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看19世纪末美国的南方旧文化

2009-01-21 06:40
山花 2009年22期
关键词:巴伦艾米莉福克纳

陈 超

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其1930年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运用了“时序颠倒”的叙事手法,揭示了主人公艾米莉悲剧性格产生的家庭、社会和历史根源,剖析了处于历史性变革中南方社会和陷于精神危机中的南方人的矛盾心理,把美国旧南方文化体制曾经的辉煌、没落,以及让人眷恋呈现得一览无余。

小说没有按照传统小说情节的发展来平铺直叙,而是把全文切割成五个部分,用时序颠倒、互相渗透的意识流手法加强故事的戏剧性效果。故事从镇上一个居民“杰弗逊”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复述“我们”的匿名叙述者来讲述的。第一部分写了艾米莉的死。

“艾米莉·格利尔逊小姐死的时候,我们全城都去参加她的葬礼:男人们出于一种对倒塌的纪念碑不无敬意的眷恋,女人们则大半为了好奇,想看看她那所房子里面的究竟。至少十年了,除去一个兼做园丁和厨师的老仆,那里面没有人窥见过一眼。”

叙述者在这里把镇上居民分为了两类——“男人”和“女人”,并且男女老少都去参加艾米莉小姐的葬礼。如果艾米莉是个曾为镇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大家都去参加她的葬礼这也许很正常。然而她却是一个离群索居,待人冷若冰霜,行为怪异的人。她死的时候,大家却对她如此敬重和眷恋,并把她比作一座“纪念碑”。接着叙述者说到了艾米莉小姐活着的时候在镇上居民心中的形象:“活着的时候,艾米莉小姐一直代表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是这个城市世世代代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并提到了关于她怎样对付那些到她家要税的官员的故事。

从艾米莉成功赶走要税官员的故事,叙述者的思想一下跳到了文章的第二节三十年前艾米莉和当地人关于“臭味”的一场冲突。从叙述中,读者获知了一些关于艾米莉和她父亲的情况:在她父亲没死之前,艾米莉一直是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父亲的干扰,“身材苗条、浑身素白”的艾米莉小姐年近三十依旧是单身。父亲死后,艾米莉还曾强烈拒绝埋葬父亲。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艾米莉如何抵住周围的压力而甘愿冒着违背南方传统爱情观的风险与一个北方佬——筑路领班霍默·巴伦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提到了她买老鼠药的情景,“药店老板定睛俯视她,她也定睛回看,身子挺得笔直……直到他移开目光,进去,拿出砒霜,包好”;第四部分讲述了艾米莉的恋爱如何受到教会和亲戚的阻拦和霍默·巴伦的突然消失,艾米莉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五部分讲述了艾米莉的葬礼和她的木房子之谜。

整个故事的情节与结构没有按照传统直线型的顺序去发展,而是在时序倒置的叙述中让人在时间静止的同时,感觉到旧的与新的事件并列着、矛盾着、斗争着。但这些零碎的片断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艾米莉从美丽骄傲的小姐发展到密谋杀死自己情人的可怕过程。从这个故事中镇上的人们、艾米莉小姐及其父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19世纪南方旧文化的辉煌、没落和人们对它的不舍,由艾米莉的悲剧故事表现了身处历史变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一、南方旧文化

初看起来,《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具有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一切元素:颓败的宅院、幽居的女人、哑然的仆人和失去四十年的陈尸。然而福特纳无意于落入恐怖故事与小说的俗套,而是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无法摆脱大势已去的南方社会传统价值观的艾米莉小姐宿命的悲剧。通过透视女主人公的怪僻乖张而又倨傲自尊的一生,我们也许可以管窥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那段南方历史,包括了清教主义、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影响。

不言而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人公艾米莉的父亲格里尔生代表着美国国内战争后没落衰败的南方势力。然而艾米莉扭曲性恪的塑造却与其没落的家族的姓氏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尊容已被涤荡殆尽的家族,却顽固地守候着空洞的荣誉、尊严、门第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而由此带来的疯狂自傲是造成艾米莉悲剧的主要原因。她的父亲自私而控制欲极强,为了维护所谓门第的尊严,他赶走了所有向艾米莉求婚的男子,因此也剥夺了他女儿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他死后留下一幢房子给他的女儿。然而在父亲死后,艾米莉却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带给她的影响。“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而感到难过。镇上的人想起艾米莉小姐的姑奶奶韦亚特老太太变成了十足的疯子的事,都相信格里尔生一家人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艾米莉小姐和像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一想到这家人,我们脑海里就有幅活生生的画面:背景上是身材苗条、浑身素白的艾米莉小姐,她父亲摆开架式的黑色身影在前景上,他握着根马鞭,背朝着她,洞开的前门给他们充当了画框。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幸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她家有着疯癫的血液吧,如果真有一切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不至于断然放过。”在与霍默恋爱、失身、名誉扫地之后,艾米莉仍然把头高高地抬着。同时,她对已经毫无意义的贵族姓氏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清醒。因为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恪。而在艾米莉的情人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父亲的影子,这种模糊的恋父情结使她为了不再遭受被弃置的命运,毅然决然地谋杀了霍默,并勇敢地承担了与之俱来的非常态生活——足不出户。为了永久的爱情,她通过毁灭的方式占有了它——这多么近似于南方势力为了维持南方旧体制毅然发动南北战争时的那种顽固与不屈。

“活着的时候,艾米莉小姐一直代表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的确,“艾米莉生活在南方,她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她还是一个彻底的南方女人。她知道南方的规矩是女人只能有丈夫而不能有情人”,而她冒了南方之“大不韪”找了情人,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都很不安。消除这种不安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情人变为丈夫。然而在她知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她那根深蒂固的南方妇道观和脆弱的感情让她失去了理智,她选择了杀死霍默的极端方式来留住他,与一具死尸结为了夫妻,以这种表面的成全来维护自己不可侵犯的妇道观。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艾米莉最终没有逃脱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给她的影响,没有超越南方旧道德给女性的种种精神束缚是酿成她悲剧的深层原因之一。但是作为读者,我们仍然很疑惑:难道杀死霍默是艾米莉小姐维护自己南方妇道观的唯一方式吗?

二、逝去的南方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叙述者那里,他用不连贯的并夹杂着大量当地居民的议论,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进行叙述。而这个叙述者——“我们”,代表的却是整个小镇的居民,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我们对艾米莉的观察一直处于零散的、不全面的状态,另外也寓指了小镇上的人们与艾米莉的悲剧是无法消弭、对立的。因而,也在此基础上让她的悲剧故事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势力。

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正在消逝的南方文化坚守的过程中,我们却从艾米莉的父亲与她自己的身上,看到了人们内心中对旧南方文化的抵触和放弃。在认识霍默·巴伦以前,艾米莉一直是和她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由于父亲对她婚姻的干涉,艾米莉始终没有得到过自己的爱情。在她父亲死后的那个夏天,她遇到了霍默·巴伦,并且两人相爱了,“不久,我们开始在星期日下午看到他和艾米莉小姐兜风,坐着配有成对的枣红马的黄轮轻便出租马车。”作为在南方长大的艾米莉当然知道和一个北方人来往意味着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女人,爱情的力量使她变得勇敢。她在面对镇上居民的舆论“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也不应该忘了高贵的身份”和浸礼会的牧师和格利尔逊两个表姐妹的干涉等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始终没有放弃与霍默·巴伦的交往,“到了星期天,那一对照样绕着大街兜风。”就这样,渴望幸福的艾米莉甘愿冒风险,在一片反对声中勇敢地与镇上的人对峙,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舆论压力而丝毫没有妥协。她一边和镇上的人斗争,一边在做结婚的准备,甚至都已经买好了各种结婚用品。每次她和镇上的人起冲突,她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取胜。——下意识里,作者和他的女主人公是站在代表了公众势力的镇上各色人等的对立面的。艾米莉身上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是多么令人振奋啊!而这貌似本不具备悲剧性格的主人公为什么又会一步步走向悲剧?艾米莉竟然杀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他藏在陈设得像新房的房子里,从那以后她就深居简出,凭着对往昔爱情的回忆和情人尸体的相伴而度过了余生。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她那一直就具有的拒绝接受变化的性格,对她选择自己的命运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她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艾米莉性格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拒绝承认事物的变化。她写便条是“用褪色的墨水,纤细流畅的笔体,写在一种古色古香的信纸上。”面对上门要税的官员,她坚持让他们去问萨特利斯上校(萨特利斯死去已经快十年了),并反复声明“去问萨特利斯上校,我在杰弗逊没有税。”当她父亲死了的时候,艾米莉小姐“装束如常,脸上没有一丝忧伤”,镇上人们前去吊唁时,她堵在门口不准并坚持说她父亲没死,甚至连续三天都拒绝埋葬她的父亲。父亲死后“一切都荡然无存,她想要牢牢抓住那个夺去了她一切的人,也是人之常情。”遇见巴伦时,她已经是年近三十,已错过了追求爱情的最佳时期,她清楚地知道她和巴伦之间的爱情机会是难得可贵的。所以她发现霍默“他不是个会结婚的男人”时,她并不想转移爱情的对象,而是想尽办法留住他,当然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杀死他并和他的尸体相伴永远。所以,艾米莉的性格一开始就注定她在爱情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中,逃脱不了当时南方守旧的道德思想,成了南方“纪念碑”的牺牲品。

三、挥之不去的南方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整篇小说的叙事口吻是冷静的,但通过只言片语,我们仍会发现福克纳对艾米莉小姐的命运乃至整个南方社会是既爱又恨、既怜又怨的复杂心态,这从题目的设计与其他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这一题目所暗示的是什么呢?玫瑰,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爱情,而献花是尊重的表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镇上人等对艾米莉这一名门望族之后的尊重。正如文中所说:活着时,艾米莉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关注,她代表了南北战争后已没落的南方旧贵族风范。如果我们看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的话,就会对这种南方式的名门风范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艾米莉小姐和来自北方的筑路工头霍默·巴伦在镇上出双入对时,镇上的女人都认为她堕落了,而且此举对镇上的年轻人是个坏榜样,因此动用了牧师和艾米莉远在阿拉巴马的亲戚来劝阻这件事。不过残酷的是,镇上的人对艾米莉所代表的“体面”如此看重,对她的生死却不放在心上。当艾米莉去买砒霜时,镇上的人误认为她要自杀,非但不阻拦,反而认为这是解决这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可见,艾米莉那已没落的南方贵族的身份在众人的眼中有多么的重要,为了维护这一身份,阻止与之不般配的婚姻,众人宁可眼看她死也不愿她嫁给与其地位不等的北方工头。在艾米莉死后,老头儿们甚至穿上了南北战争时的南部邦联的军装,可见艾米莉所代表的南方旧贵族风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以“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为题表达了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尊崇,对她所代表的没落的旧南方的一种依恋。

福克纳对艾米莉这朵积弱积贫又强刚有力的铿锵玫瑰的顾念,也如同镇上的人们一样,表明着他对已经消融于历史变迁中美国南方文化的眷恋与同情。文中称,艾米莉的父亲死后,她处于这样一个地步:“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在另外一处,当镇上的人潜入艾米莉的家为她清理难闻的气味时,福克纳也认为: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

艾米莉生性高傲,特立独行,不交税,不让人在门上钉门牌。她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被人认为有失身份的爱情尽管不被人赞成,她依然昂着头和恋人在镇上出入。作者尽管不见得赞成她杀人极端的做法,但对她这一悲剧性人物无疑是满怀同情的。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形象。父亲的专制,杰弗逊小镇的保守、矛盾,以及时代的错位造就了艾米莉的畸变以及死亡。艾米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行使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作为一个精神基石支撑着走向分崩离析的旧南方。她为执行这一宏大使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作为一个偶像她必须接受旧南方规范的严厉制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能的渴望健全地发展。她的牺牲是衰朽没落的旧南方文化所造成的,也代表着人们对19世纪末南方文化的一种眷恋。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A].杨瑞,何林译.冯亦代编.《现代文学译丛》[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0.

[2]魏玉杰.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主题分析[J].国外文学,1998,第4期.

[3]马英.试从接受美学读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中国科技信息,2005,第7期.

[4]蒋荣蓉.《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玫瑰”一词探微.http://icn.yahoo.com/jrr_002/blog/p_2/

作者简介

陈超(1981—),男,汉族,广东省兴宁市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文化学。

猜你喜欢
巴伦艾米莉福克纳
一种含有源巴伦CMOS双频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如果回忆即遗忘
巴伦比亚Piur餐厅
我的朋友
威廉·福克纳的《熊》
ATM背后的爱情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ATM背后的传奇爱情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