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2009-02-01 05:23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3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学习者多媒体教学

李 滨

[摘要]广告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对于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能使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有广告般效应,可以始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增强其记忆,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感觉、知觉能力得到开发,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76—04

一引言

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语音和图像压缩处理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网络数字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包括音响信号处理、静态图像和电视图像处理、话音信息处理以及远程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并利用这些感觉器官与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使人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友好。换言之,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感知觉器官,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及参与意识,并与计算机进行充分的互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在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最突出的问题则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太多、分不清主次。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不习惯,觉得用多媒体学习英语是在看热闹。作为一名从事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并非不好,只是没有被正确地使用,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发挥。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作为切入点,探究英语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制作。

多媒体技术并非多种媒体自动播放的技术,而应该体现人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即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对多媒体的播放进行操纵。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互动性是多媒体的实质,它使得多媒体由线性播放变为可以根据操作者需要进行调解的非线性播放。具备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的多媒体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因而有人使用edutain(education+entertain)这个新词来描述其寓教于乐的特性。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如图一所示。根据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自学+辅导”和“课堂教学”,前者主要通过计算机实现,而后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心理学遗忘的角度看,使用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听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由于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因此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其次,由于多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将多媒体应用于英语学习符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自学+辅导”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三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把信息量大、条理性强的课堂讲授作为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的讲授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就是把英语看作与物理化学一样,当作一门专业知识来传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语学习完全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听说和阅读实践;学生唯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可能真正掌握英语。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需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抹煞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多媒体教案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拿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换句话说,教师起着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尽快适应这种角色转变。

随着《课程要求》的实施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推广,外语教师的教学环境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课堂讲授方法,同时还要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包括自行设计结构清楚、内容丰富、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教学课件(如网页文件、演示文稿、动画课件等),上传和下载或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学习材料,制作和编辑简单的媒体文件(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与反馈,参与并监控学生的网络论坛讨论等。同时,教师还需要能够合理地协调课堂面授内容和网络辅导内容。

此外,作为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感知过程。因为当(多媒体课件)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时,学生的心理认识过程便由此开始了。它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记忆量,进而提高课堂吸收率。故而,当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也必须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

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外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该遵循“AIM”原则。

AIM是英文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Memory(记忆)的首位字母组成的。它意味着:多媒体课件首先要引起学生注意;接着使学生对幻灯片发生兴趣:最后能记住幻灯片讲授的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多种音效或其他音频文件,也有的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太多的动画和图片,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不必要的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虽然可以丰富课件的页面,但也可能干扰课堂教学。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感官受持续刺激时,刺激强度保持不变,但引起的神经冲动越来越少(弱)。由此可见,感觉只在它刚发生时才是强烈的,以后就越来越弱。也就是说,学生只是在开始的时候对多媒体课件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模式,而且内容相当丰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的展开,学生逐步的适应了多媒体,兴趣越来越弱。因为学生的感官已经完全适应了相同的版式,相似的画面构图。从感知觉的角度来说,如果学习者长期接受类似的刺激,或者说对某类课件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时,他们不仅对课件信息不会产生任何兴奋,对其差别的分辨能力下降,而且反应也会变得冷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有在我们无法或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时,或者在使用媒体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时,才应该借助于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媒体。在课件中使用媒体的总体原则应该是:让学生专注于应该专注的内容,尽可能少地使用可能产生干扰的媒体,因此,页面中应该突出的内容一定要凸显出来,而不应该凸显的内容决不可凸显。现结合多媒体的特性及笔者的研究,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意利用中国语言学习者的“视觉优势”

视与听是人脑的两大信息传递通道。广告心理学中有关于听和视觉的研究:在《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对比试验。该试验共用了九个字,分别用中英文表述。让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相同的控制实验条件下,先后用听觉和视觉去接受中文字或英文字,然后顺序地回忆所接受的九个字。结果发现:中国被试者与美国被试者的记忆优势相反,前者视优于听(除最后两个字外),后者听优于视。如图二所示:

为了验证中国人“视优于听”这一论断,我们曾在2004级教改实验班中进行了实验。实验并没有采用英文来检验这一论断,而是采用了中文。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准备一个由30字组成句子,将其分别制成长达12秒音频文件和幻灯片文件;然后,随机抽取4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使用音频文件和幻灯片文件。第一组听完后间隔12秒将听到的内容默写下来,第二组用12秒看完这句话,而后也间隔12秒将看到的内容默写下来;最后进行比对研究,30个字以听到18个字为达标。结果显示:第一组12人达标,第二组17人达标。这一实验同样证明了该论断的正确性。

但目前许多课件所使用的文本都带有对应的音频内容,而且这些音频内容为重点内容,必须要播放。音频文件和对应的文本既可以同步播放也可以异步播放,文本可以先于音频文件,反之亦然。那么究竟哪一种播放方式更合理、更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记忆量呢?我们在2006级教改实验班进行第二个实验:制作三个幻灯片文件,三个文件内容一致,都是由一个音频文件和对应的文本构成。第一组音频文件和对应文本同步播放:第二组和第三组采取先后播放的方式,但是第二组音频先于文本播放,第三组文本先于音频。实验对象则是从教改实验班中抽取30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他们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说无明显差异,水平相近。将他们分为三组,分别使用三个文件,播放完毕后请学生们写下记住的内容,评分标准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写的阅卷标准为准,满分为10分。将每组10名学生的得分累加得到最后结果。结果显示:第一组得分53分;第二组得分78分;第三组得分67分。

上面的实验结果对外语课堂多媒体教学有两点有益的提示:第一,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视觉媒介比听觉媒介更有利,同一份教学资料如果有音频和文本两种版本,应优先选择文本:第二,如果音频版本必须播放,那么应先播放音频内容,而后才是文本,不要同步播放;第三,视觉媒介的文案编排应有所不同:对于视觉媒介,重要信息最好加大字号突出重点。通过对视觉媒体的侧重,达到最大限度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目的。

2学会使用心理学中的“联觉”效应

但是,这样做绝对不意味着音频文件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不重要,听力水平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听力的吸收率。广告心理学中有一种“联觉效应”。“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联觉现象遍及所有感觉。由于联觉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的自然语言系统中,出现了诸如甜美的歌声、温柔的话语、宏亮的笑声等这类跨感觉道的形容词。在这里,歌声、话语、笑声是听觉系统的功能,而甜美是味觉与视觉的综合,温柔属于温度觉与触觉,宏亮,则是视觉特性了。

人的各种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们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有寒冷、凉快的感觉。因而,前者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在这里,颜色是视觉的属性,可是冷暖确是温度觉。这种不同感觉之间的影响,被称作感觉的相互作用。这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例如,极大的响声能引起麻疼的感觉;轻松的乐曲会使人感到轻松;光亮还能提高声音的响度。心理学的实验还发现一些感觉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例如,绿光会提高人的听力,而红光则使听力下降;在不同色光下,人的听力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联觉效应进行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如果其中有幻灯片链接到听力内容,就应该普遍利用绿色调背景作为衬托,以提高听觉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听力训练的质量。许多多媒体幻灯片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联觉效应,背景颜色使用不当,而且与页面文字的色彩对比度不够,以致学生无法看清页面内容。或者画面过于艳丽令人目眩,导致学生视觉疲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正确地面对这一现象,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听觉,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最终提高授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3正确把握“7±2”原则:

有的课件页面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太多内容,字号很小,根本起不到演示的效果。如果我们提纲絮领地列出要点,字号则可以增大,演示效果自然也会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幻灯片投影仪不等于黑板,板书如果设计和书写得当,一些重要授课信息可以在黑板上长时间保存直至下课。而多媒体则不然,页面一页一页的切换,导致信息无法长久保留。黑板与多媒体的差别就如同电子图书和纸质的图书的差别一样,想要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停留短暂性这一特点。计算机媒体如同电视媒体,电视媒体中的广告非常有

特点,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就是观众,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广告心理学在这方面同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

学习者从课件中获得了有关教学内容的必要信息到记忆行为的发生,或长或短要有一段时间。因而课件不仅要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过目不忘”。这就需要对学习者在获得授课信息之后如何能够记忆、保持多大部份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系统,并把记忆系统看成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所组成。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信息量有限,贮存在感觉通道中的感觉信息大部分迅速消退,只有得到注意并进行维持性复述的小部分信息才转入并被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有限,仅7±2个。幻灯片一页一页切换,导致信息无法长久保留在大屏幕上,所以重点授课内容出现在课件上的信息量不要太大。如果信息量太大,学生的感官则无法接受。教师一厢情愿地在重点内容的课件上加大信息量,内容复杂,结果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接受授课信息应该属于短时记忆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应当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人类视觉系统作为传播系统的一个渠道,在特定的时间内,分辨和传递信息比之大脑所能接受和储存(记忆)的要多的多。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系统中,系统所能经受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大脑的接受和存储能力。

米勒(G.A.Miller)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2。意思是在短暂呈现的条件下,大脑能接受的数量至少是5个,至多是9个,平均为7个。换言之,当刺激的数目超过7个的场合下,大脑短时所接受的量一般是7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单词或无意义音节,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超过这一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并为人所熟悉的材料,记忆广度则可增加。

笔者在04级教改实验班中得到的实验结果表明:幻灯片内容在10个单词以下,学生的回忆率为38%,10个单词以上,则只有16%。短时记忆的具体数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习者在短暂中接受的信息是很有限的。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重点授课内容课件应控制在10个单词左右。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短时记忆,为下一步的黑板精细讲解做出了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长时记忆。

五结论

以上这些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笔者认为这些理论对多媒体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人的感知能力和人脑的记忆系统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多媒体课件制作如果遵循上述这三个原则,在重点教学内容上注重课件设计的新异性,变换刺激强度,使之区别于非重点内容,学生的感知器官会更加兴奋,记忆量也会随之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记忆力。因此,它能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多媒体也会引发学生的感觉疲劳,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变换刺激的频率和强度。

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从黑板到幻灯片这么简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都要随着多媒体的使用而转变。传统黑板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内容可以放到多媒体课件中,但是与“AIM”原则相比较,应该处于次要地位。总而言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始终要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在需要使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时,应尽可能做到恰当、经济、高效,不可滥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它的自身规律,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绝不能一面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而另一面思维却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因此,研究出一套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学习者多媒体教学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广西民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浅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众短时记忆调查报告
英语听力理解与短时记忆
初中生认知能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