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压力的生活,助孩子轻轻松松进剑桥

2009-01-28 03:52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红花奥数班王超

安 子

2004年,王超考入清华大学。2005年初,他又经过严格的面试和笔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世界前五位的顶尖学府——剑桥大学,收到了剑桥大学本硕连读五年的通知书,还获得了剑桥大学每年9万元的高额奖学金,这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超来自温州,虽称不上当地最优秀的学生,却是最幸福的学生。因为,他不仅学业非常成功,而且生活轻松快乐。这一切,源于他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爸爸,让他在成为优秀学生的同时,享受青春年华。

从小培养孩子聪慧的头脑

王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王瑞阳是一名教师,母亲余颖是一位公务员,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王端阳和余颖从王超出生的那一刻,就把所有的心血凝结在了儿子身上。

王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刚刚掀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热潮。王超的母亲余颖对此却没有多大兴趣,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路都不会走,何谈开发智力?能陪着儿子一起成长,看着他一点点认识世界,才是做母亲最幸福的事情。所以,王超是在母亲的身边长大的,而不是在什么“早教中心”成长起来的。

当时很多家长,从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知识,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小神童、小天才,而余颖却没有那么做。她也望子成龙,可她觉得儿子连话都不会说,给他读生硬的古诗,讲大段的故事难免有些“对牛弹琴”。不管孩子将来是否能成功,首先都要成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头脑灵活的人,所以,她从小就开始培养儿子聪慧的头脑。

从王超出生的第一天起,余颖就喜欢和儿子说话,她总是看到什么,就跟儿子讲什么,手里做什么就跟儿子说什么,就像和大人聊天一样。夏天到了,她就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儿子的小蚊帐上,动不动就问儿子大红花在哪里,当时王超才两个多月,看不见妈妈就会哭,王超一哭,余颖就抱起他说“宝宝看大红花呀”,王超立刻止住了哭,扭头过去看大红花,而且高兴得手舞足蹈。余颖觉得,要让孩子头脑灵活,就要经常和他沟通。让他尽快认识世界。于是,她天天跟儿子聊,只管耕耘。在王超长到6个月时,余颖就开始有收获了。她问儿子:“小脚丫长在哪里?”王超就会举起小脚。余颖接着说:“儿子真棒,来,亲一个。”小王超就把他的脑袋撞向妈妈的额头。8个月大时,王超就能笑着指出谁是外公外婆。最有趣的是,有一天有人喊他叔叔的名字时,他也高兴地指一下。家人乐坏了,试一下,发现他竟然知道周围每个亲人的名字!这些,都是母亲余颖天天和他“聊天”的收获。

为了让王超尽早认识世界,对形象和数字都有概念,在他很小的时候,余颖就开始教他每一样东西叫做什么,教他数数。走路时,余颖给儿子讲路上所有东西的名称,数树上有几朵花;吃动物饼干时,余颖一遍遍告诉儿子动物的名字,数数有多少块饼干。虽然余颖没有对儿子进行刻意的早教,也没有很早就教儿子学算术,但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却让王超轻轻松松学会了数数,学会了加减法。

第二次孕育,培育孩子健

康的心理

王超的父母认为,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母亲十月怀胎,是对孩子生理生命的孕育;而对宝宝心理雏形的孕育,则是做母亲的应当承担的第二次孕育。第二次孕育,将决定孩子的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在第二次孕育中,父母和家庭为他选择怎样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做父母的,要关爱、呵护、安慰孩子,给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亲切感、快乐感,使他的潜意识里意识到人间是安全的,生活是快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样他就会成长为幸福快乐、积极开朗、亲切友爱、无拘无束的人,就不会胆小,将来也不会拘束不安、畏缩不前。所以余颖对第二次孕育极为重视。

王超才六七个月大时,余颖就开始让他给大家分水果分饼干。开始的时候,小王超总是紧紧攥着饼干,谁也不给,后来,在余颖的引导下,终于养成了与人分享的习惯。快1岁的时候,王超会走路了,家里只要有客人来,他就会抓起桌上的水果或者饼干,摇摇晃晃地递到客人手里,让客人们欢喜不已。

余颖最在意的就是王超的性格。为了让儿子的内心充满快乐,她从儿子会微笑开始,就千方百计地逗他笑。王超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笑,一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非常可爱。就是在这样的微笑里,王超轻松愉快地长大了。后来到了中学,即使学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他也非常爱笑,以至于老师常对余颖说:“你的孩子整天笑嘻嘻的,学习太轻松了,应该给他加点压。”其实,并不是学习轻松,而是乐观豁达的王超从小就没有感觉到过沉重,所以他从来都轻松自如。

从小,王超就是父母的骄傲,这倒不是因为他聪明过人,而是因为母亲余颖喜歡展示自己的儿子。每当家里有客人来,余颖总是自豪地告诉客人,我的儿子又会玩什么新花样了,王超也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卖弄”一下自己的“绝活”,然后接受着大人们的称赞。

做儿子永远的减压器和缓冲剂

别人的父母都喜欢给孩子加压,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可王端阳和余颖却喜欢把儿子从书堆里拽出来,带着他享受学习之外的快乐生活。

王超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考试得了95分,老师把余颖叫到学校,不断地跟她数落王超粗心马虎、太贪玩,希望做母亲的能够配合学校管教儿子,把王超培养为尖子生。没想到,老师满面严肃地说完,余颖却在一旁笑了起来。老师很诧异地责问余颖:“一分之差就是十名的差距,你怎么还笑得出来?”余颖赶紧收敛了笑容,连连说是,其实在她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儿子有什么不好,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分分必争,斤斤计较,她只希望儿子以后不再马虎就行了,不要因而失去快乐的笑容。

后来,余颖越来越感觉到学校的压力,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做儿子生活中的“缓冲器”。王超看书的时间久了,余颖会跑到儿子的房间里“轰”他离开书桌,要他休息或者出去玩耍。王超做习题忘了时间,余颖就会赶儿子在9点半之前上床睡觉。每一次关键性的大考之前,她都跟王超说:“你要做好考最后一名的准备,因为强手如林啊!”而结果往往是,王超又拿了第一。在余颖和王端阳看来,学习成绩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强,智商高的人未必成就大事业,作为父母,最开心的不是王超的学业,而是让儿子比别人感到快乐,看着儿子天天笑容满面,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学校推荐王超去上奥数

班,按照奥数班的要求,每天做80道题才打“√”,而王超只做了20道题,就被妈妈赶上床睡觉了。所以,第二天,作业本上就只有红叉叉。可余颖却丝毫不介意,“√”和红叉叉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拿全国竞赛的一等奖非得每天做80道题,余颖宁愿儿子什么奖都不拿。于是,王超退出了奥数班。为了不让儿子有挫折感,身为教师的王瑞阳亲自上阵,为儿子开奥数课。每天,他只给儿子挑选5到10道不同类型的题目,每隔一段时间,他还自制一份考卷考考儿子。结果,儿子学的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轻松多了,而且比奥数班的孩子们还优秀。

王端阳和余颖就是这样,一直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着“减压剂”和“缓冲器”的角色,这使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作为他们儿子的王超,拥有了大多数中国孩子不曾拥有的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父母为自己创造的零压力的空间里,王超快乐得像一只自由的雏鹰,展翅飞翔在万里晴空。

猜你喜欢
大红花奥数班王超
奥数的始作俑者
个个都是香娃娃
一个人的精神画像
一个人的精神画像
——评李娟的《大红花》
延伸小游戏
Three-Dimensional Planning of Arrival and Departure Route Network Based on Improved Ant-Colony Algorit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