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如何更加贴近职业要求、如何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文章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的
岗位(群)人才需求定位
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物流管理角度看,可分为:(1)战略型物流人才,即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2)管理型物流人才,即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各种方案;(3)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其特点是能具体运用物流专业知识进行各岗位的技能操作,主要是指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以能够运用物流知识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产品进行营销。而物流规划咨询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物流科技创新能力,这类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同时,物流人才需求又具有地区性差异,沿海地带,如华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而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对仓储、货代、报关、港口贸易、水上运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大一些。
人才需求方向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石,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更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具体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预留扩展性专业知识并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接口设计。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岗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职业岗位的状态和需求。但到本世纪后,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大系统,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交替进行。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2.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基本符合以下趋势:(1)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2)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把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理解为“执行型、操作型”人才是不全面的,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1)优化衔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基础知识的重复或缺失。(2)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应在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三个方面定向选择。(3)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主要由各单项能力要素组成。(4)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种思路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之下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工作领域的任务分析为起点,分析设计知识点,采用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架构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过程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按模块化设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图2所示内容。
重新解构后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是抛开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赋予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系统性的新内涵。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描述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2下).
[2]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下).
作者简介:
郑文岭(1967—),男,江苏南京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系统规划、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