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胜
引题
我们不仅要提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借鉴、创新与应用,而且要提倡在行动过程中系统地总结、反思、改进与推广。“生态课堂”、“原生态课堂”,这或许不是多么新颖的名词,但是我们想通过系统的行动研究策略,研究它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从多角度启发大家对信息技术的生态课堂进行认识与借鉴,促进课堂和谐、可持续地提高效益。
问题提出的背景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
山东省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倡导: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行动研究策略与过程
1生态课堂的概念界定
生态课堂是有机的,让师生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情境,是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2信息技术课堂引入生态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更像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系统的有机、有序、和谐、共生,才可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以往出现的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无法从“硬”的手段上保证教学之后的反思。要让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课堂,师生和谐共生。
3以行动研究“润滑”生态课堂策略的基本框架
根据行动研究的过程性和实践针对性的特点,在架构生态课堂研究体系时,围绕具体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生态课堂特点,进行生态化管理,生态要素的评价、探索,形成立体化的研究、行动框架体系(如下图)。
4主要行动策略和研究手段
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实践探索式研究,从小课题人手逐步解决每一个环节中的小问题,从生态化课堂管理、生态化课堂评价和寻找生态化课堂的动力、生机、效度、教学方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生态要素打造生态课堂,按照生态学观点进行全程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管理,形成选择适应、竞争激励、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
(1)生态化课堂管理研究
随着时代的开放,学生的观念早就已经超前。如果我们仍然抱着指令式的教育方式不变,就不可能与学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为了配合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不妨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由一下。
机房自由教学管理的原则。①尊重自由原则:让学生自由一下,不要讲太多条件;②同参与原则:让学生自由一下,不是放任不管理,而是共同参与;③自我控制原则:让学生自由一下,鼓励自主,培养自控能力;④在自由学习行动中,设立针对技术辅导的“项目小组”和针对纪律维护的“管理小组”,让学生进行自治,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增强管理效度,增添教师亲和力。
(2)生态化课堂评价原则
基本的原则就是重视个人发展历程的纵向发展,避免过度横向指导。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学校大力开展卓有成效的生态课堂专题研究活动,实施“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点评、学生即时反馈”的课堂教学“三评”活动。传统的评课往往只是重视教师的评价,而忽略教学对象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听课随堂测评问卷”,可以及时得到来自学生的课堂感受反馈信息,为教师了解课堂效果、改进教学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生态化课堂要素探索
课堂动力来源于兴趣的激发。第一,教师自己要有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强大的感染力来自精彩的课堂;第三,对一个班级而言,尽快争取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动整体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生机来源于学生的表现欲望。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会有更多的求知欲;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会有更强的责任感;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信息技术课堂会有更和谐的氛围。通过过程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表现机会,就是给课堂效果机会,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的有效实施来源于对教法的生态价值取向。任务驱动教学行动探索:我们需要根据任务驱动的意义来校准其价值取向,通过任务的执行过程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应用实践,将总结规律等价值发挥出来。在知识、技能、情感的需求驱动上多多发挥,而不能在模仿、练习的驱动上故作姿态和假演过程。探究课堂价值行动:第一类,是主题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操作与应用技巧基本明确,使用主题问题进行探究维持;第二类,是技术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认识与应用尚不明确,对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以维持探究活动;第三类,是主题与技术结合探究,即对一种或一类技术的应用不很明确,对研究主题的概念或规律也不是很了解,对主题技术探究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关技术的探究,如“使用VB作图探究三角函数图像的参数特征”。
课堂的生态维护力来自教师的应变能力。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教师的“粮”首先就是指“术”,它包括操作技术、学术底蕴、教学技巧等,综合起来构成教师课堂应变能力,能对课堂的偶发状况进行及时解决、转化、转移。另外,对课程核心价值的认识达到“核实(必要、重要的根本知识与技能)”,对课堂的讲练完成“行效(有助提高课堂效益的教、学行为)”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的“话活(幽默、机智、大气的教学语言)”等,这些都是教师驾驭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来养成。
生态课堂的要素有很多,在行动研究中要看到这些要素的“原本价值”,看它是不是成为学习、探索中真正的推力,而不是负拉力,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效益非常关键。
(4)教师发展的生态更新
从学习型教师、行动研究方法、与学生一起成长等生态更新的角度提高教师的生态课堂驾驭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行动研究机制。生态更新的基础是做“学习型”教师。
以小问题人手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中,我以教科室的组织方式进行了《行动研究纪实》手册的推广,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行动中研究问题,再把成果运用于实践。行动研究遵循四个环节:计划(或问题)、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所改进、提高。
生态更新的个人成长。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以行动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对一个生态化课堂的主操作者的必须要求,是一种终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通过初步研究,这种观念已经在课堂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学习状态大有改观,并且成绩得到提高。
该课题相应的成果《课堂教学的应变之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兴趣源于感染力》、《惩罚犯错,有限度、有目的》、《任务教学的价值取向》等多篇论文先后发表推广0该项研究已经在2009年潍坊教科院举行的全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目前,生态课堂的行动较多,但理论体系建设不足,对教学案例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价值归类。将来的探索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完成、完善生态课堂的体系,尤其是分类情况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论的积累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