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状态形容词都是由性质形容词重叠或状态形容词本身重叠而来的,但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并不能划等号。因为状态形容词的格式更加复杂灵活,它在构成过程中还涉及到动词、名词等词类,可以看作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化现象。正因为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式是两个有关联的概念,所以学者们往往把形容词重叠式当作状态形容词来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并指出状态形容词在形容词中的独特位置。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式 状态形容词 区别 关联
“重叠”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与印欧语相比,现代汉语词类虽然缺乏发达的形态变化,但却有着丰富、普遍的重叠变化形式,因此汉语中的重叠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重叠的理解,语言学界存在着分歧。本文对重叠的理解较为宽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既包括只运用重叠一种手段的单纯重叠,也包括重叠与其他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重叠,如“呆头呆脑”;第二,既包括词的重叠、词根的重叠,也包括词缀的重叠,如“傻乎乎”等,因为这种重叠式不仅跟单个形容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而且在句法功能上常常难以区分,所以我们都将其看作形容词的重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形容词重叠形态在语法中所起的作用。
至于形容词的重叠与状态形容词的关系,语言学界的主要观点是直接把形容词重叠当成状态形容词来看待,但单独对状态形容词的结构形式进行讨论的文章很少。状态形容词是否是从形容词重叠而来的呢?从状态形容词的内部构成分析来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而论。其实,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则和方法
任何学术问题的讨论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形容词重叠式的问题上,我们赞同李宇明先生的观点,即任何一种形容词的重叠都应由某一种基式构成。[1]因此,确定基式是构成形容词重叠式的基础,也就是说,重叠式必须有基式,没有基式就没有重叠式。基式通常是由语素或词构成的,例如:
“空洞”——“空洞洞”(重叠为ABB)
——“空空洞洞”(重叠为AABB)
其中,“空洞”是基式,同一基式可以有多种重叠式。
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基式的确定。基式必须能够独立构成一个形容词,不管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的。也就是说,作为形容词重叠式的基式,至少有三个必备的条件:a.基式是能够独立成词的形容词;b.基式重叠后仍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短语;c.不管是单音节形容词或是多音节形容词都可以充当基式。例如“空洞洞”和“空空洞洞”都是重叠式,基式是“空洞”,因为“空洞”是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第二,在比较基式和重叠式的差异中确定。例如“热乎乎”和“傻乎乎”,其中“热乎乎”是重叠式,而“傻乎乎”就不是重叠式,因为“热乎乎”有基式“热乎”,而“傻乎乎”没有基式。一般的语法书上把“黑不溜秋、花里胡哨、臭乎乎、灰蒙蒙、静悄悄、笑哈哈”等都称为形容词的重叠式,这样分类恐怕有失偏颇。我们认为这些只能称为状态形容词,而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二、关于形容词重叠式的名家之说
(一)各家之说
01-2
(二)对各家之说的评论
朱德熙先生说的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的四种形式都符合上述形容词重叠式的确定原则,因为它们都有基式。它们的基式分别是“小”“远”“老实”“干净”“胡涂”“古怪”“冰凉”和“通红”(详见上表)。
对于田先生对朱先生的观点所做的三点补充,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它们是ABB(的)式、BBA(的)式和AABB式(详见上表)。我们认为,BBA式符合上述形容词重叠式确定的原则,它们是有基式的,基式是“笔直”和“喷香”。而ABB和AABB(的)式却不是。ABB(的)式是无基式的,所以不能构成形容词重叠式,因为“甜津”或“津甜”“白茫”都不是形容词,当然也不成为基式,我们把它们看成是状态形容词,它们是状态形容词特有的结构形式,而不是形容词重叠式。那么,“红红绿绿”和“大大小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们与“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有什么区别呢?虽然形式上它们都是AABB式,而且都已浑然一体地表示一种状态,而实质上却不同:“干干净净”和“漂漂亮亮”的基式是形容词“干净”和“漂亮”,而“红红绿绿”和“大大小小”是两个单音节性质的形容词的重叠,是短语,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胡明扬先生认为,ABAB大多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胡先生深入地揭示了状态形容词重叠后语音、构词和语义的特点,给我们极大的启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ABAB是一种客观存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不妨承认它也是形容词的一种重叠形式,但当它形成状态形容词时,应该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而不是性质形容词的重叠,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只能是AABB式。
罗安源先生和马真先生的观点大致和朱德熙先生的观点相同(详见上表)。
邢福义先生的分类是:AA式、AABB式、ABAB式、A里AB式、ABB式。其中AA式和A里AB式这两种形式都符合形容词重叠式的确定原则,因为它们都有基式(详见上表)。他把AABB式分为两种形式:a.“干干净净”“老老实实”;b.“长长短短”“白白胖胖”。a式符合我们确定的原则,它的基式分别为“干净”和“老实”,但b式不符合我们确定的原则,因为它们的基式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的重叠,是短语的重叠,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邢先生的另外两类即ABAB式和ABB式也比较特殊。ABAB式符合形容词重叠的原则,但他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而不是性质形容词的重叠,与胡明扬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而ABB式不能看成是形容词重叠式,因为“硬邦”“白茫”都不是形容词,当然也不能成为基式,我们同样只把它们看成是状态形容词,是状态形容词特有的结构形式,而不是形容词重叠式。
张斌和方绪军先生把重叠式区别为性质形容词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重叠式(详见上表)。虽然他们把里面的例子看成状态形容词重叠式有些偏颇,因为这些例子基本上都是状态形容词,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状态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式是有区别的。首先,从ABAB式来看,符合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他们把AABB式区分为三种形式:a式的“病病歪歪”“孤孤零零”和“慢慢吞吞”中只有“孤孤零零”符合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则,它的基式是“孤零”,而“病病歪歪”和“慢慢吞吞”却没有基式。b式“颤颤抖抖”“勾勾搭搭”和“溜溜达达”,是AB式动词的重叠形式。它们的动词基式分别为“颤抖”“勾搭”和“溜达”,所以也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只能看成是状态形容词,这样的例子在状态形容词中也有不少。c式“风风雨雨”“婆婆妈妈”和“原原本本”,是名词性成分构成的重叠形式,也不能看成是形容词的重叠式,这样的例子在状态形容词AABB式中也有。再次,他们把ABB式分为五种形式:a式“白皑皑”“沉甸甸”“静悄悄”,是无基式的重叠形式,是状态形容词的特有的构成形式;b、c式都符合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原则,它们的基式分别为“活鲜”“火辣”“冷清”“毒辣”“光溜”“活脱”。另外,d、e式不符合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则,“赤裸”“气喘”“颤抖”是动词的重叠式,e式是名词加后缀的状态形容词形式。BBA式状态形容词“梆梆硬”“冰冰凉”“溜溜光”,它们的基式分为“硬梆”“冰凉”和“光溜”,所以符合上述原则,也能确定为形容词重叠形式。
(三)形容词重叠式格式的类化
形容词的重叠格式虽然丰富,但一般说来,各重叠格式又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而语言作为一种开放的符号系统,其内部各成员始终处于不断诱导、不断吸引的过程中,一些固有的格式必然会对系统内部其他成员产生类化作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人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规律,另一方面,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往往促使其对原有的语言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这样就使得各种类型的语言格式的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也使各类别内部呈现出非匀质性。状态形容词也是如此,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统计数目并不多,但它也在不断发展中,里面有很多结构形式是由形容词重叠式对其他词类化而来的。所以,形容词重叠式与状态形容词之间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
1.对他类词的类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容词重叠式一般是指基式为性质形容词的重叠格式,而在状态形容词中,有许多基式根本就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或名词。
(1)ABB格式中,A大多是形容词语素,如“红通通、绿油油”等,而有些却是动词或名词语素。例如:
名语素A:汗津津、汗淋淋、虎彪彪、虎生生、火辣辣、金灿灿、金煌煌、金晃晃、金闪闪、泪涟涟、泪汪汪、毛烘烘、毛乎乎、毛茸茸、木呆呆、水淋淋、水汪汪、雾沉沉、雾茫茫、雾蒙蒙、血糊糊、血淋淋、眼巴巴、眼睁睁、油乎乎、油汪汪
动语素A:颤巍巍、喘吁吁、闹哄哄、闹嚷嚷、气昂昂、气冲冲、气鼓鼓、气哼哼、气呼呼、气咻咻、气吁吁、笑哈哈、笑呵呵、笑眯眯、笑嘻嘻、笑吟吟
(2)AABB格式中,AB大多也是形容词,可有些却也是动词或名词。例如:
名词AB:风风火火、星星点点
动词AB:跌跌撞撞、躲躲闪闪、疯疯癫癫、磕磕绊绊、磕磕撞撞、哭哭啼啼、跑跑颠颠、偷偷摸摸、嘻嘻哈哈
2.对非词单位的类化
能进入状态形容词的语言单位,有些不仅不是形容词,而且也不是词,我们姑且称之为“非词单位”。以下简单加以列举:
(1)A里AB状态形容词中的AB大多都是形容词,而“怪里怪气”中的“怪气”却并不是词。它显然是“糊里糊涂、小里小气”等类化的结果。
(2)能按AABB式进行重叠的状态形容词,其AB大多也都是词,而“巴结、半拉、兢业、林总、形色、影绰、战兢”等显然不是词,它们分别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类似词的单位,但它们却有AABB的形式,如果不用这种重叠形式话,它们就难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重叠式的表达比其他表达方式更为简约更上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状态形容词借助了形容词重叠这种形式在语用上的简约性、对称性和生动性等特点。
注 释:
[1]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42-44.
[2]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1):83-104.
[3]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2-133.
[4]罗安源.简明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23-22.
[5]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27.
[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5.
[7]张斌,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9-243.
(李春燕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5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