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直解作品词语方言例释

2009-01-29 06:07佟晓彤
现代语文 2009年8期

摘 要:许衡直解作品是元代儒学大师许衡对《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所作的通俗解读,文章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较高,保持了元代口语的基本面貌。这些直解作品中不仅存在着许多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依旧被广泛使用的常用词,而且还保存了一些沿用至今的方言词。本文将对许衡直解作品中所保留的一些仍活跃在现代诸方言中的词语进行阐释,以印证元代口语与现代方言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许衡直解作品 方言例释 方言词典

一、引言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词语同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的词语一样来自古代汉语,是古汉语中的词语在广义上的“现代汉语”中的存留。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词汇,一方面来自文言作品,另一方面则来自古白话作品。古白话作品是近代汉语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有的论著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1]。

许衡的直解作品(包括《小学大义》《大学要略》《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四篇文章)即是古白话作品中的一员,其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较高。这些直解作品“皆课蒙之书,词求通俗,无所发明”[2],保持了元代口语的基本面貌。尽管生活于现今时代的我们无法聆听其真实的语音,但却可以通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来了解其词汇上的特色。其实,作品中留存着一些沿用至今的方言词,便是许衡直解作品在词汇上的特色之一。

本文将对许衡直解作品中所保留的一些仍活跃在现代诸方言中的词语进行阐释,目的在于以方言这块“活化石”来印证这些元代白话词语的意思,并表明元代口语与现代方言的密切关系。本文的依据主要是各部方言词典和一些方言使用者的语感。

二、伴当:名词,同伴、伙伴

(1)与人做伴当呵,信实不说谎,便是伴当其间的道理最上等好处。(卷三《大学要略》)

(2)一日在朝廷为官,决忠于君,在家兄弟和睦,在外与人作伴当老实,心里慈爱,觑着百姓,恰似觑着家里孩儿每一般。(卷三《大学要略》)

“伴当”一词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普通话用“同伴、伙伴、朋友”等词来表达与例句中的“伴当”相同的意思。《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西宁方言词典》中收录了“伴当”一词:“伴当,伙伴。你上山里去嗬找个伴当吧!”

在近代汉语中,“伴当”一词较为常用,除出现在《大学要略》中外,还在《水浒传》等一些古白话作品中出现过。如《水浒传》:“西山地面广阔,可令童威、童猛弟兄带领十数个伙伴去那里开店。令李立带十数个火家去山南边那里开店。令石勇也带十来个伴当去北山那里开店。”

由以上论述可知,“伴当”是一个近代白话中较常用的口语词,它虽未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中,但却部分地保留在了西北一些地方方言词汇系统中。

除《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西宁方言词典》外,《吴方言词典》中也收有表“同伴”之义的“伴当”一词。其所举的用例是清代末期颐琐著的小说《黄绣球》:“况且他是一双大脚,我如今也放了一双大脚,居然有个伴当。”但据笔者调查,在现代吴语中,该词已较为少用。

三、待见:动词,喜欢

(3)秦穆公又说,若做大臣的,其心里容不得人,见个有才能的人,便妒忌、憎恶、不待见他;见个美好通明的人,与他便不相合,使不得进用。这等的人,是他卑污褊浅,着实无容人之量。(卷四《大学直解》)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待见”词条的解释是:动词,喜爱,疼爱。①北京官话。例如:这孩子真乖,我可待见他/这块花布,我可待见它这花样。老舍《文博士》:“女子是生得美呀;脸子丑,没人待见。”②冀鲁官话。例如1932年《徐水县新志》:“不待见是不喜爱也。”③晋语。

由《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待见”一词主要通行于北方方言区,而且其否定形式“不待见”在某些方言(如冀鲁官话)中更为常用,其使用频率甚至高于“待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待见”词条,具体释义是:“口语词,动词,喜爱,喜欢(多用于否定式)。”《大学直解》用的也是否定形式“不待见”。有些词典直接将“不待见”作为词条收录于其中,如《汉语大词典》就既有“待见”词条,又有“不待见”词条。

按照江蓝生先生在《语词探源笔记选录》一文中对“不待见”词条的考证,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待见”和“不待见”二词演变的来龙去脉。二者并不是简单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关系,其实,“先有的‘不待见,而‘待见的使用是比较晚近的事情”[3]。自宋代始,“待”衍生出了“打算”“将要”之义,这样“不待见”即是“不愿见”“不爱见”“不喜欢见”的意思。此时,“见”是实义动词,表示“看见、见面”。后来,“见”的意思虚化了,变得无实际意义了,并“渐渐跟‘待凝固为一个词”[4],于是,“不待见”演变成了“不喜欢”之义。在《红楼梦》之后的时代里,依照这种否定形式,产生了表“喜欢”义的“待见”一词(多用于北方方言中)。

东北官话中也有作“喜爱”之义讲的“待见”一词,但使用者一般为老人,而且用法较为单一,常用于“招人/不招人待见”的形式中,其中,否定形式多于肯定形式,例如“这孩子真不招人待见”。

四、孩儿:名词,儿子

(4)朝廷的宫里、大城子里、小城子里,以至村里,都立着这学房。上至朝廷的孩儿,下至公卿大夫每的孩儿,百姓每的孩儿,聪明的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

(卷三《大学要略》)

(5)天下诸侯每都投奔西伯昌。西伯昌死,西伯昌的孩儿武王兴兵伐纣,将纣杀了。(卷三《大学要略》)

在古代,接受教育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是不可以“抛头露面”进入学堂接受正规教育的,她们最多只能在家单独接受私人教育或者自学。而更多的女性则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远离教育,目不识丁。由这样的历史情况可知,例(4)里的“孩儿”仅指儿女中的男性,即指皇帝、公卿大夫们以及百姓们的儿子。

例(5)讲的是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事情。根据历史记载,周武王姬发乃周文王(西伯昌)姬昌的儿子。所以,“孩儿”指的是儿子。

由以上论述可知,两个例句中的“孩儿”皆指儿子,而不包括女儿。“孩儿”这个词解为“儿子”之义,古已有之。《汉语大词典》中“孩儿”词条的解释是:幼儿,儿女。……亦特指儿子。例如《宣和遗事》前集:“(那妃子)却抱养禄山做孩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话说大梁有个富翁姓张,妻房已丧,没有孩儿,只生一女,招得个女婿。”

由《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可知,意为“儿子”的“孩儿”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作为最早用例的《宣和遗事》一书,现在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是元代的作品,而非先前所认为的宋代语料。现在在元初许衡的《大学要略》中见到与之意思相同的用法,更能印证元代是“孩儿”一词的最早使用时期的说法。此外,《汉语大词典》将明末凌濛初的作品《初刻拍案惊奇》作为最晚用例的代表,这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个词在官话中使用时间的区间范围。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孩儿”这样的用法了,保留此义项的方言也非常少(《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未收录此词条)。但是,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却意外地发现,在河南省中部地区(郑州、许昌、周口、焦作、洛阳、平顶山等地)的方言中,保存着“孩儿”作“儿子”解的这一义项,并且进一步引申出了“男孩”的意思。例如“这孩儿人品不错”。而在河南省的其他地区,此种用法已消失,“孩儿”一词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已被“娃儿”“儿”等词代替。

五、紧要:形容词,重要(的)

(6)自天子而下,诸侯卿大夫,以至于庶民百姓,贵贱虽不同,一切都要把修身做根本。盖身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有天下国家之责者,能修这身,则家可齐,国可治,而天下可平矣。大学之教,最紧要全在修身上,所以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卷四《大学直解》)

例(6)中,“紧要”一词是指“重要(的)”之义。其实,“紧要”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仍在使用,而且也是作“重要(的)”之义解,但一般多用于一些固定搭配中,如“紧要关头、紧要时刻、无关紧要”等。由此可见,其组合能力已经比较弱了。

“紧要”一词在现代粤语中仍然很常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东莞方言词典》中“紧要”词条所列的两个义项是:①重要;②严重。第二个义项主要是指粤语中经常出现的“唔紧要”(不要紧,不严重)和“呢次佢错得好紧要”(这次他错得很严重、很离谱)等情况。此义项不同于“紧要”在《大学直解》中的意思,其第一个义项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例如“呢个会非常紧要(这个会议非常重要)”。

由《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解释可知,现代粤语表示“重要”之义,既可用“紧要”一词,又可用“重要”一词,但“紧要”较“重要”更为常用,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重要”在粤语中本来是很书面语的说法,但由于受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其在粤语中的使用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可是短时间内仍无法与“紧要”同日而语。

六、说话:名词,话、言辞

(7)这前面的说话是《大学》传的第十章,解释经文中“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卷四《大学直解》)

这里的“说话”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说话”一词意思不同。在这里,它是名词“话语”的意思,而不是动词“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的意思。同样的用例还有元代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有说话,要和你讲哩。”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说话”的这个义项在现代一些方言中还存在着。《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此词条的解释是:“名词,话。①吴语。《豆棚闲话》第七则:‘齐物主遂将两边的说话仔细详审。②粤语。乜嘢说话都讲晒咯(什么话都说完了),佢就係唔听(他就是不听)/唔好讲说话嘞(别讲话了)……”

“说话”作名词“话、言辞”讲,在现代的吴语和粤语中都还存在着,而且使用频率很高,目前并未出现因受普通话影响而开始向动词词性转化的趋势。以粤语为例,“说话”之所以能长时期以名词词性存在,而不向动词词性转化,主要是因为它有固定的表示动词“说、表达”之义的词——“讲”和“话”。“说”字在粤语中不是一个词,不能独立运用,也不具有独立完整的意思,仅能作为构词语素存在于词中。

许衡直解作品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在词语运用方面的巨大贡献仍然不能被忽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文轻语”现象,由此造成许多像许衡直解作品这样的古白话作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我们认为,这些古白话作品除了在研究民族共同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外,在研究方言词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让研究汉语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注 释:

[1]王锳.《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A].王锳.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0.

[2]《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鲁斋遗书·提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江蓝生.语词探源笔记选录[A].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6.

[4]江蓝生.语词探源笔记选录[A].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8.

参考文献:

[1]许衡.许文正公遗书[M].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

[2]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全五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詹伯慧,陈晓锦.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东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张成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西宁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李剑虹.元明清小说俗语词方言证诂[J].大理师专学报,2000,(2).

[7]刘京伟.宋元明语词方言例释[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4).

(佟晓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基础部 51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