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美国产生了影响力广泛的新艺术运动,它的波及面从建筑、服装、平面设计到绘画、雕塑艺术等。新艺术运动从1895年法国开始,逐步蔓延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它抛弃了传统装饰风格,完全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传统上中世纪的歌德风格那样,新艺术重视自然,向自然的万物形态发展,主张不存在直线以及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并且在装饰风格上突出自然,表现曲线有机形态。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一个是在巴黎作为从建筑到平面设计的中心,另一个是城市南西。设计史上的南西派家具设计。新艺术运动是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新艺术之家的萨穆尔·冥提出:“回到自然去。”设计高度统一、模仿自然形态是风格的体现,并且促进运动的国际化。另外法国的现代之家、六人集团都强调自然主义,主张设计回到自然的口号。他们设计中采用植物纹理、流畅的曲线、卷线条等。丢勒提出家具设计主题要与产品的功能相吻合,注意产品功能性。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另一个设计因素的考虑。可惜新艺术作品未能进入机械化生产,也还是只为少许人服务。在玻璃陶瓷及家具设计上,陶瓷设计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比利时的设计主要是体现在玻璃、陶瓷的设计上。威尔德提出:“技术是生产新文化的重要因素。”强调技术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加以对产品的审美设计的提高。这也促进了比利时玻璃器皿的发展。玻璃设计和家具设计有较大发展主要集中在瑞典、丹麦、芬兰等5个北欧国家。家具设计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但它具有更为鲜明的功能性特征,致使现今北欧家具占有领先地位。
这时期,建筑也受到较大影响。法国把陶瓷运用到建筑室内外中去,产生了装饰性陶瓷,增添并改变了建筑设计材料的运用。西班牙建筑学家安东尼·高迪的建筑设计风格也出现了变化。从摩尔风格,歌德风格到与新艺术风格混合。巴特罗公寓、米拉公寓是他这时期的代表。其中米拉公寓也是新艺术运动的极端作品。作品都采用自然生物形态并又有着大胆、有机主义的特点。绘画上出现了克里姆特绘画作品代表,他采用简单几何图形作为基础,加上明快的色彩、具有鲜明性和装饰性。虽然和其他新艺术时期作品有些区别,但它成为20世纪的一种绘画类型。
在20世纪30年代掀起了反对新艺术的装饰运动,同时在30年代开展了现代主义运动,这两个风格都是对历史设计而做出的反动。装饰运动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两者从思想与意识角度上又是不同的。虽然装饰运动对设计有新的认识,但是它的服务对象依旧是少数人们的、上层阶级,它继承欧美国家长期为上层服务的立场。同时,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单纯的手工制作。在承认对机械化标准的生产上采用新的装饰元素形成使其设计更加华丽。它注重几何风格和鲜明的色彩,并带有很浓的装饰性。这从法国海报时装插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巴黎是这次运动的发源地,设计风格也从奢侈品逐步展开,在绘画上又注重平面装饰构图。采用了鲜明的色彩、曲线的面。这些都带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此时,现代主义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与目的。现代主义在当时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了服务对象,转向为大众服务的设计思想,提倡民主思想,使每个人都有享受设计的权利。而之前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德国工业联盟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以及包豪斯教育更是为现代主义打下了基础。包豪斯发起了现代设计运动,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原则,奠定了现代主义工业产品设计基础,也对平面设计功能化的探索开起源头。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给平面设计做出了贡献。此外,设计中马谢·布鲁尔的世界第一钢管椅子——瓦西里椅子,格罗佩斯设计的建筑都是这时期的体现。
现代主义的设计最早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对于现代主义影响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也促成了“新建筑”的出现(也叫做现代派建筑),也出现了新建筑6项原则:重视建筑功能性、设计的科学性、注重新材料特性、建筑结构适应性、经济性原则以及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内容。传统的建筑材料木材、石头、砖瓦被钢铁、玻璃、水泥所取代。在建筑设计中,反对任何装饰、采用几何形状、注重理性化和功能性。使在现代主义中出现了功能主义的建筑。它强调建筑中的功能性,为社会民众改善生活而设计。功能主义成为20世纪创造性设计的主流思想,创造了技术美术和抽象几何的造型美,也是现代工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关键标志。与此同时,另一边复古的建筑样式也在发生变化,它的复兴不再严格遵循传统。在同一建筑中,建筑风格可以是多种复古的集成品,可以说是混杂于一体的风格表现。这种折中的把不同时期建筑样式拼凑在一起的风格统称为古典主义或是称新古典主义。
20世纪初,由于产生了表现主义的绘画出现了一些表现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或象征某种思想、精神。例如爱因斯坦天文台,门德尔松运用混凝土塑造了流线体形,使整个建筑造型奇特,表现出一种神秘气氛。功能主义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埃,密斯·范·德·罗为代表又叫做理性主义派、现代主义派。欧洲现代建筑派和国际现代建筑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创始人。他为早期功能主义的确立做出了贡献,并确立了现代国际主义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的确立。格罗皮乌斯把现实生活因素引入到设计中,去探索新的观念、新的意识,提倡艺术技术的结合,艺术、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统一。密斯·范·德·罗提出“少就是多”成为了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信条。他也是西方现代玻璃幕墙摩天大楼的创始人。柯布西耶出版《走向新建筑》从而成为机械美术理论奠基人,推出了“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现代建筑的另一边是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赖特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作美国本土建筑的开创者。他的设计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室内空间的自由、舒展的自由、保留自然材料,使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他的理念是设计要自内而外地进行,突出建筑形态内涵。认为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必要的领域,赖特的建筑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建筑都在飞速发展,出现了表现高端技术建筑物的高技派,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美国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束缚,全面走向了现代建筑道路。德国的现代主义在美国变为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发展到国际主义阶段,出现了强调形式上减少主义的趋向,大力发扬密斯范德罗的设计理念。 20世纪中期高层建筑在世界上普遍出现,高层建筑的发展主要是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另一阶段是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高层建筑发展板式风格,接着又开创了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手法,而后由于为了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开始了建造塔式建筑。
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建筑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对建筑新的探索。这时期就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它包含了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和在后现代时期中的非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和补充,它大部分还是接纳现代主义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不同可能是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与其他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比较注重设计师的个性表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温图利,他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基础的第一人。他的“少则烦”对现代主义形式进行批判,力求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特征。
美国的设计家查尔斯·穆尔也是一位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采用折中手法把各种风格混为一体,加上频繁地改变设计风格,为美国设计带来新的创造。与后现代主义同时出现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产生了另一建筑思潮,又称作坦丹礼学派。它的理论点围绕着建筑传统与历史展开,与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新理性主义又在建筑上与一味吸收古典建筑元素以及各种历史符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它所追寻的是基于文化与历史发展来的建立的理性的建筑原则。正如建筑师R.克里尔与L.克里尔兄弟追求理性建筑就是用恢复城市室内的精神形成方法来反对城市分区所造成的废墟。之后所提出的新地域主义则和前者明显不同。它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倾向。它的实践与思想目标促使在设计建筑时总是与当地文化特征有着联系,努力表现浓郁特有的地方精神,以此来区分国际式的建筑。其实,在当设计家构思作品时就会从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来设计、考虑作品。这是体现特定的地方文化的建筑。例如我国南方的木结构建筑,西南地区的土楼等都可以说明以地域作设计因素,这样的“地域主义”很早就被人们关注。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才单独把这作为一个设计问题来对待。这时人们也意识到“国际化”的建筑物吞噬着地方文化,扼杀建筑文化的多样化、独创性。
解构主义是80年代后期西方建筑的具有先锋特征的新思潮。解构主义其实是从结构主义引入出来的,是在对结构主义哲学的继承和批判上建立起来的。解构主义带来了建筑界新的问题的探讨,它指对正流原则与推理的否定和批判,在这时期建筑大师辈出,最有影响的是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他的作品直接对以后建筑影响很深,但我个人认为盖里的作品只是几何形体的非理性打碎与理性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用材料来进行作品的表现,这看似和康定斯基的构成画一样,两者一个是在平面作业一个是在空间作业。作者都赋予了作品内在精神面。解构主义建筑并不是结构主义的,它是在解剖几何形体。在设计中,把每个形体先做平面布置,然后再做空间的调整,再考虑建筑材料和视觉效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在建筑上是前卫的,但在绘画上只是一种流派、一种风格。至此,受解构主义这时期的影响,我们大可把建筑看成一组雕塑来完成,一个艺术品来设计。看看周围有些经观念小品、城市雕塑放大了也不正是个有个性的建筑么?解构主义建筑只停留在认为的主观设计上,并没有在表现建筑体时使自然,甚至灯光融入成设计的一部分。这以后的新现代建筑弥补了这一点。安藤忠雄的光的教堂,把自然光引入到建筑内部。在精神和设计上更胜过盖里的作品,使建筑体复活了,富有了生命体。由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更多地想着如何在此创新。如何使建筑从精神内涵上更接近人们、接近生活、服务于人。这样建筑界又提出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建筑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在注重了一段时期建筑的性能和功能上后,又出现了外观形体上的仿生建筑,如迪拜大厦。现今,在这世界变幻丰富、各种思想、观念融合下,建筑的发展还是逃不脱注重功能与外形这样周而循环反复考虑的因素来进行设计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罗小末.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曹方,邬烈炎.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余捷妮娜(1983—),女,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