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策略

2009-01-25 05:44施福荣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老师

施福荣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八条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这些活动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在听课和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上这些课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没有体现出“综合性”、“探究性”和“活动性”的特点来,还有许多老师有意回避或者怕上,不愿意上这种课,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老师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引导策略,不理解综合探究课的真正内涵。

一、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状态

1.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从学生身边及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事件展开,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想。

例如,在“实话实说话流行”(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九)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从流行音乐这一话题展开,因为这是初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学生都会谈到了自己喜欢的歌星和歌曲,说到了许多流行的事物和现象:从吃、穿到住、行;从发型、首饰到节日、电视剧;从上网聊天到交笔友等等。然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流行话题,如:流行歌曲组、韩日电视剧组、外国节假日组等等。组织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会流行?它们会不会一直流行?它们的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的流行?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探究学习状态,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辨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争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所以,我认为,探究最好从一个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或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开始。仍以“实话实说话流行”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怎样正确看待流行现象?”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从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问题材料出发:“假如有一个你最喜欢的歌星到本地进行签名售书活动,时间正是你应该上学的时间,你会不会逃课去参加?”

也可以从一个较直接的问题开始:“青少年学生追逐流行到底该不该?”然后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课外分头准备材料,课内进行辩论,让他们亮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这样做,少的是老师说教的痕迹,多的是情感上的体验,感情上的升华。

3.把握好探究学习的逻辑起点

我们都知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应该确定好研究的方向,特别是要把握好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其实,探究学习的过程就像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在探究活动中,首先应该明确探究什么?从哪里开始探究?如“实话实说话流行”中,可以先让学生谈谈:

“什么是流行?目前在社会上有哪些流行现象?”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这些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会流行?”

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来探究:“怎样看待这些流行事物和流行现象?”

这样设计也符合人们的普遍思维习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情况下,直接研究“怎么办”的问题,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把握好探究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状态关键。

二、组织开展综合探究学习活动

1.活动的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本身具有开放的特征,它关注的是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内容、形式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兴趣倾向。为此,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确定教学目标,都应显示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例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情境三中,有一张“张家界旅游图”,这里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旅游图,能选择和设计旅游路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内容开放,不用张家界地图,因为去过湖南张家界的学生毕竟很少,所以,可以选用学生更熟悉的旅游区,比如我们嘉兴地区的学生大多去过杭州,上课时就可以用杭州市的旅游图,并让学生思考规划一下,怎样安排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浏览尽可能多的景点。我们还可以在形式上更开放一些,可以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一个旅游团和若干个旅行社,然后每个旅行社都要提出一个旅游方案来,并把旅游路线标到图上,让旅游团来评判和选择。

2.活动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设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之一。为此,作为老师首先要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听课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位年轻老师上到“探寻身边的历史”时,放手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探究,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提高,有的研究起自己村庄名字的变迁;有的研究一条街道、一幢房子、一座桥梁、一件常用物品的由来。

其次要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的激励应该是具体的、及时的。当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后,可以告诉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实力所在,并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而这种建议一次只能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不过,在这里我要指出一点,只有独有的、创造性的思维才真正需要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可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3.活动的实践性

传统教育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畸形发展。综合探究课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学校、社会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我是社会小主人”、“来自家乡的报告”、“探寻身边的历史”这些课的学习引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这里强调一点,很多综合探究课,是必须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现实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老师出于学生安全的原因,往往不敢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这种因噎废食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三、防止引导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1.为“教”而“学”,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为“教”而“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重要表现,这种课堂里,老师把学生置于“配角”地位,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老师的“教”服务而存在的。比如在上“游历华夏”这一课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设计安排一条从嘉兴到西安的旅游线路,他做了以下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吗?看看谁是老师的知音。

生1:北京。

生2:杭州西湖。

生3:江西庐山。

师:(有些焦虑)大家说的都是风景名胜,可是老师是学历史的,喜欢去文物古迹呀!

生4:一定是万里长城。

生5:我猜是北京故宫。

……

生6:(略显迟疑)是秦始皇兵马俑吗?

师:(如释重负)对!这位同学真是老师的知音,说对了,今天,我就让大家设计一条从我们嘉兴到西安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线路。

从上述师生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虽然提出一个表面开放的问题,但实际上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开放”的,学生的答案必须与老师预定的相吻合,也必须是为老师的“教”服务,所谓的“知音”不过是一个“猜谜”的游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不断的否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谈何“主体”?

2.形式上的主体,关注少数学生的参与

许多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过程中,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体现在形式上,从实质上看,只是少数学生的主体,关注少数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这种表现尤其突出。如在上“实话实说话流行”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流行事物和现象,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流行事物和流行现象?

教室里立即嗡嗡作响,有一半学生立即进入讨论状态,有30%的学生表现出迟疑后进入了讨论,有的前后4个人结成小组讨论,也有的同桌之间讨论,另外还有20%左右的学生东张西望,个别学生做低头沉思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们观察发现有些小组中有一位学生霸占言语权,其他人员各做各的事,也有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嘴里好像都在说些什么,小组里不存在听众。

约过了一二分钟,教室渐渐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提问。

生1:我们周围的流行现象有,流行歌曲、追星、流行街舞、吃肯德基……

生2:还流行休闲装、看韩日剧、听MP3……

……

上述课堂表现,相信被许多老师所熟识,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是新课程课堂的标签,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这样的活动,但老师几乎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意愿,在小组合作前,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讨论?也没有必要的引导和精心的安排,致使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

3.过分拘泥教材,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的老师在探究活动设计时,只单纯考虑教学流程的完成,较少或没有考虑这种流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上“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情境三时,有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出示张家界导游图)郭莉莉准备到湖南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这是一幅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导游图,上面标有许多的景点,同学们利用这张地图,做一回小导游帮她安排一下两天的行程,要求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浏览尽可能多的景点。分小组讨论一下,并拿出你们组的方案来。

学生分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各小组的代表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方案。

生1:我们组设计的路线是:第一天游览夫妻岩、望郎峰、留宾岩、金鞭岩、天桥,第二天游览仙人桥、天子坐朝、空中田园、凤凰岩、张良墓等。

生2:我们组设计的路线是:第一天从望峡大酒店出发,游天波府、马蹄岩、一步登天、天下第一桥等,第二天游定海神针、劈山救母、留宾岩、天书宝匣等。

生3:我们的方案是……。

该情境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地区学生都没有去过张家界,因此探究的兴趣不是很大,如果换成部分学生去过的杭州、苏州或上海的导游图,相信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因此,我们不能太过分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第二,讨论时学生只不过在寻找附近的景点,回答也不过是一些景点的罗列,到底哪个方案更好,他们难于比较分析。分析其原因是老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考虑学生不够,没有考虑学生汇报方案时怎样更方便些。

综合探究课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而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把综合探究引入课堂,能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接近科学学习和发现的本来面目,一旦我们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合理组织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最具魅力的学习方式。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老师
“活动随手拍”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老师,节日快乐!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