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 2009年8期
关键词:前景背景

杨 卓

摘 要:现代汉语被动句包括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均有不同。有标记被动句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叙事语体中的前景和背景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前景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背景。本文重点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分布,采用了语篇分析的方法统计了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前景和背景中的分布。得出了叙事语体中前景和背景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分布之间的规律: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和前景正相关,意念被动句的分布则和背景正相关。

关键词:被动句 叙事语体 前景 背景 相关分布

一、 引言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如“县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此类被动句通常用“被、叫、让、给”标记。第二类是意念被动句,如“那武官见了气得手都发抖,就下令把这根柏树干儿烧掉(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这种类型的被动句没有形态标记,通过语义关系确定句子可作被动理解。对其是否属于被动句的范畴,学界存有争议。本文将意念被动句纳入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宋文辉,2006),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本文采用了类型学常用的主句和从句概念(刘丹青,2005),文中所说的被动句也只包含做主句的被动小句。

学界大多从句法层面上研究被动句的用法、考察被动句的特征等,但忽略了从篇章信息的角度出发研究被动句的内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体通常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先已有少量通过语体统计比较研究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先例。潘文(2006)研究“被”字句的语体差别,调查范围是书面语体的诸变体。潘文的研究有很多创新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第一,缺乏口语材料;第二,没有对不同语体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所处语境的特征作详细刻画。宋文辉等(2007)的研究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会话、小说、新闻、学术四种语体中的分布。他们所做的语篇统计的结果显示,语体特征中叙事性—评论性、口语性—书面语性两个维度是影响被动句选用的主要因素。宋文辉等(2007)虽然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但是对同一语体内部关于被动句分布的研究显得过于粗糙。因此本文在宋文辉等(2007)所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被动句在同一语体内部话语结构中更为具体的分布规律,以明确话语结构和被动句分布的关系。

王力(1982)指出,现代汉语“被”字句和意念被动句有分工:意念被动句施事基本不出现,而“被”字句一般都出现。一些研究者也提出,现代汉语中“被”字句施事显现占绝对优势(李珊,1994)。而被动句的普遍倾向是施事一般受抑制,这是由于施事一般在被动句中都是旧信息或者是无法确定指称的成分,只有在承载新信息时施事才出现(Givón,1979)。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承载新信息的能力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此外,从及物性的角度看,王惠(1997)提出汉语中句子及物性高低的标准包括[+动作]、[+施动性]、[+受动性]、[+参与者]等十项参数。有标记被动句通常具有两个参与者,可以带宾语如“我被他打断了一条腿”,而意念被动句不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的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

综上所述,本文试考察有形式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语篇分布,以期阐明这两类被动句的分布和叙事语体话语结构中的前景和背景的分布密切相关,被动句分布规律是其句法语义特征与相关的话语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

二、叙事结构

(一) 叙事语体

Biberetal(1999)研究英语长短被动句时考察了会话、小说、新闻和学术著作四种语体。而Hooper和Thompson(1980)在研究前景和背景时仅选取了叙事性最强的叙述文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也选择了相对于新闻和学术著作地位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叙事语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在叙事语体中以一类口语性最强并且基本都以时间推动事件发展的民间故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我们的目的是选取口语性最强、最基础的文体进行研究。在具体的篇章上选择我们选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合集中的两部——《西湖民间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分别由郭沫若和张锡禄主编,合计约十七万八千字。它们均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是历代口口相传的结果。相对其他书面文体,民间传说最接近口语的实际情况,没有现代小说纷繁复杂的描写手法,相对自然真实。

(二)前景和背景

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出于交际目的和听者需要,叙述者会进一步组织自己的话语。在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中,有一部分直接体现叙事者的目的,而另外一部分则辅助实现叙事目的。叙事语体的话语结构比较清晰,一般将其分为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学界最早提出类似概念的是Labov和Waletzky(1967),他们将叙事结构分为故事线索小句和非故事线索小句。但这种观点过于强调情节的时间顺序,如果顺序颠倒,时间上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如此定义对叙事语体的要求过于严格。Hooper和Thompson(1980)明确提出了话语结构中存在前景和背景,认为对于叙述目的并不起到直接和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背景,背景仅仅是为了帮助、扩展和评论叙述目的,背景和叙述目的之间弱相关。与之相反,前景则提供了语篇的主要目的。虽然他们借用了“相关”“叙述目的”等语用学术语,但究竟如何定义相关,如何理解他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仍然非常模糊。除此之外,一些国内学者也对前景和背景进行了研究,如方梅(2005)提出高连续性话题往往代表叙述的主角,它所关联的小句或句子的数量较多,构成了叙述的主线——前景;反之,低连续性话题相应的陈述表达则构成背景信息。但是我们认为,将前景仅与叙述主角相关联局限性较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判定是否是叙述主角的标准也不好掌握。

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定景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为我们更加合理地阐释前景和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对前景和背景进行如下定义:前景推动叙事的进行,直接影响和推动事件的发展,处于时间线索之中,一般倾向于以时间为序,是篇章内部的基本框架。前景叙事中一般使用非静态动词,并且是具有高及物性的动词的完成体;背景则与之相对,并不影响事件的发展,具有非事件性,一般不处在时间线索之中。通常用于介绍人物情况、描绘环境、对人物事件进行解释说明,人物对话,篇章中涉及虚构的信息及人物心理活动的信息一般为背景。背景一般使用静态动词,是低及物性动词的未完成体。本文在统计语料过程中划定的前景和背景全部以此为依据。

叙事结构上的前景和背景的区分并不是纯粹叙事功能的差别,这种区分和相关语言成分所负载信息的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特征密切相关。

前景和背景所负载的信息性质有差别。由于前景处于事件的核心,一般以时间为序推动事件发展,因此前景信息通常与新信息相关。Givón(1987)指出,前景呈现的次序和信息的主线之间具有关联性。而背景信息主句则与之相反,为了铺排、衬托或评价叙事目的,通常采用听者的已知信息或叙述的旧信息,因此,背景信息主句与预设和旧信息相关(背景信息从句是否与旧信息相关,学界目前尚有争议)。

前景和背景部分所占据的语言成分的句法语义特征也有差别。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在句法—语义层面也有所不同。Hooper和Thompson(1980)关于及物性问题的讨论中曾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前景信息对应一系列“高及物性”(Hooper和Thompson,1980:78%)特征,而背景信息对应于一系列“低及物性”(Hooper和Thompson,1980:39%)特征。方梅(2005)根据他们的文章对低及物性特征对应典型背景信息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前景信息呈现与之相反的倾向。

猜你喜欢
前景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跟踪导练(一)5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