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历来被列为形书之首,后代学者对其不断进行补充与修正,其中最有权威的当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纵观《段注》,可以发现形音义互求的思想统率全篇。本文主要从形训、音训、义训三个方面对《段注》的训诂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体现《段注》在训诂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 形训 音训 义训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被列为形书之首,同时也被历代学者传习,经久不衰。同时后代学者也对其不断进行补充与修正,其中最有权威的当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在训诂方法上有独到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形音义互求的思想统率全篇。段玉裁为《广雅疏证》作序时,曾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王念孙《广雅疏证》)。因此,本文主要从形训、音训、义训三个方面对《段注》的训诂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体现《段注》在训诂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一、形训
汉字的表意性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提供了可能。“形训”是训诂学上最早提出的一种训诂方法,《说文》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被后世视为形训的典范。段氏注《说文》,不仅严守许说,阐发许说,而且也匡正许说,多有创获。《段注》有意识地把文字放在历史的使用过程中加以考察,探求文字形变的源流,将字形与训诂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辨析古今字以求本字
1.古字用本字,今字用假借字
《说文·气部》:“气,云气也。”《段注》:“气、氣古今字。”同时段氏在“氣”下注曰:“今字假氣为云氣字。”
2.古用假借字,今字用本字
《说文·辵部》:“遹,回避也。”段氏认为“遹”“述”为古今字,同时他在“述”下注曰:“孙炎曰:‘遹,古述字。盖古文多以遹为述,故孙云尔,谓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视此。”
3.古字兼义今造新字
《说文·言部》:“说,说释也。”《段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采部曰:释,解也。”
4.语音演变而今字另造
《说文·目部》:“眙,直视也。”《段注》:“按眙瞪古今字……考玄应引《通俗文》云,直视曰瞪。是知眙之音自一部转入六部,因改书作瞪,陆法言固知是一字也。”
(二)把握本义特征以求引申义
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一个字(词)很少只有其本义,大多数字(词)总是沿着其本义的某种特征所决定的方向不断地被引申出新义,从而逐步形成以本义为起点的词义系统。
《说文·土部》:“基,墙始也。”《段注》:“墙始者,本义也。引申之为凡始之称。《释诂》《周语》《毛诗传》皆曰:基,始也。”
(三)匡正字形
《说文·二部》:“二,高也。此古文丄。”《段注》:“古文上作二,故帝下下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证古文本作二,篆作丄,各本误以丄为古文,则不得不改篆文之上为,而用上为部首,使下文从二之字皆无所统……今正丄为二、为丄,观者勿疑怪可也。”
(四)考核异文
《说文·土部》:“垓,兼晐八极地也。”《段注》:“‘晐各本作‘垓,今正,‘晐俗作‘该。《日部·晐》下曰:兼晐也。此用其义释‘垓,以叠韵为训也。凡四方所至谓之四极,八方所至谓之八极。淮南书曰,八紘之外乃有八极,非此义也,兼备八极之地谓之‘垓。”
二、声训
在意义无穷、音节有限的情况下,词汇的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旧词引申的基础上孽乳分化产生新词,形成以旧词为词根的同根词;二是借用同音或近音词表达新义。体现在文字上,前者形成了音近义通的同源字,后者形成音近义别的假借字。许慎深受两汉声训的影响,在其著作《说文》中广为使用,但解说较为简略,段玉裁对此做了阐发:
(一)同音相训:释字与被释字的声音相同
《说文·土部》:“坺,坺土也……诗曰,武王载坺。”《段注》:“商颂长发文,今诗作旆……谓坺即旆之同音假借也。此如小宛训题为视,谓题即眡之假借。斯干训革为翼,谓革为之假借,若此之类,不可枚数。”
(二)音近为训分为三种情况
1.双声为训
《说文·穴部》:“窠,空也。从穴果声。一曰鸟巢也。”《段注》:“双声为训,其字亦作窾……一曰者,义近而别者也。”
2.叠韵为训
《说文·一部》:“天,颠也。”《段注》:“此以同部迭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髪,拔也:皆此例。”
3.双声叠韵为训
《说文·又部》:“叔,拾也。”《段注》:“叔,少也。於其双声叠韵假借之,假借既久,而叔之本义鲜知之者,惟见於毛诗而已。”
(三)以古音求本字
段氏是从音理上探求本字的,他认为“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即假借的前提必须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段注》的假借字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对于前者可以循古音以求本字。
1.本有其字的假借
《说文·女部》:“,人姓也。从女丑声。商书曰:‘无有作。”《段注》:“鸿范文。今《尚书》作好。此引经说,假借也。,本训人姓,好恶自有真字,而壁中古文假为好。此以见古之假借不必本无其字,是为同声通用之肇耑矣。”
2.本无其字的假借
《说文·鸟部》:“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段注》:“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词助而本义废矣,古多用焉为发声,训为於,亦训为於是。”
(四)重视声符的表意作用
所谓声符表意,是指形声字的声符在表音的同时兼表意义,史称“右文说”。段注经常用“形声兼会意”“从某某,某亦声”等述语来表述。
《说文·马部》:“騢,马赤色杂毛。从马,叚声。谓色似鰕鱼也。”《段注》:“鰕鱼谓今之蝦,亦鱼属也。蝦略有红色,凡叚声多有红义,是以瑕为玉小赤色。”《段注》认为“叚”为声符,表示“红”义。
三、义训
义训,就是直接对词所包含的客观内容进行训释。在《段注》中义训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互训
《说文·女部》:“始,女之初也。”《段注》:“《释诂》曰:初,始也。此与为互训。初裁皆衣之始也。基者,墙之始也。凡言之者,皆分别之词,有假殆为始者。”
(二)描写比况
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写,或用类似的事物加以比拟、比喻。
《说文·女部》:“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段注》:“斟者,酌也。酌者,盛酒行觞也。斟酌二姓者,如挹彼注茲欲其调适也。《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比较辨义
《段注》十分注意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异同,经常把同义词和反义词集中列举在一起,离析辨别,比较互证。
1.统言析言
与此相似的还有浑言析言、散文对文、并言分言、粗言精言、泛词专词之类,都是《段注》专门用来辨析同义词的术语。
《说文·土部》:“墉,城垣也。”《段注》:“城者,言其中之盛受。墉者,言其外之墙垣具也。毛统言之,许析言之也。”
段氏所说的“统言析言”等,相当于事物的类属与专称,如:
《说文·牙部》:“牙,壮齿也。”《段注》:“壮,大也。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牙床骨)者称牙,牙较大于齿。”
2.同类集释
即把同一类事物的名称放在一起,比较正名,划定义界。
《说文·土部》:“型,铸器之法也。”《段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
3.同物异名
同一对象,因时间、地域等的不同,说法也不一。前者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单纯的古今称谓之不同,二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
《说文·土部》:“璽,王者之印也。”《段注》:“印者,执政所持信也。王者所执则曰璽。按周礼货贿用璽节注云,璽节主以通货贿。璽节者,今之印章也……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说文·土部》:“坐,止也。”《段注》:“啓,跪;处,居也。古谓跪为啓,谓坐为凥,为处。”
《说文·土部》:“墨,书墨也。”《段注》:聿下曰:“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筆。”
4.相递为训
即甲训乙,乙训丙,丙训丁,通过辗转相训,将甲乙丙丁连成一组同义词,求同存异。
《说文·手部》:“挑,挠也。”《段注》:“挠者,扰也。扰者,烦也。挑者,谓拨动之。”
5.反义为训
《说文》部内之字,除了义同或义近的词排列一起以外,还有意义正好相反的两个字也往往排列在一起。这种特殊的排列法,是段氏首先发现的。“反义为训”是段注训释反义词的方法,一方面用来阐发《说文》同部并列反义词的条例,另一方面也用来说明异部反义词,在对比中释义。
(1)同部为训。如:
《说文·禾部》:“穊,稠也。”《说文·禾部》:“稀,疏也。”段氏在“稀”下注曰:“稀与穊为反对之辞。”
(2)异部为训。如:
《说文·辵部》:“连,负车也。”《说文·车部》:“辍,车小缺复合者也。”段氏在“辍”下注曰:“此与辵部之连,成反对之义。连者,负车也。联者,连也。连本训辇,而为联合之称,其相属也。小缺而复合则谓之辍,引申为凡作辍之称。凡言辍者,取小缺之意也。”
总之,段氏看到了古今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研究语言文字需形音义三者相结合,不能忽略三者的关系。另外,他从材料分析中积累了不少理论知识,使传统的训诂学获得了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陆宗达.训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胡安朴.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3.
[4]徐启庭.训诂学概要[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兰碧仙 福建厦门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