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出口扩大效应实证分析

2009-02-01 08:13李根生
北方经济 2009年23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引力

李根生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东盟成立于1967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为使各国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实惠,2003年我国率先与泰国实行“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东盟各国除菲律宾由于国内情况没有参加外,其余各国都参加了该计划(2005年菲律宾加入)。2005年7月实施《货物贸易协定》,开始全面降税。本文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并引入适当的虚拟变量EHP(早期收获计划)和GTA《货物贸易协定》,对中国向东盟各国的出口进行了定量估计和考察,试图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因素,以及一系列贸易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政府以后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概况

(一)总体贸易规模扩大,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对话进程时,双边贸易额仅为63亿美元。此后,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全方位展开,双边贸易幅度明显增长,并于2004年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特别是2005年以来,双方货物贸易急剧增长。2005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303.7亿美元。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3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快,并且占我国对外出口份额也逐步增大

自《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开始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173.39亿美元,到2003年的309.49亿美元,再到2007年的941.7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占我国对外出口的比重也逐步攀升,以2002年自由贸易区建立为界,2000—2002年比重为7%,2003—2007年比重逐步增加,特别是2006年达到9.27%。

可见。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3年的“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行。2005年7月《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对东盟10国的贸易,还是其它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一系列贸易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的扩大效应如何?本文就这一问题运用引力模型作如下分析。

三、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为研究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果,引入国际贸易通用模型一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无论是在分析任意两个国家间的贸易流量。还是分析贸易集团内部国家间贸易流量都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引力模型认为两国间的贸易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济规模(用GDP衡量)、人均收入水平佣人均GDP衡量)、两国间的距离和各国的制度安排等因素,所以反映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Tij为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总量;Yi与Yj分别是i国与j国的GDP;Pi、Pj分别是i国与j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Sij为贸易制度安排。

本文为考察“早期收获计划”、《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我国向东盟出口的效应,引入虚拟变量EHP和GTA。本文构建的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xij表示国家i对国家i的出口;GDPi表示国家i的国内生产总值,GDPi表示国家j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距离;EHP(早期收获计划)、GTA(货物贸易协定)是虚拟变量;uij表示标准随机误差。

(二)样本及数据

1,样本的选取。本文利用2000—2007年我国对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我们选取46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发达国家18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奥地利、葡萄牙、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发展中国家包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乌克兰18个新兴市场以及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东盟10国。

选取上述46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不仅与东盟10国,而且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呈上升趋势。所以本文为体现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扩大效应,在全面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情况的基础上。再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一系列措施的效果,才具有客观性:第二,所选取样本国家或地区大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对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约86,27%,这有利于对中国出口国别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第三,18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据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主导地位,能够全面描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这样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容量为:46x8=368

2,数据来源。我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且折算成以2000年为基础的实际出口量: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数据库,并且用此数据库里的Implicit deflatorGDP数据,把各国名义GDP转换成以2000年不变价为基础的实际GDP;距离数据来自Google地球的距离测量工具,取我国上海与其他国家首都之间的球面距离。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1,回归过程。本文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回归的引力模型。在以下所有回归时为解决一阶自相关问题,回归时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同时为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的影响,使用Cross Section Weights加权法。如表中的回归结果(1)显示,LOG(GDPi)、LOG(GDPj)、EHP、GTA都很显著,且符号与实际相符;ARf(1)的t统计值为172.0,显著水平很高,说明原方程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但是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后的DW=1.79,说明迭代法消除了一阶自相关问题;但是LOG(Dij)不显著,且符号与实际相反。说明回归方程的效果很不理想。需要进行调整。考虑到LOG(Dii)这一个变量的显著性最小,且与实际相违背,因此去掉这个变量,得到表格中的第二列回归结果。

如表中的回归结果(2)所示,去掉LOG(Dij)后,方程调

整后的可决系数也有所上升,除虚拟变量GTA显著水平不高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都与预期一致。考虑到东盟10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样本国家中包括了文莱、老挝这两个国家,人口非常少。经济规模较小,实际贸易量微乎其微。因此,在进一步回归时应该剔除文莱、老挝这两个异常样本点,这样样本容量缩小为352。

最后得到如表中的回归结果(3),所有变量都很显著,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DW=1,.73。基本上消除了一阶自相关性的影响,且F值较大。说明整体线性回归显著。

引力横型的回归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的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2,回归结果分析。由于本文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有的以自然对数的形式表示,因此,其系数就表示双边贸易额对GDP、人均GDP和距离的估计弹性。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额的重要因素有GDPi、GDPi、EHP、GTA。

(1)影响中国对各国出口的因素中,我国GDPi、进口国GDDPi相当的显著,其系数分别为3.78、0.80,我国、进口国的GDP每增加1%则我国出口将分别增加3.78个百分点和0.80个百分点,说明经济总量对贸易的推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其中我国的GDP起主要作用。说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但是作为经济大国,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却主要用于出口。反映了国内需求不振,经济发展内外失衡,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2)距离Dii影响不显著。可见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在降低,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小,距离的远近不再是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与欧盟各国、拉美各国的贸易量都很大,也证实了这一点。

(3)在回归结果(2)中,虚拟变量EHP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GTA系数不是很显著。而在去掉文莱、老挝之后得到的回归结果(3)中,EHP、GTA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是0.052、0.044。说明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东盟8国作用明显,而文莱、老挝影响不显著。这也符合文莱、老挝这两国的国情。两国经济规模较小,而我国对其实际贸易量也微乎其微,致使降税计划对其进口影响甚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引力模型用于分析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早期收获计划”(EHP)、《货物贸易协定》(GTA)的相继实施,降低了关税。减少了贸易壁垒,进而降低了贸易成本,从而对贸易扩大效应非常显著。

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积极向外发展自由贸易区及优惠贸易区,其中最早发展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外贸发展有很大的扩大效应,成果显著。这对我国FTA政策是有益的启示,为我国以后的自由贸易区拓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引力
引力
感受引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