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2009-01-29 07:53陈春汛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生活化课文

陈春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要求,要实现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理念,必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使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处处皆语文,充分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是创设生活化课堂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自身参与学生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创造生活情境。如在课前演讲、主题班会中,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多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甚至与学生加深交友谈心程度,引导其写生活日记等。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生活中所蕴藏的语文奥秘,从而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家庭是生活语文的第一场所。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来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让该生设计一则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让该生写一段介绍水果的文字。

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在学了《庐山云雾》、《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家长、朋友介绍课文中的美景、风情;也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帮商家设计广告词,扮演文字小卫士、纠正不规范用字现象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 多种渠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这一观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相一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着力于唤起并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粗糙、零碎的学生生活经验提炼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解决语文课程抽象性、典型性和学生生活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教学方式来实现。

1. 观察生活,对比生活,加强生活体验,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可能曾经经历过,人物精神也可能曾感受过,他们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记忆,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这远比教师单一式说教要切实可行许多。如《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小草一片绿色,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根据诗句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巧妙地把生活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相似情境来感悟诗句意境。有位同学随即说:“我想到去年在家和爸爸一块插秧的情景。插秧以后,我发现整个田里稀稀疏疏、零零星星的,可当我们远离秧田再回头一看,那秧田一片绿色,几乎看不见水。”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把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得到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2. 通过“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课文是对生活的概括、提炼与创新,在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它的影子。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生活情景。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阐明喜欢的理由以及对文章的看法,然后进行演讲比赛。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通过演讲,学生互相启发,加深了理解,也拓宽了视野。同样,还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老师登场等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教学生活化,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广阔无比的空间,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语文教学,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责编蓝能波)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生活化课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