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高考心理研究第一人、博士生导师王极盛研究结果证明,在20个高考成功的因素中,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占第一位,考前的心理状态占第二位,考生的学习方法占第三位,考生的学习实力占第四位。所以他认为,平时掌握知识的程度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考前心态与考中心态是高考成功的软件,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由此可知,应对高考,我们不仅要完善考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硬件”系统,更要优化考生考试情绪的“软件”系统。下面笔者就结合政治高考试题,探究一下考生高考制胜应具备的三大心理品质:信心、细心、耐心。
一、信心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信心者,不会因高考多了几个不确定因素就心慌起来,而是不悲观、不气馁,坚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自己的长期积淀,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难住自己,即使遇到一些新题,只要将平时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是肯定能够解决的。然而,有些学生,虽然平时成绩并不差,但却因有畏惧或畏难心理,遇到生疏的材料或新题,就“临阵退却”,使原本可以得分或能够部分得分的题目被放弃,令人惋惜。因此,信心是高考的灵魂,是高考的支柱。
例1.(2009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30题)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题中漫画主要强调树立信心和意志的重要性,四个选项都需要考生能准确地从漫画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后才能作出判断。其实,考生即使看不懂本题漫画的意思,也不必灰心丧气,可以借助四个选项来帮助理解漫画,然后再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每个选项逐一判断。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都是第二性的,所以A、B、C项的表述都不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本题选D。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的特点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材料虽然很有创意,但第(1)问哲学角度的设问很基础,除了前半部分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外,后面的设问纯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情况。从考生心理的角度来看,此问容易让人兴奋,也容易让人浮躁,在这种情况下,“稳”字十分关键和必要。第(2)问指向很明确,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比如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文化、对人类的文明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逐点分析。新课程、新高考都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所以考生要稳扎稳打。
二、细心
细心,也作“心细”,就是心思周密,不粗心,不遗漏,对所做的试题、阅读的材料,要字斟句酌,完整提炼、周密阐述;对多个图表、文字混合型材料要反复对照,列出异同,全面整理,有条不紊;对材料中提供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与备注,要特别留心和重视,并针对相关的材料展开联想,以便答题时扣题,使答案具有针对性。否则,事实就会模糊、数据就不精确、答案的内容就不完整。
例3.(2009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解析:本题根据人体血液pH值与健康的关系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题本身并不难,但必须细心观察pH值的变化有三种:健康、非健康和死亡,而pH值在这些质态范围内的变化都是量变,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
例4.(2009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4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及时实施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1)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图表和文字并不复杂,问题也不算难,但解题时只有细心阅读图文信息和问题要求,才能全面、准确地组织好答案。回答第(1)问要留心三点要求:一是要“结合材料二”,材料二为描述材料一中的现象提供了背景;二是注意设问中“分别”二字;三是必须抓住图1、图2中的关键点分析。回答第(2)问也要注意三点要求:一是要扣住“《经济生活》的角度”要求,不能答成《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的相关内容;二是要说明“必要性”,而不是重要性;三是具体组织答案时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教材知识,联系社会背景、热点时事,多角度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切不可仅拘泥于书本知识而遗漏要点。
三、耐心
耐心,是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遇到难题时能够坚持完成,不退缩。从某种意义上说,耐心的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新课标下的高考政治试题,材料题较多,且阅读量比较大。考试中,对试题提供的图表、文字材料必须认真研读,不留死角,切不能急于求成,因图表复杂、文字材料长、语义深奥而缺乏耐心。唯有如此,才能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合理地为下一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耐心,解题的依据就不足甚至没有,对问题的看法就可能荒谬或片面,组织的答案也就不够准确与全面。
例5.(2009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题)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较大。乍一看考生可能会被迷惑,但只要耐心地从基础知识人手,抓住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一步一步地计算,就容易人手了。今年该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由于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这就意味着今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应该降低。假设今年单位商品价值量为A,那么A(1+30%)=260元,A=200元,也就是今年单位商品价值量是200元。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动,单位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但是价值总量增大。甲生产者今年1小时生产2件该商品,那么甲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为2×200元=400元,所以答案选B。
例6.(2009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28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1)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并依据图10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4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概括说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是如何体现政府宗旨的。
(4)结合材料二,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设置的背景既有图表又有文字材料,设问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性较强,不仅要求考生提取符合试题要求的论点,而且还要求作出事理交融的论证,并考查考生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时,千万不能因材料复杂、设问较多而产生烦躁心理,要耐心细致地阅读图表和文字材料,才能组织好本题的答案。回答第(1)问,关键要从材料得出相应的知识,图9中的数据直接表明我国的税收收入呈上升趋势,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在2007—2008年之间出现了下降趋势,回答原因时首先注意结合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其主要来源)的因素作答;其次还要注意运用图10中反映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的内容来回答。回答第(2)问,首先要从三种税收各自对其领域内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人手,然后再从总体上分析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回答第(3)问,要先写出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然后说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回答第(4)问,要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政策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这一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结构性减税”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而实行的减税,所以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从辩证法角度分析,我国财政税收政策进行的调整,是从全国考虑的,因此这一做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系统优化的观点。
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般说来,主要来自考生对试题难易程度的自我感觉:当考生觉得试题容易时,考生既有可能产生“飘飘然”的感觉,导致疏忽大意,该得的分不能得;也有可能产生期望值过高的念头,反而缩手缩脚,不该丢的分却丢了。当考生觉得试题较难时,容易产生自卑、失望心理,觉得“一切都完了”。这些心理对考生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培养考生具有“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的良好心态。如果觉得试题较容易,要“稳扎稳打”,确保多得分、少丢分或不丢分;如果觉得试题较难,要稳定情绪,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转移目标、深呼吸等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如果碰到似曾相识但一时间又不能明确回忆起来的问题,也不必慌张,可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题目上去,或许过一会儿就会有“灵感”出现。总之,在考试过程中,同学们要增强信心、增加耐心、谨慎细心,进入最佳应考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真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