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 闵丝丝 赖晓晴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似一股强劲的旋风震撼着全球读者的心灵,其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引起轰动,除了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读者某种心灵深处的渴求与读者产生共鸣之外,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手段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2002年出版发行的被称为村上巅峰之作的《海边的卡夫卡》的语言风格,更是独具魅力。村上作品的语言风格正如日本明星大学学者腾贵子所说“村上的作品与芥川的作品不同,简洁易翻译,具有独特的黄油味”。腾贵子所说的简洁,可以理解为句式的独特用法。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风格手段
日语的句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前面,修饰句在前。中心词在后,偏正在前,正句在后,这些句式是日语中的正常表达顺序,可以理解为常式句:但有时为了表达的某种需要,改变正常的表达句式顺序,主语在后,修饰成分在后,正句在前,偏句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些非正常的表达顺序的句式,可以理解为变式句。村上作品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例,基本的句式表达手法为常式句,平行线章节的奇数章中,以平实、叙述性的语言,绝大多数的常式句式讲述了15岁的卡夫卡离家出走后一系列的经历。无意识中杀死父亲,与母亲和姐姐的交合。甲村图书馆的奇遇,森林深处另外世界梦幻般的奇遇,最后走过人生后的15岁;偶数章中的“木碗山”毒气事件,智力障碍的中田老人与猫的对话,专门杀猫为业来收集灵魂的琼尼·沃克的残忍杀猫情景,“出口”、“入口”的寓化描写等都是以常式句慢条丝理,有条不紊地向读者讲故事。描写、叙述、议论的自然平实,语势和缓,形成了朴实典雅的语言风格。
唯独这里坡比较陡。爬了十来分钟。来到一片林中开阔地。地方相当不小。像桌面一样平平整整。踏进森林之后,私下鸦雀无声,阳光遮没了,空气变得凉森森的,而单单这里是头顶也光朗朗的,小广场似的。(林少华译本,第16页)
这段描写文字中,村上以常式句的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战争后方——日本山梨县“木碗山”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的描写中,使人体会到恬淡的和谐与温馨,表现出战争岁月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与憧憬。让人产生平和友爱之情。自然句式的叙述,与后面的支持老师对中田行使的暴力,集体昏迷事件,以及集体昏迷事件与奥姆真理教在1995年1月所策划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现代社会暴力之间、那场战争之间的隐喻关系的解读都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与对比作用。
《海边的卡夫卡》在诸多章节中采用了变式句的表达方式,变式句表达形式主要是有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情形,这对于抒发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感情,增强语言的韵律美,突出人物形象,加深语意、渲染气氛、突出感情、增大风格效应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语调仍像平日那样多少有些迟缓,仿佛刚刚从酣睡中醒来,嘴唇肌肉笨笨的,还无法活动自如。但那终究属于表象,实际上他已彻头彻尾地醒来,一如往常。(林少华译本,第100页)
村上在小说的开篇就连续用了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表达方式,作者把定语与状语刻意地放到了句末,凸显了定语和状语的表达内容,打破读者平静的心态。使读者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与猜测,引领读者带着问题读下去,走进《海边的卡夫卡》,走进村上世界,为后面突出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的复杂心理埋下伏笔。
把人一劈两半?这——,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神干的事情基本上都让人捉摸不透。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又过于——怎么说呢——理想主义的倾向。若容我想象,大概类似某种惩罚吧。就像《圣经》上的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林少华译本,第41页)
“大岛本身患有性同一性障碍,兼任卡夫卡少年拟似哥哥和拟似蛆姐角色”,大岛本人也称自己的性别很特殊,“无论怎么看都不能称为健全的物件”。村上在小说中有意安排大岛讲的希腊故事:柏拉图《盛宴》,“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男女和女女构成——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在陈述的最后说出了这种惩罚就像亚当与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使读者的思路立刻跳跃到人分成男女与亚当、夏娃受罚的隐喻关系,为后来深入解读大岛性别之谜留下悬念,为解读村上潜意识里钟爱“母题”及母题的象征意义找到答案。状语后置凸显了亚当、夏娃受罚来讲神话,使叙述结构紧凑,语气舒缓委婉,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短句风格手段
腾贵子所说的简洁指的是村上作品中旬子的语言结构简短,表达清晰,易于理解。这种句式不同于一般日本文学作品里由诸多复杂修饰语构成的烦琐的长句表达形式,短句的语言节奏明快,短小简练,朗朗上口,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阅读起来如同面谈,十分亲切与自然。短句式运用于通篇的各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行为描写、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等多方面。
关于心理描写:
下床走到窗边仰望夜空,一时思绪纷纭。思索一去无返的时间,思索流水,思索海潮,思索林木,思索喷泉,思索雨,思索雪,思索岩,思索影。(林少华译本,第284页)
田村卡夫卡盼望已久的少女深夜出现后的离去,使他难以从浪漫的幻觉似的情景中回归,展现了卡夫卡对离去少女的依恋与惋惜的情怀进而展开联想,想到河流、海潮、森林、喷泉、雨、雪、岩石、影子,作者以极其短小的句式,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写出联想具体事物的什么内容而发动读者神经自己处理辐射的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赞美情怀,为后来的走进森林寻找他自己认为是抛弃父亲和自己带着姐姐离家出走的母亲、梦中爱恋的19岁少女都打下了铺垫。
关于景物描写:
重重叠叠的耸立着的树木,密密匝匝的羊齿、下垂的常春藤、疙疙瘩瘩的树根、腐烂的落叶堆、虫子留下的干巴巴的空壳、又粘又硬的蜘蛛网。以及无数的树枝——这里的确是树枝世界。张牙舞爪的枝、互争空间的枝、巧妙藏身的枝、弯弯曲曲的枝、冥思苦索的枝、奄奄一息的枝……(林少华译本,第435页)
这段走向森林核心途中的一段景色描写,作者采用了述宾结构的排比形式,立体地描写了通往目的地环境的恐惧,而且“这种光景无休止地重复着”。由只能摸索着前行,到不再对森林感到恐惧,直至将森林路径规律记在心里,使森林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些内心世界的变化中,复杂得让人毛骨悚然的景物描写的效果,短句的景物描写对于塑造11个渴求得到母爱“难道我连被母亲爱的资格都没有吗?”将佐伯当作自己母亲的并且潜意识中希望见到母亲的15岁少年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这段描写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耸立着的树木正处于旺盛的生长之际,正是年轻少年的象征,他不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诸如:象征母亲消失之后,与他冷淡疏远,精神上和肉体上都虐待着他的父亲的疙疙瘩瘩的树根,象征着名存实亡的母亲带着姐姐离家出走、父亲被杀之处东京的家腐烂的落叶堆,象征抛弃少年离家出走的母亲,象征甲村图书馆馆长佐伯。实际上通过去往森林的入口的景物描写分析,已经预示了少年进入森林不能死要回到这个现实世界、佐伯所说的“你停留在这个世界是不可以的,你必须回到原来的世界中去”的结局。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风格手段和短句的风格手段体现了村上春树作品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村上春树简约的艺术世界,这种将表达手段和方式本身转变成了一种复杂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转变成了一种通过读者精神的再生产的过程,给了读者一个放射状的联想的空间。(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号:09BWW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