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

2009-01-29 06:07李本松
唯实 2009年12期
关键词:规律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A李本松(1969- ),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和价值论。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具有如下规律:其起点是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的需要,其发展动力来自于时代实践的需要,领袖人物在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内容具有中国特质,政治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2-0029-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外来思想变成受到中国人欢迎的、具有中国形式与特点的、可用来指导中国伟大事业的思想的过程,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需要的必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示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起点: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学说,之所以能中国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关,二是与中国历史任务的需要有关。就前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显著的品质是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理论是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并且是无产阶级寻求自我解放的思想武器,它的思想的力量,存在于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中。就后者来说,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在探索民族独立和解放道路的过程中为什么屡遭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指导自己实践的正确理论,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后者才是主要矛盾。正是中国人民寻求自身独立和解放的迫切需要,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人民寻求自身独立和解放的迫切需要,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第一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首先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它尽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但却失败了。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国农民阶级用带有封建特点的小农思想和某种宗教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失败。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国地主阶级为了挽救自身危亡而进行的一次尝试。但是,随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建立在封建主义基础上的指导思想的失败。面对着中国的危局,新生的资产阶级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随着1918年5月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的出路所作的探索,同样以失败告终,这同时也宣告了以资本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失败。

中国人民渴望着解放,中华民族渴望着独立和富强,但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思想来指导自己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富强的事业?这些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历史已经向我们昭示:找到科学的理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渴望有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事业,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理论。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才最终取得了百年抗争的完全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其鲜明的阶级性是相联系的,即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党性原则。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就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中国人民解放的理论,这是起点的可能。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可能变成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发展:时代实践需要的推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学说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形成新的科学理论的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时代实践的需要。时代实践的需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内在本性,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时代实践的产物,它们都抓住了时代的主题,适应了时代实践的需要,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当时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而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理论的力量,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危亡之时。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需要有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党内曾经多次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毛泽东思想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理论概括,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中形成的。近代中国的历史昭示我们:革命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不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中国革命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怎样建设新中国的新课题,毛泽东思想又成为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产物。因此,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十年“文革”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把中国的国民经济带入到崩溃的边缘,人民备受贫困的折磨。“文革”结束之后,怎样摆脱当时的困难局面便成为时代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新思想,成为满足时代实践需要的新理论,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可见,邓小平理论同样是时代实践需要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新的时代实践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能够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时代实践需要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人民在享受着巨大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例如,长期高速而粗放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在释放出极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使社会的稳定发展面临隐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日益突显,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实践提出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内容:中国的特质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我们要做三重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的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域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的时空土壤;“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1]的过程,也是“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2]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中国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形成解决中国时代实践问题的新理论,其中国特质表现为:中国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用中国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学说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形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国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机制和方式。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与中国人民的实践相结合,没有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实践活动的理论,没有成为中国人民自己自觉的行动,那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只能是抽象的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惨痛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貌似马克思主义,很吓唬人,然而却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是极其有害的,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与人民的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容上的中国特质最显著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人民实践智慧的理论结晶,这是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人民所乐于和便于接受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总结、升华全国人民的创造智慧,创立了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文化传统等中国元素,但却又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例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尽管这些理论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实践和任务,但它们却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是乱贴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因为它们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的实践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做的事,揭示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因而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指导思想。

主导: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学术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两条线:第一条线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已经成为政治意识和国家意志,是政治意识形态。本文前面所谈的,实际上都属于这一范畴。第二条线是理论或者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或学术研究,这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条道路。例如,对照苏联引入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我国学者从德文原版出发重新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伴随着原著的重新翻译,也出现了反思苏联版的即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并兴起由重新翻译过来的原著出发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潮流,等等。在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线中,主线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辅线是理论或者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就两者关系来说,实际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导着学术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主线和辅线关系来讲,是主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导着辅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种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着学术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我们不否认存在着与政治需要联系不多的学术理论研究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文献研究,“回到马克思”的现象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研究的主流,还是受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决定和制约的。在“文革”结束之前,就连“一分为二”这样的哲学问题的讨论也曾被上“纲”上“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严格受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革”结束之后,我们要走新路,这既要求反思和结束过去,又要有新人。为了实现这一时代要求,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就兴起了关于人道主义、异化等人学理论问题的研究热潮。在“文革”期间,人们普遍受到批判和压制,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界、哲学界都十分重视对“人”的理论反思,通过这种讨论,形成走新路所需要的新人。在我国,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展开了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主体性的讨论和价值论的讨论等等。这些学术理论研究,有些看似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但实质上仍是为了或者最终要归结到政治意识形态上来。

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导着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表现为后者为前者服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统一思想,形成打开新局面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前提,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上下兴起。这实质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学术与理论意义。正是以这种社会和思想条件为前提,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很快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形成了一大批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也很快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理论热点,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的服务性质,一方面论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

尽管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导着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政治意识形态经常会吸收学术研究的成果,使学术思想变成了政治意识;同样,学术研究有时也会成为政治的先导,引领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

适应时代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规律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基于“电场强度”角度研究高中物理的规律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初探
趣味填字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