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再红
走进李国庆的办公室,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简单和朴素。这里没有任何豪华奢侈的点缀与摆设,只有满目大大小小的绿色植物与盆栽,那蓬蓬勃勃的绿意中跳跃着生机与活力,正体现出李国庆对于事业的执着热爱与不懈追求。除此之外,最引人注意的就属那副挂在墙上的书法“厚德载物”了,遒劲苍健的笔法中透露出一种坚毅与豪迈。李国庆说,这幅字源于自己母校清华大学的校训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厚德载物”也正是他一生最为尊崇的座右铭。
作为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党委书记,李国庆在业内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名人,但李国庆的名气并非缘于他的职位,而是由于他在通风空调系统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设置屏蔽门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集成系统、地铁车站设置可开闭的新型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风机并联式通风集成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无冷却塔冷水式通风空调系统、可开启门式直接蒸发式表冷器装置……十多年来,几十项专利技术和发明一个个在李国庆手中诞生,以前沿的科技水平和创新的思维理念一次次引起了业界的赞誉与推崇,在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政府节省了大笔的财政开支,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从清华学子到通风空调领域专家,从普通设计员到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李国庆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如果说每种成功都必有其轨迹可循,那么,让我们一起追随着李国庆的脚印去探寻他成功背后的人生密码。
求学篇
1966年,李国庆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6岁时,年幼的李国庆便离开父母只身来到河北徐水县的一个小村庄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回忆起长达十数年的艰辛求学岁月,李国庆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并乐于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都令我受益终身。”
在这种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下,李国庆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无论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都与大城市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从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英语的李国庆又是如何以当地理科状元的身份一举跻身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他自己总结出的一个最大心得,“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由于从小就梦想能当个建筑师,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李国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学第一天的经历就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刚进大学的第一晚,我们全体2000多名新生就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英语小测试,当时大家还感觉很纳闷儿:怎么一进学校又考试呢?后来才发现,学校根据那次测验的结果对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了考查,然后依据程度的高低采取分班式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学习环境里确实人才济济,李国庆却有自己的法则:“我从小就建立起了一种坚定的自信心,所以即使身边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我也从不会感到自卑或沮丧。我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懂得如何缩小差距。为了让自己能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我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正是在这种轻松而自省的心态下,李国庆在清华度过了宝贵的五年时光,这五年不仅为他日后的事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华大学这片精英荟萃、思潮迭起的精神沃土中,当大多数同学都以各种形式尽情挥洒着青春的热情时,李国庆却选择了一种看似乏味单调的生活——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和课堂。“清华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实验条件,比如学校有一台暖气片测试台,当时同类设备全国都只有两台。我珍惜这些寶贵的实践机会,并发自内心地享受着实验带来的乐趣”。
除了做实验,李国庆还选修了很多文科课程,“我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和诗歌,最开始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多年之后我才体会到,这个兴趣其实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渊博的学识确实是成功的基石,但良好的修养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成功的要素。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种高情商。‘个体最优服从于总体最优,这句话正可以总结我从中国古代典籍里获得的丰富感悟”。
探索篇
1990年,走出清华校门的李国庆被分配到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工作,此时的他刚刚24岁。由于在清华所学的是通风、空调与采暖专业,所以刚毕业不久,他便给自己确立了通风空调系统的研究方向。同年,李国庆有幸参与了北京西单地铁站的建设项目,从此开启了自己与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不解之缘。
“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没有空调,更没有电脑,我们技术人员每天趴在一张大图板上辛勤工作,炎夏时为防止汗水打湿图纸,每个人都在胳膊底下垫上几层厚报纸和一条毛巾,不分昼夜挥汗如雨地写写画画。”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努力勤奋,李国庆的工作成绩却不尽人意,“当我把辛苦完成的8个机房的图纸交到专业总工手中后,却被告知有四个需要重做,另外四个需要修改。”这件事给了李国庆很深刻的教训,也激励了他更刻苦地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勤奋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自那次返工事件之后,李国庆画的图纸就再也没被退回来过,而他的专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日益增强。
1995年,在经过了与法国、日本等国长达几年的激烈竞争之后,中国的公司最终成为了德黑兰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建设的中标者,并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担起了设计总体单位的重任。那一年,李国庆已开始担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的团委书记,本可不必亲自参与该项目的具体施工,但醉心技术研究的李国庆认为,此次的德黑兰地铁项目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实践机会,于是主动请缨与同事们一起赶赴德黑兰。
在对德黑兰地铁工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之后,李国庆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德黑兰地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根据法国技术修建完成了地铁全部的土建工程,所以现有的隧道和车站都是按照法国设备的型号设计和预留的,这就给日后的继续施工留下了很多难题。空前的困难反而激发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斗志。没有竣工图纸怎么办?李国庆与同事们拉着尺子一处处逐个测量,终于搜集到了设计所需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的设备不适合已有的隧道和车站怎么办?李国庆早有准备,他事先带上了国内厂家的详细产品资料,根据德黑兰地铁的实际情况,他不厌其烦地与国内厂家进行沟通探讨,终于拿出了符合要求的产品。就这样,一个个拦路虎逐个被李国庆攻克,2000年2月21日,德黑兰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建成。
如今,这条被伊朗政府命名为“总统
一号工程”的德黑兰地铁已成为了伊朗人的骄傲,每每看到中国人时,热情的伊朗人总要问上一句,“你是来建地铁的工程师吗?”在这份光荣的背后,却不知倾注着李国庆与同事们多少汗水与心血。
1997年,广州地铁二号线开始研究和建设,李国庆担任了该地铁项目的设备总体一职。由于该地铁线是国内第一条实际应用屏蔽门的线路,技术水准要求高,在设备系统上存在众多的技术难关,而在接下来的车站施工建设中,李国庆又遭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当时,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工点项目“江南西站”经过各方面的技术经济比选后,决定采用“暗挖法”施工,虽然“暗挖法”施工占地面积小,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也小,但采用传统的地铁通风空调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占用硕大的地下空间,导致造价高昂;同时,由于暗挖空间很大,带来极大的施工风险。所以,如何实现在暗挖的前提下,为地铁合理设计和安装空调系统,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造价,减少运行费用,降低暗挖空间,减小施工风险,同时兼顾解决地铁内发生火情时的排烟,保证乘客安全疏散所需要的内部空气条件,成为了摆在李国庆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
面对新的挑战,李国庆再次显示出了一贯的沉着冷静。他白天在现场参与施工,分析研究项目环境,晚上则利用休息时间苦苦思考解决之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几个月之后,李国庆终于设计出一套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地铁暗挖车站新型通风空调系统”,该系统不仅最大限度降低了项目造价,同时大大降低了地铁运行费用和能耗,并将暗挖车站空间横断面面积减小了三分之一,极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2002年6月,“江南西站”顺利通车运营。多年来,“地铁暗挖车站新型通风空调系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效果显著,其后,该系统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与广州地铁二号线其它项目技术共同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地铁一、二号线车站加装空调时也正是运用了该项专利成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创新篇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实施,李国庆在通风空调系统领域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说西单地铁项目是李国庆在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启蒙阶段,沈阳地铁、重庆地铁、德黑兰地铁和南京地铁一号线则使李国庆得以广泛深入到技术实践中,而自广州地铁二号线项目起,李国庆开始担任设备总体一职,这也标志着他在通风空调系统方面的专业水平逐渐走向了成熟。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让李国庆感到满足,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宏伟的梦想。
“中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但相对于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63年建成的伦敦地铁来说,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而在这40年中,中国地铁通风空调技术总体来说只是同一个模式基础上的不断重复,问题积累了很多,创新却很少。中国地铁的空调则是从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始起步,到现在也已经20年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该是我们求新求变的时候了!”
李国庆认为,中国传统的通风空调系统存在三大弊端:首先,传统通风空调系统占地面积大,是导致土建造价高昂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通风空调机房约占据地下车站所有设备及管理用房总面积的一半。其次,传统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巨大,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有数据表明,在地铁的日常运营中,我国现有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占到了地铁系统能耗的40%左右。第三,传统通风空调系统在工艺技术上缺乏大的进步和变化,不能随着所建地区和城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调整和变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李国庆暗下决心,一定要占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用全新的系列化的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案,彻底改变和扭转我国传统通风空调系统的落后现状。恰逢此时,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接到了北京地铁五号线的设计任务,李国庆隐约预感到,自己潜心研发的创新成果将有望付诸实施,但他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将因此遭遇到一次最大的考验。
多年以来,我国的地铁都长达200米,不仅占地面积大,施工造价也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李国庆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通风空调系统技术,可以将200米的地铁长度缩短为176米,使地铁规模更加紧凑,同时节省大笔造价费用。可以想见,该系统一旦应用实施,必将带来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一次巨大技术变革。
但是,当李国庆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却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与质疑。“我的系统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案非常大胆,国内外都没有案例可供参考,所需空调设备在国内外也都没有制造商生产,所以同事们心里都没底儿。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我不得不‘滥用了一次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的职权,我要求大伙儿只管按照我的要求做,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和责任都由我来担当”。
事實上,李国庆此举可以说是相当冒险的,“当时,土建工程按照缩小的车站规模已经开挖好了,新的通风空调系统所需的空调设备却还没影儿。如果新设备不能到位,原有的土建工程也将全部作废,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我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尽管承受着莫大的心理压力,李国庆却始终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有设备制造商能按照新的技术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整个项目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李国庆的执着坚持下,2005年,一套全新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一地铁通风空调多功能设备集成系统,终于在地铁五号线闪亮登场,该系统自运行以来,每年为国家节省运行费用约i200万元。
首先,李国庆设计的这套新型通风空调系统,将过去的几套大型设备集成为一套设备,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仅此一项就为五号线地下站每个车站节省投资500多万元,在采用此项技术的北京地铁五号线和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的地下车站中,仅土建的建设费用就节省了1.9亿元。其次,新型系统根据外界气候条件和地铁内部的客流以及热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了风量调节技术,可以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进行通风量的自动调节,使地下车站拥有四季都备感舒适的空气环境。冬季站台温度在12℃以上,夏季温度可保持在30℃以下。此外,由于该系统中采用了“电动可开启空气表冷器”,实现了通风季节能耗降低28%。
感悟篇
北京地铁五号线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示了李国庆的创新成果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而自此以后,他的创新实践如同滔滔江水喷薄而出,在其后的北京地铁六号线、九号线和十四号线,沈阳地铁一、二号线以及南京地铁二号线等项目中,无不体现着李国庆创新技术理念的闪光。
如今,李国庆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权威专家,谈起自己对创新的理解,他感触良多,“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这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并不全面。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决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我的专业角度而言,技术创新来源于工程实际需要,其目的也是满足工程实际需求,但有些人却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使得创新行为变成了一种‘玩概念。另外,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只追求速度和结果,它应该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国目前的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还非常低,专利转化实施难越来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中的一个瓶颈。但令人惊叹的是,十多年来,李国庆的专利技术和发明已累计达到22项,而其中有不少专利发明已成功转化为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多家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比如“地铁通风空调多功能设备集成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铁四号线、五号线等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风机并联式通风集成系统”已应用于辽宁省沈阳市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等工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空气一水通风空调系统”已应用于广东省广州市地铁二号线工程;“门式可开启的空调表冷器”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铁四号线、五号线等工程……
为什么我国有那么多的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呢?李国庆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出:创新行为如果不是基于实际需求出发,这种创新就毫无针对性可言,自然也难以找到市场结合点,更谈不上实现经济价值。此外,如果创新行为只局限于原有技术基础上的小修小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有重大改善,而这种“创新”顶多只能算“革新”。
最后,李国庆对我国的专利转化环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希望,“我认为,我国的专利转换实施环境亟待改善,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知识产权局应该更好地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努力为我国的专利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转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