?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心尊重学生,做学生知心友
班主任应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敢于说真心话,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歧视、不嘲笑、不训斥,不冷漠,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加强生理卫生教育,稳定学生情绪
班主任要主动与校医配合,进行性生理卫生教育,开展性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子的初潮、男子的遗精。教会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思想乐观,正确面对异性的好感,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正在变化的、不太标准的身体。
(三)进行心理疏导,减缓学习压力
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败,不要在升学上盲目攀比。还要不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兴趣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不要逼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
(四)指导人际交往,促进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乐观豁达的认识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使他们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异性的关系;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交往的技巧。
(五)教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心境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动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意志乃至学习能力,达到心理卫生和生理预防的目的。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谨慎”;在挫折面前,安慰自己“乐观、向上”等。
实践证明,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理医生”角色,就先要对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表现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及时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才能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健全的人格。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