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的校园文化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

2009-01-29 07:53董丁戈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延安校园文化文化

[摘要]延安时期的大学不仅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而且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学校园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精神校园文化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36—03

[作者简介]董丁戈,石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1);韩海娟,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延安时期的十三年是我党创办和建设新型革命大学,探索革命理论与实践教育,建设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时期。至今,我们仍可以从一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清晰地看到其一脉相承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不断发展的现代校园文化构建中,我们往往会遭遇文化价值选择与判断的种种困惑、焦虑。因此,我们回顾、总结延安时期的校园文化,已经超越了历史传统与文化继承的范畴,更主要的是将目标锁定在对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积极思想以及科学民主精神的追求。

一、延安时期大学发展的历史与特殊性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战初期,大片国土的沦丧对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大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战争中,北大、清华先后被日军据为兵营,南方的很多大学也都遭到日军的轰炸,校园严重毁损。战争使大多数高校停课,师生流离各方。这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中国高等教育沦落到举步维艰、难以维系的境地。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抗日战争的领导责任,延安成为中国抗日热血青年无限向往的革命圣地。抗战初期,党的干部队伍严重乏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晋察冀军区抗战三年的工作总结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要干部的呼声遍于各地,于是饲养员一跃升为营政委有之,支书一跃而为队长、团政委、主任者有之,党龄才两天即任营教导员者有之。”在延安创办大学,为党和军队培养干部,培养边区政府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延安各种大学迅速出现的直接原因。同时,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源于由共产国际而来的苏俄革命理论和实践。延安时期的大学都践行了列宁的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不能脱离政治、不能脱离生活。1937年初到1938年底,以延安为中心,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三十余所。这些学校不仅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的于部,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储备了大量宝贵的人才。为了适应抗日救国的需要,延安的学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学方式,其中有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有战时短训班;有党校、军政学校,也有工青妇的干部学校。在众多学校中,1935年11月在瓦窑堡恢复的中央党校,1936年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即后来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7年9月成立的陕北公学,1938年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和马列学院,1939年创立的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和工人运动学校是最具代表性的。

抗日战争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革命圣地延安所创建的大学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特定时代的标记。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为延安时期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大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党中央对延安时期学校的办学方针、性质任务的明确认识和积极支持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延安时期的学校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服务政治、服务现实。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延安所有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任务都是非常明确的。1938年,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的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中指出:在抗大学习的宗旨是抗日救国,每个学员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要学做干部,还要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是延安时期的校园文化精髓。第二,因陋就简,速教速成,培养人才。为了适应和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延安时期的大学只有少数为2~3年学制,多数学制以短训为主,3个月至一年不等,保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第三,实事求是,灵活办学,不断发展。延安早期的各所大学主要招收来延安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学校多、学员多,正如有人描绘的那样:延安开学典礼不断,毕业歌声不绝。从1940年开始,边区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和经济封锁;严禁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很多学校的学生人数骤然减少。同时中央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传统“短平快”学习模式的弊端,意识到教育必须向纵深发展,以培养更优秀的革命人才。时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的罗迈(李维汉)在《预祝1941年延安干部教育的胜利》一文中就指出:“依我看来,延安的干部学校正处在这种短期训练逐渐进到正规学校的过渡之中,个别学校已经开始正规化,但一般的作法,还多保留过去短期培训班的特点,这也可以说明理论落后于实践吧!”在这篇文章里,他“为要迎接我们干部学校正规化的必然趋势”,在学制问题、学校的性质任务、招生标准、课程教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随后,经中央决定,合并了青干、女大、陕公、鲁艺和自然科学院,成立陕北联合大学,即延安大学。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延安的大学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逐渐发展,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解放区建立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管理、建设高等教育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在思想和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二、延安时期校园文化的特点

1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国内外广大爱国青年

延安时期的大学发展与抗日战争的爆发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抗日救国成为一条精神纽带将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和华侨青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抗战初期,数以万计的爱国青年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延安投身抗日。此外,还有来自东南亚、北美的大量爱国华侨青年。仅以抗大第四期学员为例,5 582名学员中就有知识分子4 655人,占学员总数的83%,其中来自东南亚、北美洲的爱国华侨64人。这些来自国内外的青年,虽然充满革命热情和朝气,但是,他们的家庭和个人社会背景迥异,文化层次和品味差异很大,理想和信仰各自不同,特别是不懂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了解中国实际,缺乏革命的坚韧性和奋斗精神。然而,在延安的各个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打败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正如陕北公学的校歌所唱:“这儿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抗日救国、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延安校园政治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只要是爱国,大家可以抛弃个

人的利益得失、宗教信仰而紧紧团结在一起。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延安的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具备先进性、革命性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实际,独立地在中国革命中进行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当时,延安各大学教员十分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中央首长和各部门的负责人都成为各个学校的兼职教师,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成仿吾、吴玉章、蔡畅、邓颖超等人都是学生最欢迎的教师。周扬、何思敬、周立波、艾思奇、茅盾、李焕之、丁里等专职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这些人不仅是教师,更是理论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作家、诗人,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斗争的实践者。毛泽东也是抗大的兼职教员,他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要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在延安时期的论著,包括《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都源于在延安各大学的讲台上为学员做过的宣讲稿。最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抗大的讲台上为学生所做的报告。每个学员在“窑洞大学”里不仅学习了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而且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锻造。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在学校里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带到战斗工作中去,使科学理论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调动几十万大军封锁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造成了边区财政和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广大师生学员们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的号召,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师生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生产战线长又长”的歌声中开展劳动竞赛。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一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群体氛围,感染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使所有的教员和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态度。劳动不忘学习,学员们露天上课、吃饭,延水河畔出操、洗漱。没有纸张就在石板或沙盘上练字,没有钟表就用石日晷计时,延安艰苦的生活条件与学员们高涨的情绪和爱国主义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塔山下、延水河畔,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青年们一批批进来,学员们一批批出去。延安的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大熔炉,它燃烧的是延安精神的火炬,即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的英雄品格。而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千百万坚定的革命者和无畏的战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理想坚定、意志顽强、忘我奋斗的人才。

4移风易俗,深入生活,开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现代文艺史上的新秧歌运动就是从鲁艺开始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鲁艺学院的师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下乡、下部队,深入基层进行创作。鲁艺的师生在木刻、绘画、音乐和文学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如当时在鲁艺文学系任教的孙犁创作了《荷花淀》、《麦收》等作品。特别是创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秧歌剧。鲁艺的师生在当地旧秧歌曲调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新的表演方式,创作出十几个新秧歌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兄妹开荒》,演出后轰动一时。1943年春节,鲁艺的秧歌队在热火朝天的群众秧歌运动中大显身手,许多新的创作和剧目在延安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群众称为“鲁艺家”的“战斗秧歌”。这些文化精品源于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诞生于延安的大学校园,激发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激情和革命斗志,影响了全国。延安的校园文化不仅最深刻、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思想和勇于奋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以鲁艺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工作者,他们自觉地将反对封建落后思想,传播科学进步的革命思想作为自己的使命,肩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执著高昂的创作激情,使校园文化创作迅速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成为引领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

三、弘扬延安精神,发展和谐校园文化

延安时期抗大、鲁艺、陕北公学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坚定、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风的一个缩影,也是延安精神的承载和具体写照。“窑洞大学”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不仅对当年延安学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成为推动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当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校校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各种政治观点、思想潮流、文化信息等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激荡、交融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而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一方面要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和积淀自身蕴涵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四”时期校园文化的传统,延安时期校园文化的传统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创新,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1爱国主义精神是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延安时期,爱国主义是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内在灵魂,是推动中国解放和社会历史向前的无形力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一切活动之中。当前,要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合格人才,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也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把爱国主义作为教育和鼓舞大学生的一面旗帜。不难看出,爱国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居于最高地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这既是历史的优良传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2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

延安时期的学校培养了一批新人,也树立了一代新风,作为新型的中国共产党的学校,延安时期的学校区别于一切旧式学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使不同出身、不同观念、不同学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革命的熔炉中得到改造和提高。当

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挑战,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也向校园文化蔓延,培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的人才,应该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所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高唱主旋律,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是校园文化肩负的社会职责

先进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不同时期的先进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历史证明,延安时期的校园文化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发展和创新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流文化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方向。当前的主流文化就是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环节的先进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必须要适应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变化,浸润社会先进文化的内涵要求,表征社会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以此融入社会文化之中。高校应以先进文化为核心,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校园文化。二是高校校园文化要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高校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创造先进文化氛围,并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来推动先进文化向社会蔓延和辐射,从而引领和带动社会文化向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4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在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而使之处于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统一状态下的文化,是一种良性的生态文化。延安时期的物质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充满乐观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和谐文化氛围,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雏形。当前,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彰显出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着眼于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加强文化整合和引导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构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团结一致、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延安校园文化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谁远谁近?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