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小说繁荣原因之我见

2009-01-21 06:40
山花 2009年22期
关键词:报刊稿酬小说

杨 骥

戊戌变法后的十来年,中国小说史是一个产生神话的时段。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面目一新的小说突然间成了文坛的宠儿,平均一年所产生的小说作品数量,超过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产量”。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晚清新小说”繁荣局面如此迅速地出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谴责小说的相关论述众所周知:

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鲁迅认为,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国运衰颓,民众知道这样的政府不能强国富民,于是群起攻击,而小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运用的武器。他所说的是谴责小说,而谴责小说正是晚清新小说的主流,因此不妨将他所论看作是对晚清新小说繁荣原因的一种解释。这个解释自然是有道理的,只是未免过于简单。

阿英的《晚清小说史》是第一部对晚清小说作整体研究的著作。其第一章就是《晚清小说的繁荣》,开篇就对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作了探讨:

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第二,是当时知识阶级受了西洋文化影响,从社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第三,就是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腐败,大家知道不足与为,遂写作小说,以事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

阿英所析,比鲁迅之说,增加了两点(其第三点与鲁迅的分析同),相对较为全面。但是,仍未能展开深入,理论广度深度也尚有挖掘余地。

查互联网中国期刊全文库,仅发现1988年曾有一篇文章谈此问题,此文列举了四个原因,其一、二、四点没有超出阿英的观点,而第三点认为此种繁荣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并且得力于“外国小说的大量评介”等,甚可商榷,因为中国古典小说与晚清新小说面目迥异,而外国小说大量进入中国乃是在新小说兴盛之后。不过,本文不想对此作何反驳,只是觉得这一问题还有拓宽和深入探讨的空间。

我认为,除了鲁迅、阿英已论及的三点,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梁启超等人发起“小说界革命”运动,对小说的社会功能作用作了夸张的宣传鼓吹,从理论上大大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从舆论方面为晚清小说的繁荣开辟了先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带头创作新小说,以实际的作品树立样板,使其理论更具号召力,从而有力而迅速地带动了小说热潮

梁氏为清末民初政治和文学风云人物,人所共知。他非常重视小说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但他对中国传统小说却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他提倡一种新小说,要“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

1902年11月,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在日本横滨出版创刊号。这是中国第一种专刊小说的刊物。梁启超在此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文以恢宏的气势、夸张的笔法,雄辩滔滔大张旗鼓地鼓吹新小说对社会、对人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并正式打出“小说界革命”的旗帜。梁氏鼓吹小说革命的文章当然不止这一篇。《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等皆是名作。

梁启超的相关理论和“小说界革命”对晚清新小说的繁荣所起的先导作用和巨大影响是不容否认的。1902年《新小说》创刊,“小说界革命”之旗树起,从第二年起,小说数量就逐年猛增,势不可当。

在《新小说》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这也是晚清新小说的开山祖师、奠基之作。此作对晚清新小说还有一个极大影响:将小说与政治联姻,把政治作为小说的灵魂。奠定了晚清小说普遍政治化的基础和基调。

二、大量文艺刊物问世,众多以出版小说为主业的新型出版社成立,给小说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发表阵地

在梁启超《新小说》之前,还没有过专刊小说的报刊。1903年起,此种情况大变,效法《新小说》专载小说的刊物不断涌现,一般报刊也无不以多量版面刊载小说,不如此者即为落伍。据统计,在晚清时期曾出版过的二百余种报刊中,有一百一十多种登载过小说,占一半以上。而仅仅以“小说”为刊名、以刊载小说为主的报刊,就有二十余家,包括《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还有将近三十家出版社以“小说”命名:改良小说社、小说进步社、社会小说社。

三、报刊稿酬的建立,刺激了小说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作文取酬,这在中国历史也很久,但都是一些个人行为,不能说是稿酬制度。真正的稿酬制度是在晚清才出现的。

从今天所见资料,晚清时期首次明定小说稿酬的报刊也是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该报创刊号上即登载《本社征文启》,征集各种文稿,然而声明只有小说戏剧两类才付稿酬,其余文稿采用者各赠刊物一册而已。其小说与戏剧两类文稿之酬金又有区别,且各分等级。小说类分甲、乙、丙、丁四等,每千字依次为四元、三元、二元、一元五角。戏剧类分甲、乙、丙三等,每千字依次为二元五角、一元六角、一元二角。这一以千字为单位的稿酬计算方法,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1907年《小说林》创刊,登出“募集小说”启事,明定稿酬:“入选者分别等差,润笔从丰致送: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三元,丙等每千字二元。”《小说月报》所登征稿条例称:“凡投稿中选的,分四等酬谢: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四元,丙等每千字三元,丁等每千字两元。”

据《知堂回想录》,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尚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与周作人合译英国人哈葛德和安特路朗合著的小说《红星佚史》,十万字左右,商务印书馆出版,得酬二百元,合千字二元。又据同书,此时周作人在日留学,每月三十三元官费,而房租、伙食费一起每月十元即够。则五千字之稿费可供一人一月在大城市中之生活所需,如此则千字二元之标准并不低,比今天的一般稿酬还要高得多。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商务竟给千字十元之高酬。而此时期,商务本身的一般职员的月薪只有十几二十元,一般工人甚至不足十元。而且这样的水平在当时的工薪阶层属中上水平。两相对比,可知当时各报刊稿酬标准是相当高的。

稿酬制度的确立以及标准不低的稿费收入,刺激了文人的创作积极性,推动了晚清小说的发展繁荣。文人多穷,当时的文人除“文”之外又缺乏其他技艺。科举时期,文人的最大希望就是凭借文才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同时也就解决了谋生问题。然而就在光绪三十年(1905年),朝廷下令取消了科举制度。这样一来,一般文人更加走投无路,这时候,报刊和连载小说的大量需求,稿酬制度的确立,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消息,是他们既可赖以谋生又能保持人格独立的比较理想的路子。不少文人投身于此,成了专职或半专职的小说家。吴趼人、李伯元、陆士谔、黄小配、许指严、徐念慈、陈景韩、包天笑等大批文人迅速成为小说界骄子,与此有关。

四、晚清图书售价降低,报刊订费低廉,使图书报刊消费者数量大增,而普通消费者购阅的,大多是内容方面以刊载小说为主的娱乐性休闲性图书报刊。这当然极大地推动小说的繁荣

在中国古代,印刷出版的图书却是高消费品,一般人不大敢买的。即使是通俗小说也如此。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苏州舒载阳刻印《封神演义》,有牌记云:“每部定价纹银二两。”而据明人沈榜《宛署杂记》第六卷《力役》记载,万历二十年在内府及各衙门服役的杂役、狱卒、工人之类,薪水最低的是打扫工(清洁工)、土工、磨工等,每年一两二钱银子;其他一般的是年薪二两多至四两银子左右。平均计算,这些人一年的薪水买不到两部《封神演义》这样的小说。小说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的读者,是以大众为对象的,过高的书价,毫无疑问阻碍了小说的流通传播,阻碍了小说的发展繁荣。

晚清时代,由于先进的印刷技术的采用,图书出版成本大大降低,书价当然也就降低了。从一些资料看,此时的流行长篇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包括一些大型工具书如《康熙字典》,由商务印书馆这些较大的出版社出版者,售价都在银洋一至三元之间。而我们从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中看到,一些石印的小说,价格更低,如该书第二十二节《县考的杂碎》:

己亥九月廿七日记项下云:“至试前文奎堂购《搜神记》二本,晋干宝撰,凡二十卷,石印本,洋二角。”……辛丑三月十九日记项下尚记有至试前看案,购《后七剑十三侠》一部,计洋一角八分。(按:己亥为1899年,辛丑为1901年)

对照起来,这时的书价,降的幅度很大,一般人大多可以有限地购买了。加上许多报刊都刊载小说,而报刊订价更为低廉,于是小说的相对普及便成为可能,小说的繁荣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阿英.晚清小说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转引自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明]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5]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杨骥(1984—),男,广西南宁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报刊稿酬小说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百强报刊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关于支付《读书文摘》中摘文稿酬的启示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