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勇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仅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不只是语文教材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也应该生活化。山东杜郎口中学在这方面就做了大胆的尝试。教室没有了讲台,师生同处一个平面,教室成了学生自由活动、尽情展示的舞台,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因而让那些外来取经者唏嘘不已,也让那些专家们感慨万千。然而当许多教师回到自己课堂试图模仿时,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杜郎口中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全国也许只有这一所,然其所赋予的生活品质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语文教学被赋予生活的品质,就会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流淌着生活的活水,充满了生活的情味,也许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教,但实际上却是更富生成性、更有效的教。搬走传统的“讲台”,不等于回归生活。拥有生活品质的语文教学,未必都要搬走“讲台”,未必都要走出教室去上课,关键在于如何对教学关系与教学过程做出生活化处理。
一、生活心态,真实交往
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继续。教师应怀着生活的心态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没有任何优越感和威严感,真正把学生当作平等可信的朋友,真心诚意跟学生交往。交往,意味着双方同处一个平面,共同遵守约定(规则),在尊重对方、信任对方、欣赏对方的基础上来往。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组织和展开教学,师生与文本之间在交往中获得理解、建构知识。这就需要营造出一种让学生积极跟文本交往、乐于跟教师和同学交往的时空环境。
叶圣陶早在1919年《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描述过这样的教学图景: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儿童和教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那么学校便是社会,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这里游戏依旧、工作依旧、社交依旧,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做社会一员的经验。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众多学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从教师的传统威压下解放了出来,这种解放所带来的活力与潜力是巨大的。
二、情境处理,不教而教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接触文本、阅读文本,但文本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缺乏感受性和吸引力,学生常常不愿意阅读文本,这就造成了教学的困难。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借助画面、实物、音乐、语言和生活场景,将教学文本形象化、直观化、情境化,以提高文本的感受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然而未必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这种直观化处理。语文教学只有通过生活化处理将教学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或有意义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其感受性,又能满足学生生活、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进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保持教学无限丰富的生成性。
曾见过一则颇有情趣的教学实录:
师:谁愿意背诵《草》这首古诗给奶奶听?(众多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
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教学生如何,而是巧妙地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赋予了生活的情节,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真实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学生学得有趣、也学得更投入。
拥有生活品质的语文教学认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主张将语文教学活动化、情境化、情节化,让学生在各种情境性和情节化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体验语文、领悟语文、积累语文。教师以交往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富于情味的生活化、启发性语言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几乎感受不到教师在教,但“教”已经融入学生的“做”与“学”的情境中,学生的 “做”与“学”本身就是教,一种更有效的教。不“教”之教,才是更高明、更有艺术魅力的教。
三、拓展空间,随心所欲
语文是最具开放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开放,已经是众多优秀教师的普遍经验。将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从语文教材发掘生活因素并连接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的典范,他的教学由两套课本(教材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两个课堂(课内与课外)组成,经常带着学生到树林、河岸、花园去上课,并反复强调要到大自然和劳动中去学习,让语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一切有效的学习都以原有经验为基础,阅读是经验的兑换,作文则是性灵的抒发。对语文教学来说,内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语文教学只有向每个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经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情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打“外围战”,而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随心所欲是生活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随心所欲”,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来组织和展开教学。这当然需要一点教学机智。有位教师上《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正在板书“母爱”一词,突然一位母亲悄然“闯进”教室,把伞递给她的女儿,转身就走了,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正常教学秩序被打断了。这确实很突然,但又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于是教师急中生智,作了个性化练习设计“母爱是……让……”,教师自己示范了第一句:“母爱是一把小雨伞,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学生思维活跃了:“母爱是一句叮咛,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母爱是一个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课堂涌起浓浓的诗意。随心所欲是尽可能跟学生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自由舒展、心灵自由放飞的空间和环境。
四、熏陶渐染,舒展性灵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我们反对表演性教学,但是否认教学的表现性也是不对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要。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实现自我、表现自我、舒展个性提供机会和舞台,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体验自己获得成功、发现自己潜能的快乐和兴奋。
学生积极努力展示自己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熏陶渐染的过程。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在互教的过程中学,在与同学交流、对话与合作中学,在同学面前表现和展示自己或为团队做贡献的过程中学,那么他们的活力与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可借鉴的一条经验就是充分适应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通过“展示课”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力、发展力和情感力被较好发掘出来。
赋予语文教学生活的品质,不是要回归原始的生活形态。语文教学是教学生活,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语文教学是审美生活,拒绝低级趣味,依然以求真、向善和趋美为己任。
(郑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51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