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会”期间潘庆林先生的发言,对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深有启示。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繁体字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古代汉语教学必须承担起认识繁体字的任务,而且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并具体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种举措。
关键词:繁体字 简体字 古代汉语 教学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原因有三:一是20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中有“心”,简化后,变成了“无心之爱”。二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使用电脑输入文字,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三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这个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议论纷纷。
提案合理与否,我们暂先搁置一旁。但不可否认,这一提案,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知道,随着现代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传统文化已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走在喧闹的街头已很难觅得古韵的蛛丝马迹了。但是文化总是要继承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繁体字。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议,古代汉语教学必须承担起认识繁体字的任务,而且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历史上流传下来及现在重新整理出版的古籍,各种文物古迹中留存的楹联、碑刻、题诗、题字等,以及现代人的书画作品,都有繁体字,这是一种现实存在。另外,港澳台地区目前仍以繁体字为正体,当地的出版物及影视屏幕上使用的文字基本都是繁体字。繁体字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只提倡认识,并没有要求一定会写。原因在于:第一,繁体字笔画多,书写困难,用繁体字写一篇文章,要比用简体字耗费更多的时间。第二,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复杂。大多数汉字的繁简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达”的繁体是“達”。但有些汉字的繁体和简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二或一对多的,其中还有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异体字、古今字的古字、古代的通假字、同音或音近字代替等情况,如果仅仅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使用繁体字时就难免破绽百出。例如,通常我们都认为“后”的繁体是“後”,其实“后”与“後”在传世文献中是两个字,“后”是“君、君主”的意思,《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如在《蹇叔哭师》一文中,面对即将远去打仗的儿子,蹇叔哭诉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这句话中的“后”即指“君主”。后来,由“君主”这个意思引申为君主的妻子;而“後”本身是“前后”的意思。因为从古文字字形来看,“後”字表示的是前后有两只脚,其中一只落在后面,原因是上面的“糸”绊住了后面的那只脚。所以“后”与“後”在传世文献中只是同音字的关系。另外如“發”与“髮”,二者本是意义毫无关联的两个字。但是在简化中,取其同音,被简化为一个字“发”。所以有些人对这种情况不了解,却还想使用繁体字,以作优雅,就出现了“理发店”被写为“理發店”的情况。而“發”本指“开弓射箭”之义。
认识繁体字,有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就是着重体现对繁体字如何认识这一方面。所以我们的改革指出,认识繁体字,要将这一过程程序化。因为以往我们的常规教学是学生先把不会的繁体字挑出来,然后老师进行指正。这样的教学就如同我们走在一座陌生城市里迷了路,找个警察来询问一样,目的只在于解决当时的问题。至于是否要记住这条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我们要端正认识,认识到简体字的地位。简体字的推行和实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为少年儿童的识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简体字的演化也符合我们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所以简体字的牢固地位是不容怀疑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对繁体字有抵触心理,因为繁体字毕竟是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一笔一划就是一部数千年的历史。所以我们学习繁体字,应该像学习外语、甲骨文、金文一样,将其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文化来学。
其次,为了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能够更好地记忆繁体字,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时,老师不要简单地告诉他们对应的简化字是什么,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告诉他们汉语简化字的偏旁类推规律。比如:在《齐桓公伐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其中的“徵”字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这时我们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其简化字是“征”。而应该让学生了解二者关系的来龙去脉。即“征”“徵”二字在传世文献里已存在,他们之间是同音关系。《说文解字》:“徵,召也。”“征,正行也。”后人在简化的时候取其同音,合并为一个字了。这样的解释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文“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中的“征”字。
第二,要提高学生认识繁体字的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我认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发挥繁体字的优点。繁体字的优点在于虽然繁杂,但一笔一划都有其含义。如:習,《说文·羽部》:“数飞也。从羽,白(自)声。”“数飞”即屡飞的意思,由此引申有温习、练习的意思,因为温习、练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于是又有了“习惯”义。再如:畢,《说文》:“畢,田罔也。”指古时打猎时用的一种长柄网。该字形上的“田”字即是网的形状。后来借来表示“完毕,终了”之义,又有“全部,都”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自然会兴趣倍生。
第三,建议古代汉语试卷全部用繁体字来写。同时建议类似于英语考单词的题型,也用繁体字来写其汉语部分。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繁体字的积极性。
总之,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不可以将其随便丢弃。因为我们肩负有传承文化的重任,有必要努力和学习认识繁体字。
(本文为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古代汉语》教学探索——关于‘学生看古代汉语教学的调查”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D2008YDKT-018。)
参考文献:
[1]张诒三.认识繁体字,慎用繁体字[J].现代语文(高中版),2003,(8).
(弓海涛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