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诗词辉煌历史的国度,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古代,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繁星满天。“自古文人多悲秋”,在众多著名诗词作品中,相当部分属于“悲秋”之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悲秋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首屈一指。本文通过对李清照悲秋诗词作品从自然气候、社会政治、生理因素、个人经历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历代文人的部分悲秋之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李清照悲秋之作产生的特殊历史原因。
一、自然气候因素变化影响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秋季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逐渐南移,秋分之后越过赤道,太阳直射南半球。秋季开始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随着气温的下降,许多多年生植物的叶子会渐渐变色、枯萎、飘落,只留下枝干度过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将会步入它们生命的终结,整个枯萎死去。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和草木荣枯自然会对其情感产生影响。因此有“其时也,野多商声,木叶黄落,人类感染自然肃杀之气,心情往往悽惶悲凉”的感慨。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悲秋之作当数《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而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林摇落而变衰。”描绘出一幅凛冽的悲秋图,读之令人心灵为之一颤。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一词被称为以秋景写秋心的经典之作。仅就上片而言,就可以看到作者描绘的的确是一幅肃杀悲凉的塞外秋景图。“夕阳”与“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来、生气渐弱的意象,极易唤起人们的愁肠;“芳草”本无感情,但在仅靠野草点缀的荒原上,却令人无限依恋。这一是因为芳草铺向斜阳之外的远方,直接沟通内地家乡;二是因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人却一年年老去,下次春草萌发时,不知征人是否还能看得见?永恒的自然界与短暂的人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
作为情感丰富的女词人李清照当然也逃不脱自然界中气候四季变化对其情感产生的影响,即使是身处天真烂漫、生活幸福的少女时期的她也是如此。《点绛唇》(蹴罢秋)虽然是描写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荡罢秋千遇人之后匆匆溜走,然后又回眸倚门偷觑的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不见悲伤的形态,可是感情细腻的她仅用“露浓花瘦”的描写,就足以勾起我们许多悲悯之心!
二、社会及政治因素变化影响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变化,除了受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影响外,必然还会受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那些满怀报国热情和忧患意识的爱国人士,他们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通人和,国运兴旺,歌舞升平,唱赞歌的多。当国运衰败之时,忧国忧民之士感慨颇多,因苦于报国无门或无力回天,只好诉诸笔端,即使在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也是满腔愤懑(杜甫的《春望》),更何况是万木凋零的秋天。
受社会因素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不乏哀叹国家前途命运的悲秋之作。杜甫晚年所创作的被称为千古哀情悲秋绝唱的《秋兴》与《登高》就是如此,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秋天面对国难家仇生发出的深深感慨。
李清照属于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是《忆秦娥》(临高阁),词的上片写作者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叠句“烟光薄”则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加重了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所闻是指“栖鸦归后,暮天闻角”,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下片写作者的深切感受,特别是“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描写,仿佛真的使我们看到片片落叶像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似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顿时涌上心头。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北宋灭亡,史称 “靖康之变”。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就是李清照遭受“靖康之变”这一重大政治变故影响之后的又一悲秋之作品。当时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颠沛流离,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亡。这样,她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成为 “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特别是词的下片“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读来更是让人感到愁绪满腔和万分憔悴。为了排遣忧愁,她采取“不如随分樽前醉”的这种醉酒忘忧的方式,希望达到“莫负东篱菊蕊黄”的目的,可是她最终也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罢了。
三、生理因素变化影响
人生在世,一般人大致都会经历幼、少、壮、老年四个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会发生相应变化,心理感受也会大不相同。幼时,“其始生也,色薄气稚”,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衣食无忧。少、壮之年则开始为成家立业而劳碌奔波。及至垂暮之年,犹如进入人生的秋季,就连那些拥有整个“天下”的皇帝都担心受到生命威胁而哀叹、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更何况平凡之士。处于这个年纪的人,即使在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相当一部分也会心灰意懒,更何况那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人骚客,遇到风雨凄凄、萧萧落木、百花凋零的秋天,焉能不为生命之短暂而悲叹!正如欧阳修《秋声赋》所云“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何况人乎?
在李清照的词作里,《青玉案》、《行香子》是最能体现其身心变化的两篇悲秋作品。据史料介绍《青玉案》(征鞍不见邯战路),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词人当时已经46岁,可谓颠沛流离,饱尝了人间的各种苦处。因此,当弟弟要去为仕途奔波时,她劝阻并在分别时写了这首词,其中“秋风萧条何以度”、“相逢各自伤迟暮”两句则分别是对萧瑟的秋风和相逢之时人已衰老的伤感。《行香子》(天与秋光)词的上片写白天情景:随着秋意的加深,伤感之情越发浓重。“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而表现了一场秋雨一成凉的气候变化典型特征。下片则写出了词人黄昏的寂寞和夜晚的孤独无奈。李清照创作此词,时年六十三岁,因此“黄昏院落”一句,除了是对秋天院子的真实描写之外,也是她垂暮之年的象征,“凄凄惶惶”则写出了当时的心境。
四、个人经历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对其生理及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也不例外。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官宦人家,长大以后,嫁给了翩翩少年赵明诚。赵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能有如此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李清照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国家处于北宋时期,国家安定团结,欣欣向荣。因此,她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都是十分幸福的,个人情感经历上没有多少忧愁可言。即使有也仅仅是夫妻之间的闺怨闲愁,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掠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由于国家破败,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平乱,而是偷偷用绳子坠城逃走。事后,被朝廷撤职,李清照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随即急病而亡。
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遭遇国破家亡夫逝的李清照,孰料在其后半生又经历了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第二大磨难是,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院落,举目无亲,国事难问,家事怕提。
因此,饱尝了人生各种煎熬的李清照,吟出了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千古悲秋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为已近垂暮之年的李清照仿佛还不死心,她“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原来她还在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还在觅幸福的爱情,还在找自身价值啊!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无法找到了,国已破、家已亡、情已断、业已荒,样样都是那么令她揪心、愁苦,怎能叫她不愁?
结语
通过对李清照悲秋之作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词的悲秋之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年龄因素、个人经历四个方面。其实,不唯李清照,就是历代的悲秋之作也大抵如此。因此,在阅读赏析这类作品的时候,只要循着这些元素去解读,应当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梁德石.女词人李清照[N].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2]杨敏如.李清照词浅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05.
[3]黄海登.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N].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4]韩楚森.评李清照后期词[J].教学与研究,1980.01.
[5]王汝礼校著.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05.
[6]刘瑞莲.试论李清照所受魏晋人物及文学影响[J].文学遗产,1993.01.
[7]王汝礼.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J].南通师范大学学报,1993.02.
[8]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09.
作者简介:
张燕,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阳市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