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斌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用书》历来认为表现了忧愁的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寻求自由宁静之情。笔者认为,文章所体现的,是对自由爱情思慕与追求的一种思想情感。
【关键词】荷塘月色;另有情;爱情思慕
【中图分类号】 I 206.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2-0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然而,对于文章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用书》历来认为表现了忧愁的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寻求自由宁静之情。纵观全文,笔者对此观点不能完全赞同。
如果抛开政治的光环效应,按照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从情感流程看,笔者认为,文章所体现的,是对自由爱情思慕与追求的一种思想情感。
作者先写去荷塘的动机是为了平息“不宁静”的心绪,然后道出了独自踱步的感受:“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正因为作者晚上独处,摆脱了白天的理性的羁绊,面对荷塘月光美景,人的自然本性就得以复活,个人的情感才得到自然的流泻,这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
作者先写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象征着高洁的品行,崇高美好的爱情。三国曹植在《洛神赋》中就有“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的句子,以荷花的美形容他理想的洛神,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在《折荷有赠》一诗中写到:“涉江玩秋水,爱次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以表达对高尚品行的赞颂。
作为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对荷花的古典意象他是清楚的、明白的,从他的写景中可以看出。文中写荷叶时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时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微风中的荷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旧时声乐卖唱的多为妙龄女子)”。
作者面对荷花的古典意象,心为物役,在此写景多以女性做比,或如女性美的姿态,或如女性特有的动作神情,或如女性美妙的声音。这种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景色的真切优美,也流露出作者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这种对女性曲折的赞颂,正暗合了荷花的古典意象。所以,作者于写景之中曲折表达出对理想爱情的思慕和歌颂。
接下去作者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是夜晚所特有的,其古典意象是表示一种思念。《诗经·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的诗句,以月比兴,表达了对男女相悦而相思之情;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眷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词人把月亮喻为美丽的嫦娥,表述了把两地相思之情共同寄托给月亮,与月共勉的情怀。
朱自清在文中描写月光“如流水静静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影“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通过这些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朦胧月景的喜爱之情,根据月光的意象,也曲折表达了对美好情爱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流水”可理解为一种似水柔情,“轻纱”旧时多用于女性的闺阁之中,象征朦胧的美感,“倩影”指美好的身影,有望穿秋水,不见倩影之说。这些词句不是都暗含作者对美丽女性的思慕吗?
如果说前面的分析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那么文末江南采莲的回想文字就是对上述感情的直接抒发。“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因为作者对美好自由爱情的思慕与追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其思想在淡淡的哀愁、苦闷中,越过现实的藩篱,展开联想,透过江南采莲的美好情状,直抒胸臆。
纵观作者的情感思路,由于夜籁独处无拘无束,情感才得以自然流泻。面对富有古典意象的荷塘月夜美景,触景生情,产生了一种思慕与追求之情,又因求之不得,所以展开联想,借旧时感况表露心声,抒发思想感情。从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有激情而又富于幻想的、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真切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