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欣
随着网络的兴起,各种“无厘头”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给纯净的祖国语言带来不少的冲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与重视。
重庆黔江联一小学一位六年级的学生用所谓时髦的网络语言写就的作文,让人读来犹如“天书”——“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弓虽的SP,一见到偶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单就这段文字,任你绞尽脑汁也没法读懂。可人家孩子却振振有词:“走召”是“超”的意思,“弓虽”为“强”,“SP”则是“superman”(超人)的简写,“KHBD”意为“葵花宝典”。
要是你改到这样的习作,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偏强,可雕塑性却很强。在网络语言“漫天飘舞”的环境下,耳濡目染,难免会走入误区。信手拈来便是一则:“左蓝很CCTV,翠平很不CCTV,晚秋既CCTV又很不CCTV。”这是一位网民对时下热播的谍战连续剧《潜伏》中三位女主人公的评点,并认为该剧不大可能在央视播出。这样的语言,在你读来是一种什么感觉,若你是一位语文教师,相信你一定是芒刺在背。
中国网民数量为世界之最,小学生只要是上网查找资料,就会每时每刻被新创造的“网络语言”所淹没,形成了对小学生语言规范学习的巨大冲击波。面对这浩瀚强劲的“网络语言冲击波”,我们语文教师虽然无法改变网民的用语环境,但对于我们施教的对象——小学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狠抓小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规范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从词句楔入,夯实语言基础
词语,词组是构成语言的元素,句子是构成语言的重要材料。小学生从识字开始,就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而后是短语、词组,继而才是句子、句群。这是小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夯实语言的基础理应也必须从词句的规范起步。过好词语、词组的“搭配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每一课教材中寻找出熟字组成的词语或准确搭配的词组,要求学生摘抄,并放声朗读。也可适当地将“偏正短语”改变成“主谓短语”,例如“灿烂的阳光”与“阳光灿烂”,“明媚的春光”与“春光明媚”等。不对具体短语名称作说明,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脑际中形成词组的规范搭配记忆。这样进行辨析,拓展积累。教师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每天“硬逼”着学生读一些“分类成语”,集腋成裘,水滴石穿,丰富学生规范的词汇。过好句子、句群的“仿造关”。
在借助工具书、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词组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原文句子的神妙处,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处,尝试模仿迁移,运用一个词语、一个词组或多个词语、多个词组进行仿造句子、句群的训练。刚开始只要形似即可,随后渐渐提高要求,分层指导,“仿造”为保底,中上游的学生要力求摆脱生硬套用,要写出属于自己的含有“内化成分”的句子、句群。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评价,特别应时刻关注语言的规范性因素。要做到每一课都要有词语、词组的造句、造句群的练习项目。课课坚持,堂堂必查,以此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段篇切入,培植语言能力
段落是篇章的构成要素,段与篇是“裙带关系”,一荣俱荣。小学三年级开始,已经进入了段的写作训练,四年级起又转入篇的写作操练。可见,段与篇“唇齿相依”。段的写作“地基”打牢了,对篇的写作无疑是服了一颗“定心丸”。
掌握段的基本结构形式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段的结构知识方面显得有些“不屑”,甚至有些“畏手畏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限制对段的知识的传授,只是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恰当讲解为辅,要批驳的是过去应试教育中,小学语文段落分析命题中将段的知识“咬碎嚼烂”的做法,但段的知识营养依然需要“注射”给学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构段形式有:总分式、概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逻辑式、递进式等,教学中教师不必作专业术语的指导,但要求学生对重点语段的感受、赏析必须有段的结构意识。学过之后要前后勾连,纵横比较,在勾连比对中去习得段的结构方法。
掌握段的描述手法
选进教材的课文,篇篇堪称典范,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凭借。文本中优美的语段比比皆是。小学生正当记忆的黄金时间,除了教材后面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语文教师的“心要狠”——每学期应多挑—些在描述手法上有特色的段落,“强迫”学生必须无条件背诵,借助家长监督、学生同伴互查以及默写、填空、现场背诵等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在吟诵中,时间久了,描述的手法也就“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记忆之后,也可结合“课堂小练笔”,在段落的模仿中求创造,用迁移练笔、读写结合的途径,训练学生段的一般描述方法,对后续学生的习作将是一种有效的历练与积淀。
掌握篇的—般谋篇布局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篇的章法意识也显单薄,甚至“冷漠”。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韵味,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虽然文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可资遵循的写作原则的,换言之——写作应有法。目前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有一小部分散文、散文诗,有一部分说明文,有一小部分应用文、文言文。从文体上看,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抒情等都有一定的比重。各种文体在谋篇布局上又都有一定的创作“规则”,教师虽不必作具体的“名词解释”,但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合作总结出一些“大众规则”来,在赏读中获得篇章布局的营养。
掌握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佳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名家名篇由不得你讨价还价,语文教师要挑选适合当前学生吟诵的篇目,把它们进行“分割”,规定一定的数量,分散到各学期的课文背诵量中去。以抓背诵落实为第一要务,用名家名篇来指导学生语言创作的规范。
从评判介入,规范语言运用
学生的语言习得、运用能力,需要靠评判来推进,学生语言的规范性,需要靠评判来加以约束。
评判要指向规范
评判,分为课堂评判、作业评判与考试评判。这三种评判的指向要明确统一,指向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口头语言从语言的完整性、生动性、具体性、简洁性等方面去评判;书面语言从语言的成分组成、通顺性、流畅性、圆润性、舒适性、优美性等方面去评判。
评判要严爱兼备
评判,要以严为主,兼顾爱意呵护。对于在课堂与作业中出现语言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绝不姑息迁就,要练就“火眼金睛”与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准确地为学生的暂时不规范的语言纠偏。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诚恳指出,真诚指导,使学生易于接受。建议学生每人立一本“语言更正本”,每次将修改前后的语言分栏抄写,时时翻阅,警醒自我的语言规范性。
评判要赏罚分明
此处的评判专指考试评判。对于试卷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处,教师绝不存“仁慈之心”,要“重拳整治”,判“低分”为的是让学生反省——此处为何如此不小心,不规范就要接受“分数惩罚”。对于试卷中出现的学生规范且有创意的语言,教师则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并请学生聊聊当时的创作“心言”,还要给予适当的加分,以此树立规范、纯洁语言的榜样。
从示范引入,强化语言规范
减少“口误”“笔误”,不用“网络语言”与“省略语”
语文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用口语与书面语及书写与学生“照面”。教师本身就是语言规范的“标杆”。那么多双眼睛望着你,那么多双耳朵对着你,你口中吐出的每句话,你手下写出的每行字,学生都在“监督”着。因此,语文教师要苛求自我,要尽可能地减少“口误”与“笔误”,做规范语言的先锋。同时要时刻告诫自我,“身在网络我洁身自好”,坚决不用“网络语言”与“省略语”,为学生做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率。
适时示范,营建语言规范美的“磁场”
语文教师不能当“口头语言的巨人,书面语言的矮子”,语文教师不能“光说不练假把式”。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运用语言的高手。普通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应在语文教师的“妙手穿梭”下,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语文教师要敢于、乐于、善于“试水试航”,适时地给予学生示范,与学生一同经历创作的苦与乐,努力营建语言规范美的“磁场”,让学生的规范语言与教师的规范语言相碰相吸,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