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 晖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创新思维。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笔者在本文中所探讨的问题。
一、用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环境不宽松,则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科学课教学,教师应当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1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2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学生认识自然现象有时比较片面,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学生片面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有价值的因素,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继续进行探索。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才不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二、激趣设疑,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疑问推动人们思索,在科学课中,我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如教学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力量》一课,我一走进教室就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表演一个精彩的魔术,你们想看吗?”“想!”“好,请大家看好啦!”接着,我把两块磁铁悄悄地放在抽屉里来回地推动,桌面上的大头针也跟着跑动起来。这时,学生们个个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嘴里不停地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这时,我趁热打铁地说:“这魔术精彩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来猜猜看?”教室里顿时热烈地讨论起来,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老师用了法术,有的说是磁铁在作怪,等等。学生们争论不休,各有答案和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是啊,究竟是谁在作怪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时,我从抽屉里拿出磁铁靠近桌面上的大头针,大头针立刻被吸了起来。学生们立刻明白了大头针跳动的原因。当他们松一口气的时候,我随即指着桌面上一大堆材料(铁钉、塑料、木头、石头、纸屑等)说:“磁铁真的很神奇,它除了能吸引大头针之外,还能吸引哪些材料呢?”我激趣设疑,趁机启发学生进行猜想,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由此,总结出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规律。
三、用发散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集思维两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关系,相辅相成,其中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围绕某个问题向不同方向发射型地展开思维,产生较多的联想。在科学课中,我出示某一种物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这种物品的优点和缺点,就某个缺点说出五种以上的克服方法。这样,围绕某个事物广泛地展开联想,有效地扩展学生思维,促进他们进行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以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对现有事物作出反应。这种习惯思维可以较快地处理同类问题,也可能步入思维的误区,不利于对新问题的解决。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3肯定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思维过程中易于出现新奇成分。有的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新颖的见解,教师应及时肯定,鼓励学生们创新思维。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想象才会有创新。在科学课中,我常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创新思维。如: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我安排了“用用小画笔,动动小脑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们猜想风的形成,先用彩色的小画笔把它表现出来,然后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科学探究,理解风形成的原理。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发展学生个性。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发展优等生的特长,也要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更要关注奇才、怪才、偏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把科学课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和拓展,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合作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科学课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要善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