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芳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再加上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出身环境不同,身心健康素质各异,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碰到形式各异的问题。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根据我的工作体会,“无意识教育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无意识教育法” 或曰“暗意识教育法”, 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方法间接、趣味性和情感性浓厚的特点。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相对于教育者而言,即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完全显现,不整天喊在嘴上成为口号,而是有意隐蔽,顺应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潜在教育。
这种方法之所以能行之有效,分析原因为:
首先,从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的适应感已经由政治统治时代进入到了经济统治时代,现实的人们已经不习惯在理论说教中生活,而是习惯在现实中生活了。当下学生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日益早熟化、社会化、成熟化,他们对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形式外露就会因学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而导致教育效果产生零效应或负效应,教师做了无用功。而采取无意识的教育方法,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从无意识教育的本身特点来看,关键是意在调动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而达到教育目的。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往往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识教育法”正是用教育者发出刺激信息的特点来挖掘、利用无意注意潜能的一种方法,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可以淡化教育痕迹,有利于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避免和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戒备心理,有利于调动被教育者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陶冶,最终达到转化被教育者的目的。
无意识教育矫正逆反心理,常用的方法如下:
1. 根据“一体化”理论,与被教育者保持同体观。要使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那么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保持“亲近”的关系,即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体,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人”。这样,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为他们说话或是为他们着想,就会缩短双方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也自然不存有戒心。
2. 利用“人性”的弱点,引其上钩牵其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登门槛技术”,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我们平时所说的“面子”、“名声”兼“虚荣”等变化因素就含于其中。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只要注意隐蔽教育目的,就能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思维点来纠正其逆反心理。
3. 艺术感染法。运用艺术形式来消除逆反心理,一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直接接触;二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用艺术通过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不是说教而是感染,不是明理而是抒情隐喻。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在艺术教育中居统治地位,因而能使学生在尽情的欣赏中消除逆反心理。
4. 环境陶冶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可随客观注意对象的变化和人的主观要求的变化不断转移,随之人们就不断地认识这个或那个事物,从而调节人们的活动。教育者如能注意变换教育环境,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就可消除逆反心理。
5. 兴趣化解法。无意注意的源泉之一就是兴趣。兴趣是这样一种情绪,它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所做出的积极兴奋的反映,由于这一兴奋点的存在,可以使人对其他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受到抑制。根据这一原理,教育者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健康的兴趣,淡化逆反心理所指向的兴奋点。为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当然,这一方法虽然具有独到的作用,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方法,只有与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我们的教育教学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责编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