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01-20 02:30辛文沛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试管氢气教学法

辛文沛

【摘要】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形成体系,在教育界已经被普遍认可,而且传播甚广,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既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既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化学有关的故事、实验、事例和课件资料等,都可作为教学情境,以促进知识的建构,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情境素材的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紧扣教材内容,突出情境的针对性。

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行动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设计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且最重要的还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富于启发性,目的是形成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的过程,其中问题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主轴展开教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使学生产生我想知道、想明白的心理。我的几点做法是:

1.情境的可体验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化学变化时提出,化是变化的意思,先让学生举例回答他们认为的变化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通过演示试验来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当时用了酒精(白酒)和食用醋,因为这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更为密切,让学生分别蘸酒精和醋品尝,感觉它们的不同味道,然后让学生猜想,若把他们混合在一起的话,味道会怎么样呢,是酒精的还是醋的?带着这个疑问,我把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再让学生品尝,学生品尝之后感觉难以下咽,就问老师,既不是酒精也不是醋的,难喝死了,这个时候我才向同学们解释这是因为他们混合在一起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物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情境要有现实性,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解“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用洗涤剂洗餐具起到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萝卜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汽油洗衣服油渍形成溶液;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取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为什么馒头疏松而多孔”;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可以向学生简介毒品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毒品对人体的危害,从而远离毒品。

3.情境要体现其趣味性。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诱人的故事来体现化学的趣味性。讲磷的时候,向学生讲述有关鬼火的故事:有人晚上出门,路过一块田地发现有一团火老是跟着他,吓坏了,赶快向前跑,结果他跑火跑,他停火停,过了一会火就消失了,这就是磷的自燃现象,当他跑动的时候,因为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所以火也跟着跑,当磷自燃完毕后,火就消失了,通过这个故事,会让学生产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欲望。

4.情境要有实验可操作性。实际上学生进行实验之前想去做的想法占了很大比例,至于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并不清楚,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当学生遇到没见过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记录和整理,并向所有同学设疑。例如学生在进行制取氢气化学实验时,有时候不小心会把试管底部碰破,本来可以及时更换的,但我当时没有这样做,而是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给你一个烧杯,一支底部有漏洞的试管,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能不能制取氢气,有的学生就会问,试管坏了怎么制氢气,有的学生就开始看仪器进行思考,后来有一组学生讨论后说能制取氢气,虽然不怎么好看,但是可以,方法是:用少量棉花把试管底部的漏洞堵住(棉花相当于隔板),上面放入锌粒然后放入盛有适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用的时候把试管取出反应就停止,同样可以制取氢气。同学们讨论后都表示同意,我就顺着同学们的思路,讲解了废物再利用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时那节实验课让同学们记忆犹新。

5.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情境教学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相联系,才能使他们对未知领域产生兴趣,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例如在讲盐的知识时,我就从家里拿来了醋、盐和面碱,提出问题,怎么能够区分哪个是盐那个是面碱,同学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我就把手里的醋晃了晃,很快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用醋来区分;在讲解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时,除了教材要求外,我还准备了梨、苹果、橘子、醋,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把这几种物质的PH值排排队;在讲解燃烧的时候,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油锅着火如何熄灭,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非人”,我感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的设立和创设,尤其是实验,一定要做到,能让学生操作的实验就让学生动手,即使是演示实验,这样比我们在课堂上演示的效果更好更理想,学生记忆更深刻,作为教师,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皱眉,完成实验时的快乐和欣喜,想通不清楚道理时的兴奋时,你会感觉你是最高兴,最快乐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试管氢气教学法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试管难题
一种用氢气还原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