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009-01-28 09:36秦泗凯
企业导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收入差距城市居民

秦泗凯

【摘要】 以规模收入分配为基础,通过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问题,希望通过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途径,为政府部门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收入差距;消费需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地区差距。1998 年东、中、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1.42:0.97:1,到2007 年比率扩大到1.50:1.01:1。同样,十年来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98 年的1.99:1.29:1 上升到2007 年2:1.2:1。东部地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到2007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 元的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2.城乡差距。1985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85 年城乡人均收入相差341.5元,1997 年相差3070.2元,到2002年时差距达到了5000元以上。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8元,相差9182元,从比率方面看,1985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是1.86:1,1997年为2.47:1,到2002年为3.11:1,2007 年为3.25:1。

3.行业差距。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从1998~2007年,金融保险业、水电煤气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年平均收入始终名列前茅;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年平均收入则位于后几位。

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1.市场分配体制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分配体系。市场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效率经济,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对永恒的矛盾。根据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收人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必然要求。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国家长期实施重工抑农的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政策有较大关系。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他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3.由行业或部门垄断形成的分配不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消除行业、部门垄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渐进稳妥的经济改革特征决定了在当前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各行业部门间的公平竞争。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凭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获取了较大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这必然造成行业间收入的巨大差距。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造成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

城市居民的收入变化特点: (1)收入与人力资本开始成正比。随着改革的深入,劳动者收入已经基本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决定。近几年新兴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并且跨入高收入行列。(2)由于市场化改革,一些人积累了相当部分的资本资产,投入生产过程后,获得利息、股息、红利等多种形式的收入,这些人将获得更多的收入。(3)失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职工下岗失去收入的可能性在加大,已经有大量失业人员存在,这一批人需要通过政府救济而存活,城市贫困问题日显突出。

从上述居民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家庭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开,形成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其可消费的最大水平,大部分收入都无从消费。他们对生活必需消费品的消费不可能超过生理极限,致使生活必需消费品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对低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的大部分用来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小部分用来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低收入阶层的耐用消费品远未普及,如果他们的收入增加,则收入增量的大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品的购买。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阶层高,高收入阶层的低消费倾向直接拉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影响着总的消费支出的加总结果。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四、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特点:(1)农村居民的收入完全来自其人力贡献,农村自从改革开放之处就建立了完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近年来,农村居民大规模进城务工,收入基本上是按劳动贡献获取的。(2)农村收入中大约有 40%的收入来自于实物收入,这一比例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的比例变化。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是决定其消费支出和储蓄的重要变量。(3)农村收入差距比城市更为明显,在农村内部更突出地表现在非农收入的拉开上,非农收入差距对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贡献已经高达 55%。

农村中高收入者中的现金收入比重远远高于中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实物收入比例仍很高,现金消费支出能力不强,遇到农产品市场不景气的年景时,增产不增收,家庭现金收入更为窘迫,现金支出能力下降,实物支出受到价格下降的因素影响,实物消费支出(实物量乘价格)也相应地减少,实物量可能变化不大。高收入者则对整体的经济景气非常敏感,经济不景气、乡镇企业倒闭、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都直接影响着非农收入,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农村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与经济景气变动关系密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总的说来,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农村的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市居民医疗、养老、失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城市居民的因病致贫现象,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防止因失业致贫群体的出现。

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彻底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取消各种形式的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性的地方土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经济的转移,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行农业产业化、土地入股、城镇建设和移民安置等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四是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治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坚决破除行政性垄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切实解决权力腐败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从体制上铲除权钱交易、公款消费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孙亮.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

[2]杨天宇.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消费经济.2004(5)

[3]黄久美.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6)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收入差距城市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