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只问三件事
王文华
在斯坦福大学,我学到最宝贵的一课是:不完美是OK的。
我们那届358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产业。大家唯一的共同点,是在进斯坦福之前,都习惯做佼佼者。这样的名声,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期许,让他们成为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
以《从A到A+》作者柯林斯的“创业”课程为例,他规定上课前要读的案例、讲义、教科书章节,每次都有一百多页。其他课程的要求也一样严格。
某些追求“完美”的同学,为了完成人生中第一名的纪录,认真地准备老师要求的每一份讲义,因此错过了星期三下午和同学喝啤酒的时间。他们最后确实得了第一名,毕业时还上台领奖状。但是,他们的脸色看起来好苍白,因为两年中他们没有好好享受过加州的阳光。
然而,当我进入业界,承担责任时,我发现:真实的企业不容许领导者抱着全有或全无的洁癖。真正好的领导人。懂得放下身段,耐心地协调和妥协。他的成绩也许不像完美主义者那样被媒体注意,可他的成果一点一滴都会被员工和股东感激。
经过这些年不断追求完美的经历,我发现,当完美主义者并不很难,而在不完美的状态下奋斗,才是要紧的。
聪明人最大的毛病,是嫌弃比他笨的人。完美主义者的另一项缺点,是他要求身旁每一个人也是完美的。
我当老板时,只问三件事:员工认真去做了吗?他们的方法对吗?他们尽力了吗?只要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会闭嘴。如果他们这样做了,还是失败,就不要苛求员工。
那些天才老板的公司里,员工的士气是最低的。不管员工怎么努力,换来的还是老板的批评。最后老板事必躬亲,把自己累死,也害了整个公司。
摘自《财富人物》
李肇星谈官样文章
李肇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字的得失既牵动人心,又涉及民利。中央领导要求不说过头话,可耳听八方,过头话还是有。过头话有形象价值,但因无法变为有益的行动,负面作用更大。
关于“亲自”
说某首长参加一个会,接触一下群众或者听一次部下的汇报,往往要加上“亲自”、“亲临”等。这至少是多余,甚至有挑拨领导与群众关系的嫌疑。
群众与会、接触上级好像从来不用“亲自”、“亲临”之类的修饰语。还从未听说某农民“亲自”听乡长报告、某士兵“亲临”射击场或某同学“亲自”去食堂吃饭之类的说法。
关于“充分”
说某人干了某事就“充分”体现了对什么的重视等,至少是欠确切。如果什么事都“充分”了,给以后提高执政能力、服务质量留下的空间就太少了。
关于“圆满”
把一场活动、一场会谈、一场研讨会描述为“圆满成功”,作为客气话还凑合,要当真至少是不够全面。一件事如真的“圆满”了,怕不少人会面临失业的危机。如学习、研究,内政、外交问题的处理等,无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于“进一步”
“进一步”多见于一些官员的自我考评,主要是怕领导和群众低估自己的政绩。所以,说加强学习时得说进一步加强,谈提高认识时得说进一步提高。“加强”、“深化”、“扩大”等动词,本来就有“进一步”的涵义,加上“进一步”,不仅降低了这些动词的功能,还暴露出作者的个人考虑可能太多。
关于“切实”
一些人办实事下工夫不足,在文字上花力气过多。如,写“落实”不行,还要写成“切实落实”、“认真落实”、“切实认真落实好”,吓得读者不得不怀疑原来说的“落实”是否诚恳。
关于“绝对”
有人喜欢说:我“绝对”这、我“绝对”那。在一般性问题上,“绝对”用多了,有违辩证法精神;除了在核心问题上,你说的不一定“绝对”属实。
有的文章里,“丝毫”出现的频率偏高,如“丝毫没有”、“毫无”等,与真相相比,往往显得过分。一过分,此“丝毫”就不“丝毫”了。
关于“始终”
有一次,有人说某两个国家关系“始终友好”。这样写,至少应查一下有关两国关系始于哪年、终于何时,否则恐怕难说清楚。没有调研做基础,对两国之间某段时间曾中断关系不管不顾,就套用“始终友好”的说法,就好像把球射入自己的球门。
关于排比
还有的人特喜欢排比句式,不管内容是否必需,也不管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都潇潇洒洒一口气堆砌三四个,有时就显得矫情、可笑。
简朴是高格调的美。
摘自《李肇星感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