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改

2009-01-27 08:25于冠深
青年记者 2009年24期
关键词:高明改动词汇量

于冠深

我还在岗的时候,在一个什么会上,当有的同志谈及某获奖稿件,编辑一字没改,而奖励依然有份,另有同志说道:“一字不改也是好编辑。”我赞同这样的看法。面对一篇稿子,编辑改与不改,应完全从稿件实际出发,当改自然要改,倘根本无须改动,不改就是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的“无为而治”。原本无须改动的稿件,改的结果是要么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话,改成那样说,要么是将没有毛病的地方改出毛病来。总而言之,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中的“瞎折腾”。上述获奖稿件之所以获奖,就编者而言,一者慧眼识稿;一者没有改动。倘或改动,是不是还能够获奖就难说了。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正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对稿件进行修改,这是编辑的权力。我见有的刊物在约稿启事中申明:稿件不允许改动者预先声明。虽然声明自己的稿件不允许改动的作者并非没有,例如老舍先生就曾做出过“改我一字,断子绝孙”的决绝声明,然而多数作者纵然心里不愿意稿子被改,通常也不会声明,因为晓得编辑除有修改稿子的权力外,还有不予采用的权力。编辑有改稿的权力是一回事。就像所有的权力都必须用到当处一样,编辑的权力也不可以妄用是另一回事。换言之,编辑还有着编辑工作的目的或曰宗旨,即使稿件臻于完美,或至少是没有问题。假如原稿没有问题或简直就是完美的成品,一字不改当然就是最佳的处理了。能对稿件做出最佳处理的编辑,岂非好编辑?

据我观察,原本无须改动的稿子或无须改动的地方,到有些编辑手里却往往被改,大致说来,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对稿件进行修改,不改就是没尽到编辑责任。这是把编辑工作跟修改稿件画了等号,忘记了编辑工作的目的或曰宗旨。对此,有同志戏称为“多动症”。其二,自以为高明。我曾出版过几本小书。有的编辑同志要求作者看小样,也愿意接受作者的意见。有的则自以为高明,大加删改,又不让看小样。结果谬误百出,令人徒唤奈何。凡是高明的编辑,往往并不认为自己高明,对作者态度谦虚;凡自认为高明者,往往并不高明,甚或水平很差。其三,词汇量存储不足。词汇量存储多少,当然是相对而言。作为编辑,应尽可能多地掌握词汇。有的编辑同志,掌握的词汇量太少,以致对所编稿件的某些词语感到生疏,虽然也可能查一下词典,惜乎所查词典因收词量有限而不能查到,于是就认为作者是在生造词语,当然便不能不改。这里顺便说及,在我看来,作为编辑,仅仅有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之类远远不够,《辞源》、《辞海》好些,有时也嫌不敷使用,最好能有套《汉语大词典》。其四,不良编稿习惯。有的编辑同志的所谓编稿,就是从头至尾重新写起。意思是原稿的意思,语言是编辑的语言。这是种很不好的编稿习惯,作者非常讨厌。其五,削足适履。稿件长而版面或板块小,只好硬性删改。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审稿也是在做编辑工作。当年,总编辑将我起草的一篇社论送某领导同志审定。该领导审过后说道:“我看就这个样了。”也是一字没动。总编辑对我说道:“这是位明白领导。”体会该领导的话的意思,或者是说,就那个题目而言,写到他看到的样子,说得过去了,再要好也难,“我看就这个样了。”或者,就那个题目而言,虽然对我写成的样子不多满意,但要我写得令他满意也不现实,“我看就这个样了”。总编辑之说该领导明白,也是照我理解,乃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领导的实事求是是明白领导。当编辑的实事求是才是明白编辑。一个明白的编辑,才能在编稿时做到于当改处必改,不当改处决不去改,可改可不改处不改。推开去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实事求是都是最高的水平。

“一字不改”这个话题,我在此前所写的《编辑歌》中曾经提到,因为意犹未尽,故又提起云尔。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高明改动词汇量
Propagation of surface 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 in a symmetric waveguid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爸爸的“高明”之处
Study on the Per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Channel Laser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鸵鸟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Enzyme-catalyzed Synthesis of Vitamin E Succinate Using aChemically Modified Novozym-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