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思想”等若干则逸

2009-01-20 02:30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评估理论

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遇到了严重挑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人力资本思想,新学说中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教育的社会化理论,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1)筛选假设理论。筛选假设理论简称筛选理论,筛选理论得出一个与人力资本理论原有观点不同的见解:如果雇主对雇员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的需要,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没有改变,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平等。(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3)教育的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要生产顺利进行,就需要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但这些个性特征不是生来就有的,是要通过教育系统地培养的。因此,教育的这种社会化功能又是一个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摘自《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年第三期张国祎《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解读》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真的相容?人文精神具有不同于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即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奉行如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等的态度或信仰,主要强调对真的价值判断与追求,而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对自身价值理性、理想人格和道德情操的关怀或追求,主要强调对善或美的价值判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必然相容,真未必就是善,更未必为美;试图通过强化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的某些相通之处来调和人文与科学的对立未必奏效。(2)弘扬人文精神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吗?市场经济所导致的教育由重德到重能的转变具有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尽管我们承认重视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教育的精华,但所有这些在市场经济面前败下阵来,市场对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德性的弱化似乎成为一种必然。(3)人文精神可不可教?人文精神的教育需要采取与科学教育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不是教,而是化。人文精神的形成难在实现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难在“体道”、难在践履。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并不能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提升。(4)人文精神能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自然科学如何结合人文精神是不可能讨论清楚的问题,强制推行在自然科学领域灌输人文精神,必然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双异化。(5)人文精神的教育就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实中大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并不强,许多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功利主义的态度与实用取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价值取向,由于整个社会功利型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摒弃了基本的人文的内在需求,而去努力寻找一种外在的证明。大学生宁可欣赏评书式的讲课方式,而不愿自讨苦吃地进行所谓的精神修炼。(6)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否从读经中获得?几千年的读经史并没有把中国带入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传统的经典精华与糟粕并存,并不能截然剥离,所谓“抽象继承”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即便读经成为大学的必修科目,学生的人文精神真的就能提升了吗?值得怀疑。

摘自《江苏高教》2009年第五期庞守兴《大学人文精神教育六问》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角色失真的根源在于:(1)政府角色越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基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建立起来的,突出表现为评估主客体关系较为简单,评估标准单一,形成以政府为评估主体的一元化评估机制。高校、学生没有独立的评估主体地位,二者多以配合政府的模式参与高等教育评估。(2)法律角色缺位。所谓法律角色是指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在法律上权利、义务及地位的综合体现。只有明确和摆正评估机构的法律角色,才能为其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上的强制支持力量。(3)文化传统错位。在文化传统上的非契合性,即在缺少本土文化反思的前提下,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中提出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这一命题是否合适,是值得商榷的。过于强调评估主体的主观性而忽视教育评估的客观事实和科学技术,使得高等教育评估活动难以实现伦理的善、逻辑的真和形式的美的真正融合。(4)元评估机制失位。元评估是从整体上遵照一定原则、标准及程序,对评估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及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反观、考察和复查,对其信度和效度予以专业化和客观的整体性评判与估价,评价其工作质量,判断其整体价值。我国教育评估工作起步晚,元评估机制缺失,是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发展面临窘境的重要原因。

摘自《江苏高教》2009年第五期张晓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角色失真检讨与重新定位》

高职教育转型具体的战略发展思考包括:(1)培养生态学思维,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一是要增强教育生态意识,制定高职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框架,整体推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二是要从生态演替和生态区域的角度正确认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要明确高职院校的生态位,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生态位特点,实行统一领导、分类分级管理。(2)改善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增强高职教育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着力改善高职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认同感;其次,要切实改善高职教育的投资环境,增强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再次,要大力培育高职教育发展的市场环境,切实解决市场需求拉动乏力的问题;最后,要着力完善高职教育的政策法制环境,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自我保护力。(3)围绕“五个核心要素”,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产业、企业、行业、职业和实践“五个核心要素”是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产业要素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企业要素体现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行业要素体现在区域发展环境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职业要素体现在课程建设内容上;实践要素体现在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中。(4)树立高校区域经济意识,培育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调整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二是瞄准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专业调整步伐;三是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四是强化效益观念;五是增强消费意识;六是树立合作发展理念与规模经济意识。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二十六期侯长林,周鸿,蒋波《高职教育转型及其发展研究》(逸公辑)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评估理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