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恒
藏族作家的汉语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少,查阅《西藏文学》创刊以来和《西藏日报》1977年以来藏族作家发表的散文,数量上与诗歌、小说足可等量齐观,但影响远不及诗歌和小说。特别是《西藏日报》1977年以来成为藏族作家发表散文的重要阵地,其开辟的文学副刊“雪莲花”基本上每星期出一版文学作品,一般都有一两篇甚至三四篇藏族作家的短小散文。几十年来,《西藏日报》发表的藏族作家的散文作品数量十分可观,可惜没有引起文学评论界和文化传播出版方面的注意。本文有意于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藏族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推荐式评论。为明了起见,用归类讨论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介。
一
传播民族历史文化,介绍名胜古迹,是藏族作家散文创作的重要方面。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但藏族以外的人们知之甚少,甚至普遍觉得藏族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因此,藏族作家也包括一些汉族作家(比如马丽华)创作的介绍藏族历史知识的散文很受欢迎。比如,赤列曲札的《藏族发祥地》、《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赤列曲札和蔡贤盛合著的《雪域艺术宝库——萨迦》,普美、广澄合著的《千年沧桑话拉萨》,旺堆次仁的《噶丹颇章政权时期的拉萨》,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藏族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宗教活动是藏族历史的重要内容,佛教寺院是名胜古迹的主要代表。在写法上这些散文也各具特色。《藏族发祥地》以游记形式通过几个有重要历史代表意义的名胜古迹,介绍了藏族的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和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散文对藏族历史文化的叙述典型地表现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神话传说状态,这种历史文化本身就十分具有传奇色彩,因此,讲述这种文化的散文自然也会魅力无比。比如松赞干布变成一只大鹏与五头怪龙的争斗、“肩坐王”的产生与佛经从天而降、金城公主的遭遇,这些史实与传说混杂的历史文化,既有实事,又有虚构,读起来往往变得情趣盎然。《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也是以游览讲解的方式,介绍了宏伟的布达拉宫的结构、功能和它与重要历史人物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一些文物陈列情况。特别是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由逐步神圣化到再由神圣走向世俗,到“解放前”时,竟然和“监狱”联系在一起。作家的这种发现已经超越了简单地介绍历史文化知识的范围,表现出深刻独到的历史文化评判能力。普美、广澄合著的《千年沧桑话拉萨》用抒情的笔调,在千年历史长河中选取了几颗耀眼的珍珠,介绍了拉萨的古建筑和这些古建筑隐含的历史变迁,赞美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及宗教领袖宗喀巴的历史功绩,最后把目光投向近现代,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批判了农奴制度的落后、黑暗,歌颂了社会主义时代拉萨的进步和光明前景。旺堆次仁的《噶丹颇章政权时期的拉萨》也有类似的主题,只有回顾的历史从公元十七世纪开始。
在这几篇介绍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的散文中,《千年沧桑话拉萨》和《雪域艺术宝库——萨迦》两篇中收录了民间歌谣,前者中的歌谣是赞美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的,后者中的歌谣描绘了萨迦城和萨迦寺的美丽景象和重要地位。可见,歌谣具有表达主题和抒情的作用,这种诗与文结合、叙事抒情融汇的写法,显示了藏族传统民间艺术“格萨尔”的特性。
二
描写民族习俗和地方风土民情的散文在藏族作家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民族有独特的可以区别民族身份的风俗习惯,同时,藏族聚居的各个地方又有不尽相同的风土民情。藏族作家描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创作出许多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散文。比如,央珍的《杂谈西藏僧侣装束》,从民族服饰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藏族的僧侣和尼姑的服饰的起源和历史变化、样式差别及其意义,一篇小短文从头到脚把僧人的衣着习惯介绍出来,其中有鲜为人知的宗教文化、历史知识和民族风俗。这类散文从选材的角度讲,可谓视角独特、聚焦切中关键。因为藏传佛教在整个藏民族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僧人的服饰只是一个表层化的文化符号,但他们穿得很独特且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俗,所以,了解了僧人的表面的装束,实际上也就开启了认识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窗口。类似的从不同侧面体现藏民族风俗习惯的作品还有意西泽仁的《爱花的民族》、丹珠昂奔的《风马》、索穷的《觉木隆藏戏》、白玛玉珍的《永远的藏历新年》、尼玛的《拉萨的甜茶馆》等。
许多藏族作家或者说许多人描写过藏民族的风俗习惯,索穷的描写别具一格。他的着眼点其实不在写风俗习惯,而是通过描写藏民族风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的细微或巨大变化,展示时代的发展,揭示民族的进步。他的独特眼光和勤奋的大量创作成就了他的藏族优秀散文家地位。索穷的《觉木隆藏戏》虽然是一篇“豆腐块”报告文学,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堪称短小精悍的“重头戏”。小文章能够纵横古今,有传说,有史实。有人物故事,有折射旧时代黑暗的歌谣,有觉木隆藏戏在新时代大发展的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完全可以称得上精雕细刻、精巧玲珑的精美散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索穷在《西藏日报》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散文。《商海中的康巴女和安多女》描写了“八廓街里的拉萨女老板”中的两股势力,既写出了商品经济大潮涌动这样的时代,又赞美了藏族妇女的劳动创造精神,更剖析了康巴与安多的民俗文化差异和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女老板们的经营差别。《拉萨,悄然涌现的租书屋》应该是一篇市场调查新闻报道,但从描写地方风俗变化的角度看,也是一篇表现了拉萨风俗新貌的散文,体现了索穷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和关心。《“秀”与象棋》可以看作是一篇文化比较散文,副标题是“从男人的游戏看民族性格”,通过比较藏族的娱乐工具“秀”(包括由几十个贝壳组成的“线”、垫子、用来掷骰子的碗和区别每个人身份的手持物)和汉族的娱乐工具象棋在玩法上的差异,概括出“秀”具有直观性和偶然性特点,象棋具有实战化和抽象化特点,进而归结出“秀”重娱乐而象棋重斗智,由此比较了藏汉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作品在结尾指出:“如果两个伟大民族的人民在看到自己身上的性格特征时,充分注意并且重视对方民族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将对两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挥大有好处,而且它将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感情。”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具有时代精神的美好愿望在一篇比较汉藏民俗文化的小散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拉萨的“车夫饭馆”》是一篇新闻调查性质的散文,也写出了特定时期拉萨的独特风情。从这篇散文的内容看,索穷是深入实地做了细致调查研究的,这种为文作风是值得推崇的。人力客运三轮车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但人们似乎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索穷肯于去调查了解“车夫饭馆”,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这篇散文首先肯定了人力客运三轮车在拉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车夫饭店”这个相关产业。《拉萨生意人》也是一篇通过深入调查写成的通讯报道,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民俗描写,然而,拉萨街头出现的第一个从事高、精、尖技术工作的藏族钟表修理工的故事、汉族人如何成为经营哈达的老板、藏族农民怎样变成时装街上的老板、藏族女理发师的火热生意,这些街头生意人的生活中无不包含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对藏族社会的改造和藏族在经济大潮中的发展进步,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民俗变化吗?《藏族老人的健身之道》从放眼全国的老人健身运动说起,转入西藏解放以来的体育运动与人民健康话题,顺理成章地介绍了藏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自然过渡到藏族老年人的散步健身法(转经)。作品对转经的详细介绍和评价,既是对藏族风俗习惯的介绍,更是对藏族老年人奉行的这种宗教习俗的新意义发掘和阐释,也就是赋予了传统宗教习俗以全新的现代社会意义。文章虽小,实际上隐含了作家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视与推动发展进步态度。《拉萨新老城区》表达了索穷对拉萨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赞美和思考,他敏锐捕捉到了拉萨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建筑风格差异,在此基础上挖掘了传统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商业活动(老城区状态)与现代商业文明(新城区状态)交相辉映的意义,传达了作家在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文化选择态度:“两边都是宝贵的。两者不可或缺,相依相靠,缺了哪一个,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拉萨。”从这些小文章可以看出,索穷通过民俗文化描写,写出了时代的进步发展,表现了民族的气质和成长进步。他观察社会、感受生活的能力十分敏锐,能够从繁华世界中抓取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升华出民族进步发展的意义,润色成章,似乎随手拈来,其实靠的是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感觉、勤奋的笔耕。特别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议论,颇具哲理,寓意深远。
茶和茶馆是藏族风俗习惯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藏族作家散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常常用酥油茶的味道来比喻文学作品中的藏民族特色,可见藏族的茶文化是足以标示民族身份的风俗习惯。普美、广澄合著的《藏族和茶》堪称关于茶文化的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讲述了藏族和茶的关系。这篇散文立意宏大,有多重主题。首先,在茶是世界饮料这个大背景下,在中外饮茶方式的比较中,讲述了藏族的饮茶特点和对茶的珍爱,以及与茶相关的礼仪,甚至介绍了茶在藏民畜牧业生产中的奇特功效,以此说明茶与藏族的密切关系。第二个主题通过钩辑史实,讲述茶叶输入藏地的历史和藏民嗜茶习惯形成的时代和原因,回顾了宋代开始的“茶马互市”贸易的繁荣,揭露了明代、民国时期的“以茶治边”政策的反动和帝国主义进行茶叶贸易侵略的罪行,歌颂了藏族人民的艰苦反抗精神和心向祖国的情怀。茶叶在这些故事中已经转化为连接藏地和祖国内地的坚强纽带。第三个主题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藏族人喜欢茶的原因,并自然过度到在社会主义时代,藏族人“喝上了自己生产的茶叶”,从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藏族人民翻身解放的新时代。丹珠昂奔的《年茶》也是一副极好的藏族风俗画,描绘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艰难和乐趣,有反思文学的主题,人物描写很成功。藏族人是那么喜欢喝茶,因此,有关茶的散文也就常写常新。似乎有说不尽的故事,写不完的礼俗。比如,平措扎西在2004年通过《西藏日报》发表了三篇系列“藏乡茶话”散文,《茶马古道驼铃响》有歌颂汉藏亲密相依的歌谣和“美丽的送茶鸟”传说,《茶香情浓有朋来》和《放歌一曲共相聚》介绍了藏族独具特色的茶道和以茶待客的礼仪常识。小拉巴次仁的《茶馆里的故事》介绍了拉萨的茶馆文化。
另外,塔热·次仁玉珍的《矮门之谜》讲述了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的藏族居民房屋建筑风俗中的隐情,她的《神女的耳坠》则是一篇描写藏族狩猎风俗的散文,这两篇散文在题材上独具价值。还有乔高才让的《多彩的华锐婚礼》也是一片独具特色的全面介绍藏族婚俗的散文。丹珠昂奔的《风马》通过宗教风俗写出了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主题,表现出写人、叙事的小说家优势。尼玛的《藏历铁蛇新年手记》用日记体介绍了藏族“古朴、真纯的”乡村年俗,表达了城市归来者对传统习俗的眷念。还有像扎西达娃的《电脑是什么?天知道!》、平措扎西的《自行车在西藏》、白玛娜珍的《拉萨卡拉OK歌舞厅打工见闻》等作品,虽然有的偏重个人体验叙述(扎西达娃),有的侧重写实叙述(平措扎西、白玛娜珍),总归是通过讲述拉萨出现的新事物,通过描绘这些新事物对藏族社会生活的改造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把握着时代变动的潮流,实际上也折射出都市民俗的新动态。
三
藏族聚居地区的山川湖泊和江河大地往往与美丽神奇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因此,藏族作家的写景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融合了许多神话传说,形成了具有浓郁浪漫气息的独特艺术景观。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个民族能胜过藏族那样喜爱大自然并发展出大自然崇拜文化,青藏高原上的山川、江河、湖水甚至一块草地和田园,都被藏族同胞赋予神圣色彩。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围绕山川湖泊和江河大地创造了许多民间神话和宗教神话,从而赋予大自然神性的(即超自然的)人类文化意义。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是原始的神灵信仰思维的表现。当藏族作家用散文表现这种民族文化现象时,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创作出了奇幻浪漫的具有独特品质的散文。比如,赤列曲札的《阿里——充满神话的世界屋脊》、《羌塘草原散记》,格桑多杰的《雄伟、神奇、多彩的阿尼玛卿雪山》、次仁玉珍的《文部青稞传奇》等,读这些作品,简直让人有点分不清作者是在创作描绘风土民情的散文,还是在整理民间传说故事。但也正是那些无所不在的美丽传说,使大自然的风景充满了人情味,变得有生机、有灵性。不能简单地把这种“人文化的地理景观现象”看成是宗教信仰和神灵信仰,要从这种民间信仰背后,看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看到藏族同胞对自然世界的亲情关怀和生命体验认识。这应该是一种十分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藏族作家的写景散文也不全是奇幻浪漫的,也有不少朴实的写景状物、描绘山水、抒发乡情的作品,尽管这些散文里难免有一点浪漫奇幻的传说,但所占比重已微乎其微。比如,巴桑罗布的《天湖巡礼》,虽然也写到纳木错湖的云雾传奇和湖水幻影传说,但只有三言两语,绝大部份篇幅还是用写实的笔法介绍和描绘天湖的美丽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珍爱之情。益西加措的《神奇美丽的日土》客观地介绍和描绘了阿里北部一片土地的神奇美丽,它由古城堡、湖光山色、成群的飞鸟鲜鱼、皑皑雪峰和芳草地以及牛羊群、岩洞、壁画、岩画、野生
动物、宝石黄金组成,如此美丽的地方,不需要任何传说加以夸张,只需要简简单单讲述出来,描绘清楚,就会让人觉得神奇如仙境。仁真多吉的《水井子情思》是一篇借写景而抒情的散文,其中描写到的康定城中的水井子,也可以看作是由母亲传授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客观的乡土景物描绘中隐含着对自己人生状态的不满,既有愧对母亲期望的心态,也有愧对民族传统的心态。班丹的《阿里感怀》则完全是借助行走让思想进入自由释放状态,对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展开议论,写景是为了抒情,阿里之景象已经被后置为容纳思想和引发思想活动的阔大空间。这与那些奇幻浪漫散文中景物始终是聚焦点完全不同。
四
藏族散文中也有一些作品直接讲述个人情感体验、生命感悟和生活哲理,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和人生追求的深刻、独到的思考和认识。比如,才旺瑙乳的《随笔二题》之一《一种苍凉的声音》以诗人的激情和执着,用诗意的优美语言。讲述了古老的华锐部落的历史和现实,之二《生命的飞翔》可以看作是一个诗人对诗之精神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类作品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人以认识生命、宇宙的启迪。索穷的《写作》也说出了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认识,主张“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流露出文学事业追求者的孤寂心态和坚持理想的坚强意志。德乾旺姆的《飞向天空的翅膀》虽然写到了藏族的天葬风俗,但行文的重点不在介绍一种特别的丧葬习俗,而是通过参观天葬台,引发出联想与抒情,表达对生命的理解、思考,传达出对天葬风俗隐含的生命观念的认同。仁增的《父亲的手》是一篇散文诗短章,表达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对辛劳一生以供养天下粮食的父亲的怀念。这种散文情真意切,富有诗意美和对人生的独到理解。如果说藏族散文家中的父亲形象代表了劳动创造与顶天立地地支撑世界,那么母亲则被叙述为慈祥、无私的爱与伟大的牺牲。这样的情感与心态,堪称具有人类的普遍意义。所以,扎西罗布在《母爱》中发出的感受与倡议:趁母亲尚健在,用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吧!不要在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谴责自己的灵魂。这是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伦理教育呼唤。白玛玉珍的《四季如春的归处》铺叙了人生不同阶段“家”的意义,作者的由亲情、爱情、责任、义务支撑起来的“如梦如诗”的家的观念,本也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是,当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正在挑战这一切时,她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就显示出了理想守望者的高贵姿态。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步伐刚刚迈出,藏族青年一代向往大海,希望走出草原,走向外面的广阔世界,这是生命渴望自由的表现,也是向往现代文明的表现;而海在老年人的心目中是江的“爸爸”,像“天”一样,所以对老一代藏族人来说,向往海是山水崇拜和灵魂升天心理的表现。索穷的《邮局的微笑》也是一篇表达了渴望与外界沟通的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散文:阿里高原上一所草地小学里的青年教师,如何通过邮票一次次放飞自己的文学梦想,一个月来一趟的邮车给小镇带来的巨大欢乐;拉萨街头有书可看的邮局如何成了“我”的图书馆;“我”对邮局的独特情怀竟然变成了人生实践(“去了一所小小的邮局打工”);在邮局里看人们的神情百态。索穷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提炼成“邮局的微笑”,从几个感人的小故事中升华出对整个社会的美好祝愿,构思十分新颖别致。尽管现实生活里邮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微笑,也会有悲伤、忧虑,但艺术期盼生活的微笑应该是一种美好、快乐、健康的心态。
在讲述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方面,班丹的《感悟生命》似乎是要对个人命运进行玄想,实际上却是借助走进阿里大草原的所见所闻引发抒怀,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引发出关于生命观念的感想、议论,比如从汽车在草原上的随意乱闯碾压青草,造成了混乱的道路这一现象,引发出“千该万该,总不该人为地践踏哪怕是巴掌大的草地啊。牧以草为天,草乃牧民之命根子。”如果说神灵信仰和宗教信仰天然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自觉地接近科学真理的生态观念,那么,班丹的生命感悟则是完全理性的科学认识。
五
藏族作家创作的杂文和通讯报道及写人叙事散文也很值得注意。就杂文而言,量不大,主要是一些随感、文艺杂谈和时政杂谈。随感有索穷的《敞开美好的自己》、《标价:想说信你不容易》、《热爱汉字》、《献身艺术是幸福的》,仁增的《“马太效应”与人才》,次旺东久的《德国父母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才旺的《赌到何时方能休》等。其中,索穷的几篇随感文艺色彩较浓,也就是在议论说理中注意了审美引导,特别是《献身艺术是幸福的》,讲述了一个不识字的回族老农民,他“不知西藏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但是他知道西藏有个才旦卓玛,唱过《北京的金山上》,因为他喜爱“花儿”,喜爱音乐,因此当场唱出《北京的金山上》。在这个令人信服的事例叙述的基础上,不需要多少议论就把观点讲清楚了,文章十分活泼生动。文艺杂谈有彭错青绕的《贯彻“双百”方针,积极抢救遗产》、次多的《电视剧(小罗布>观后》、达瓦次仁的《形体优美,苍劲有力——浅谈藏文书法艺术》等。这些文艺杂谈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或抓住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或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藏族作家的时政杂谈很少,次仁卓玛的《只有在稳定中才能求发展》几乎堪称绝无仅有。
通讯报道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归在散文中讨论虽稍显勉强,但也是可行的,像益希单增的《八一镇走笔》、《访问俄罗斯》,次仁龙培的《一个道班一个家》,次多的《韩国七日》等,这些作品的艺术品质虽然不高,但历史资料价值和表现时代的社会功用十分突出。按照大散文观念,从散文的源头上说,这类作品应属历史散文。
所谓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散文。首先是人物纪念散文,例如,降边嘉措的《藏族当代文学最热情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深切怀念伊丹才让同志》缅怀了一位藏族优秀的诗人,索穷的《地球需要索南达杰》悼念了为保卫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英勇牺牲的血性男子汉,索穷的《我的父亲——索朗班觉》追忆了一位藏族学者奋斗的一生。其次是人物专访性质的通讯报道,比如,朗杰、多吉占堆合著的《西藏九岁活佛的一天》如实记录了活佛一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三类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回忆散文,往往带着较浓的个人情感体验叙述,所叙述的人和事也始终与作者相关,始终受到作者情感体验把握,所以这类散文的人和事已经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过滤,作品的抒情色彩很浓。比如,白玛玉珍的《母亲心灵的广场》、完玛央金的《我的天空》、尼玛潘多的《划牛皮船的老汉》等。
六
一些藏族作家还独立出版了散文集,各具特色。比如,阿姆·楞本才让的《拉萨的秘密》,收录了作者的23篇散文,绝大多数是短章,而且,绝大多数作品采用了“自我抒情式”叙述方法,个人生活事件和命运应该是作品表达的主题,好在文学的认识方式就是通过个性来认识一般,因此,阿姆·楞本才让的书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西藏和藏族。平措扎西的《世俗西藏》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比较起来,对西藏社会的关注更广泛,行文客观而少抒情色彩。梅卓在2006年出版了《藏地芬芳》和《吉祥玉树》两本散文集,堪称介绍藏地山川物貌和风土人情的写实文献。特别是《藏地芬芳》的描述,从西宁开始,经甘南、阿坝、甘孜、香格里拉、卫藏、阿里、玉树,“为时近四个月,行程三万多公里”,对于一个藏族女作家来说,单说这次高原上的艰苦行程已堪称奇迹,由此而形成的文字更是难能可贵。《藏地芬芳》用考察写实的笔法,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把藏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美景、宗教文化、民生情状、乡土文化、历史故事娓娓道出,可谓一卷在手,万里征程人胸怀。掩卷品味,旅行的快乐,旅行的惊险,旅行者细致的观察和睿智的思索,旅行者对大地的情怀、对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融会成一曲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歌谣,油然飘荡在心间,令人难忘。
注释:
[1]本文讨论的赤列曲札的散文除特别注出外,都见于《当代藏族散文选》(刘万庆、莫福山、吴雅芝缟,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2][3][4][5][6][7]汪曾祺主编,丹珠昂奔分卷主编,《国风文丛·西藏卷:雪域佛光》,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第318~323页。第324~329页。第171~186页。地19~30页。第164-170页。第330~340页。
[8]梅卓,《藏地芬芳·结语·我和我的那亚们》,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年9月。第195页。
责任编辑:克珠群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