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荣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中心则在核心中贡献了巨大力量。本文将上海、香港两个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竞争、对比、协调等关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汇总,并提出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中心;合作;竞争;对比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指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方向,而香港金融中心已形成。协调好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即合作与竞争关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争夺亚洲地区金融中心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国内对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研究有两个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入世以后,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前后和《意见》审批前后,当前正值金融中心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对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过程、如何建设、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金融中心比较研究、沪港金融中心互补合作、定位等方面,且对上海金融中心研究较多,而以香港金融中心为角度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香港回归前后一段时期,之后以对比、经验借鉴居多。
一、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关系的总体判断与认识
纵览国内学者对于上海、香港这两个金融中心关系主要有两种关系:一种突出竞争关系,另一种则强调沪港金融合作,但也承认竞争。对于如何协调上海、香港金融中心关系,即竞争与合作关系,互补长短,差异性竞争方面具体内容的研究较少。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关系的根本矛盾点在于:我国只能建设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可以同时存在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在承认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下,上海和香港则以竞争关系为主,如果认为我国可以同时存在和建设两个金融中心,则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并存,不同条件下竞争和合作关系存在互换可能,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成为关键。在香港回归前后对两者矛盾关系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上海是否能取代香港,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不能取代香港,且上海与香港差距深远(黄建中1996,陈恩1997,林江2003)。其中,叶国华(1999)认为,上海绝对不会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2000年以后对两者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方面的对比,双中心、双子座共同发展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后则更加关注两者的互补合作(胡刚2007,屠海鸣2008,曹金玲2009等)。
二、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合作关系
郭伟峰(1991)通过分析香港金融中心与内地关系,沪港金融关系,沪港各自经济优势,得出上海和香港会出现金融伙伴关系,即承认合作的前提及可能性。
连平(1997)认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他从金融中心功能互补和发展动力机制互补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金融中心功能互补体现在资金供求关系方面,上海是融资式金融中心,即境外资金流入上海后向境内扩散,而香港则是吸收式金融中心,即吸收境内资金向境外散出。从发展动力机制的互补关系来看,香港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而上海则依托国内强大经济基础。结论是鉴于两个金融中心的互补关系,建议在直接投资领域、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等领域开展合作。
张雁翎(1998)指出两者差距大,但互补性和共同面临的竞争促使走共同发展道路,沪港合作领域有资金扩散和国内经济发展。
江燕(2007)强调要真正在中国打造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沪深港可能需要共同联合,取长补短。提出对香港与内地联动的建议:加强内地经济及金融合作;拓展不同的市场及投资产品;提高市场素质,完备市场基础设施等。
孙立坚(2008)提出上海、香港和天津应该形成互补关系,上海发展一定要依托中国实体经济,不能过早过快的追求高端金融业务的“国际化”,过度竞争和资源有限会造成止步不前的水平。
屠海鸣(2009)提出沪港合作建议:建立沪港合作交易机制;上海出台新政策吸引香港金融人才;两地金融机构之间互设机构;上海借鉴香港,发展人民币产品中心;要依赖实体经济发展;以开放和信任的心态拓宽合作领域。
马强(2009)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和香港金融合作启示。认为沪港合作是第一位,竞争是相对的。合作领域包括:制定一揽子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建立制度性工作机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带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与切实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他还强调沪港金融合作需要重要政府统一政策方向并协调发展步调。
俞肇熊,云丽虹(2009)以香港金融中心角度分析在CEPA背景下的比较优势,着重分析证券业,认为香港应该加强与上海金融特别是证券业合作互补,并提出了香港、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同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竞争关系
关于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竞争关系研究有两个相反的观点:一个是强调两者的竞争,另一个相反观点则是否认竞争,认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无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林蓓(2006)金融中心建设具有排他性,突出竞争性,强调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是几个经济发达城市的竞争结果,从金融向心力来看,香港更具聚集力,最大优势是集资中心,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唯一一个“一国两制”下的金融中心,具有集成性、同时服务亚太地区和中国大陆,通过比较得出香港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没有悬念,而上海在缺乏金融机构总部、人民币可兑换性上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差距。
陈志(2007)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面临国内和国外竞争,国内主要是北京和香港,国际上主要是纽约和伦敦的竞争,且处理国内竞争关系重于处理与国外竞争关系。
相反观点提出的包括:郭伟峰(1991)认为两者由于存在区别,各有特点,所以上海不可能与香港对抗关系,即对手关系,反倒可以形成伙伴关系。
四、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对比
关于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对比一直是热点,涉及的范围包括:发展模式、定位、功能、地位等多个方面。
1.定位
1997年前后,对上海、香港定位研究较多。
黄建中(1996)认为上海主要面向国内,定位为中国的国内金融中心和有关金融新政策的试验地,国际化方面应顾及香港特点,有选择的发展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等自身重点市场,在国际业务中扮演中国芝加哥的角色。而香港应借回归后的便利,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面向世界,最终发展为中国的纽约或东京。史举(1997)从模式定位角度对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进行对比,香港是需求型、吸收-转移式、混合型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是供给型,融资型、分离-渗透型国际金融中。潘英丽(2004),在人民币资本帐户未开放的前提下,香港的目标定位是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上海的目标定位是在5-10年内建成人民币产品中心,初步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框架。陆冠虚(2007)定位上海应该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度上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薛金房(2009)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6个区域金融中心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和对比分析,上海位居第一,北京紧随其后。将金融中心分为三个级别,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竞争形成了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化中心,是一级中心,上海定位辐射长三角经济区和沿江经济带,香港定位辐射珠三角经济区,北京是金融产业调控中心,辐射环渤海经济区。
2.发展模式
陈志(2007)认为北京发展模式的竞争优势在与金融决策中心,是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是全国高端管理和研究人才的聚集地;而香港模式的优势在于“自由港”;上海目前具有一定的市场决策权,是顺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势”。通过对比,提出了建设“金融信息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模式。
3.功能
黄解宇,杨再斌(2006)从金融集聚的角度对上海、北京和深圳金融中心之争进行分析,他们认为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有全能型、复合型、单一功能型三个层测,分析结果是上海的功能定位是全能型。王倩、薛波(2007)从金融系统功能角度,以博迪和默顿(1995)指出的金融系统六大核心功能中的前四项为基础对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经过外汇交易服务、国际银行服务、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比较的结果,香港在诸多方面优于上海,上海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趋势和方向,应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为重点,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和金融期货推出为突破。
4.地位
张雁翎(1998)从金融市场和金融发展因素对两者进行了比较,香港在银行业、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国际地位明显高于上海,且金融运作、监管制度较完善、法制健全,资金吞吐量大。张红(2007)分析上海与香港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贸易、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建议强化上海经济辐射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上海、香港这两个金融中心关系的文献分析,可以得出: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上海、香港金融中心的协调发展,新的经济形势出现,两者协调的重心需要发生转移。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也是金融危机的启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明确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意见,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2.上海、香港两个金融中心以合作为主基调,主线,在合作基础上开展竞争。通过两者在金融市场、多个方面的对比,可得出:一、两者明确定位有利于协调发展。二、 合作前提在于两者的差异和互补性。三、合作的内容以两者各自优势为主。
3. 不同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同。香港刚回归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百业待兴,正是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开始发展的时机,基于上海发展现状及与香港差距太大,对上海是否回取代香港的问题,意见基本一致。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加大对外开放度,上海发展迅速,产生了对两者竞争关系分析。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合作成为主要研究趋势。对我们研究两者关系的启示是,不同时期,不同金融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环境,两者关系要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储敏伟,贺瑛,朱德林.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宋美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M].复旦大学金融史研究中心,2005年.
[4]李默.香港上海金融中心定位以及发展前景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俞肇熊,云丽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兼论上海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