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种等待

2009-01-23 08:33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园丁教育者学会

心 海

在学校中,总有听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放学后,总有做不完的作业;放假时,总有上不完的兴趣班。如今学生身上的枷锁越套越多,这些现象,与国家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提议背道而驰,而家长们则更是掏空了钱包,耗尽了精力。素质教育越行越远,应试教育越搞越扎实,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天性、创造力。无休止、无规律的上课时间透支着学生和老师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唯高考率、中考率说话,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初衷渐行渐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但是在如今的现实面前,这种观念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唯分数、唯实用论的观念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升学,无论是升初中、还是上高中、进大学都有分数线,上不了分数线讲别的都无用。学生学习外语并不是为了说,而是在于苦做选择题;数理化难度更大,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就达到了国外大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水平,让大多数孩子对数理化失去了兴趣。虽然我们的孩子拿回了很多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冠军,但创造性的发明却是我们的弱项。很多人眼中,分数不高就是差生和“坏孩子”,就等于前途无望。在这种“短视”教育的指导下,教育失去了烛照未来的能力,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本身都是一种重创。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教育?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承认,教育必须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办事,需循序渐进,太多的作秀和邀功,必然会使教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

教育,正如自然界的生命规律,总要经历播种、生根、发芽、成长、收获的过程。教育者需像尊重自然规律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摒弃“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教育杂念。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要学会分享,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学生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

教育,就如人生中自然的成长过程,从幼年到成年再到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风景。教育者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必须从他们的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让学生能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学到需要的知识。曾有一位母亲牵着自己刚会走路的孩子走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孩子总是不停地哭,每次哄好后,刚一走孩子又哭了。后来母亲鞋带散了,蹲下来系鞋带,才发现满眼都是别人的脚。她恍然大悟:自以为孩子也能和她一样欣赏到处的繁华,却不知他只能看到林立的脚。大人眼中的东西在孩子眼里确是另一回事,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关注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

其实,教育就是一种等待。学生一教就会,一讲就懂,一学就行,那怎么可能?学生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的一刹那的等待。教育中,教育者要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学生,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要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光明的、真实的境界,而不是“驱使”、“奴役”、“愚弄”、“钳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教育是一种等待,在等待中教育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让他们的想象驰骋于广阔的空间,探索书中深层次的含义,把书中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教育者好比是园丁,可以为园中的花草浇水施肥,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任何时候园丁都无法代替花草生长。教育者也是如此,就像蜡烛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但永远无法代替他们去行走。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将是他们无穷无尽的财富,是社会前进的发动机。

教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教育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等待。我们不要期望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栋梁”,不要期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承担”。我们要像园丁那样,种下种子,合理施肥,培育幼苗,不断地翻土、除草,并耐心地等到秋天。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简单,犹如园丁培育花草树木般。只不过园丁培育的是没有思想的生命,而是我们教育者培养的是有思想的人,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有更多的策略,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过程,然后静静地期待他们的智慧如花绽放。

猜你喜欢
园丁教育者学会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学会分享
螃蟹当园丁
我是小园丁
亨利园丁和小怪物
学会分享
园丁vs采花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