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文化"的本质、意义及价值取向

2009-01-20 09:23徐诚寿杨宾
关键词:价值取向本质意义

徐诚 寿杨宾

[摘要]“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坚持和实践“和而不同”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和文化的主轴,是一代代人应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在宏观上讲涉及天和地和、国和人和四个层次,“和”,不是“知和而和”,斗争、变革、革命,是致“和”的有效途径,要“以力致中”,要以实力促“和”、求“和”、维“和”。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以实力为依凭,弘扬“和”,践行“和”。

[关键词]和文化;本质;意义;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29-04

在当前地球村不宁、天灾人祸频频来袭,全球化被弱化、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此起彼伏,人和自然关系恶化、已经殃及人类生存的大背景下,对人类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作深刻的思考,并从儒家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理论宝库中汲取智慧,是必要的,更是急需的。国内外一批有识之士,正在这一领域求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众所周知,在历史世界、在当今世界,一个最为响亮、最有感召力、最有导引力的声音,就是“和”,也势必将是未来世界的最强音。总结“和”的历史,发掘“和”的本质,开拓“和”的内涵,探寻“和”的道路,实践“和”的理想,追求“和”的至高境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坚持和遵循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价值原则,上求天和,下求地和,中求人和,善待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天地万物,天人和谐,人和天地万物互尊、互爱、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等等,理所当然地成为正在不断深化的“和文化”的内容,成为正在形成的“和文化”学说的基础。

“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种文化。概而言之,和文化主要体现在:1.天人一体、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即把人与天地万物置于平等的,互依互靠的,相辅相成的一体地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谋求共生共长,共同发展。2.合二而一、分久必合、仇必和而解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地指出:世间万物存在矛盾,以及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无所谓上;”“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方,它自己这—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确实如此,儒家承认天地万物的差异、矛盾、冲突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承认无形的自我解放、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同时,突出化解、权变、融合的主观精神。3.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和文化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4.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进取,是“和”;厚德载物,包容,是“和”。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和”才能从此一层次达至高一层次,并不断进步、不断攀陟;唯厚德载物,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海纳百川,“一天下”。5.民族融合,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对内而言,各民族互尊、互爱、互补,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外而言,互信互助、互谅互让、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讲信修睦,是“协和万邦”、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6.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是和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

“和文化”,从宏观来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宇宙,本来就是一个“和”的共同体。宇宙在生命出现之前就存在,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不管宇宙存在了多少亿年,其存在的决定性要素,是“和”。已知的、将知的与未知的星球,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轨道;各物既是一体的,又是有距离的,一体表现为和谐,距离体现了美;宇宙有自己的变化流转、相依共存、生生不息的规律,这就是“和”。

很显然,哪怕稍稍偏离了“和”的轨道,如果违背了“和”,不遵循宇宙存在的规律、运行的规律、发展的规律,没有了宇宙“和”的主轴,破坏了宇宙“和”的秩序,比如,其他星球与地球相撞,小天体坠落地球,或者和地球擦边而过一这种危机不是没有发生过,那都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天文学家、星相学家频频报警,过激的预言家,预言地球毁灭,亦不少见。而人类加紧探索其他星球,寻找人类后备的住地,也不能说是杞人忧天。

第二个层次。至今,人类居住并赖以生存延续与繁衍的只有一个星球,这就是地球,距人类出现许多年以前,地球也是一个“和”的实体。冰川世纪,一些物种毁灭了,一些物种变异了,一些物种新生了。适者存,强者存,忍者存,权者存,这是生命的辩证法。这个星球显示了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维和”的能力。可见,地球存在、地球周而复始的运行,就是“和”的产物。也许,我们可以说天地万物因“和”而生,因“和”而变。如果要毁灭,那也是因“和”而毁灭。

地球人作为地球上特殊的、有思想、会思想的生命存在,其生命存在的起源、形成,是偶然抑或是必然,这是人类学家难以破解之谜。无论如何,这个生命存在了,延续了,繁衍了,这是地球的福音,这是宇宙的福音。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地球早就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其他的有生命物种和无生命物种,这也是地球的福音,也是宇宙的福音。惟其如此,地球才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惟其如此,宇宙才有那么多鲜活的童话,精彩的故事。

人类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珍惜地球上甚至于宇宙空间其他的有生命的存在和无生命的存在,应该珍惜给予这个生命存在和无生命存在的地球,乃至于宇宙。这是万物存在的母体。从此,不难理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天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的存在本来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在天地万物中,人类也仅仅是一个生命存在,是一分子,人类是和天地万物互相依赖、共存共荣、共生共长的。

珍惜人类的生命存在,就要珍惜、尊重与维护自己所以能发生、存在的地球,所以能发生、存在的天地万物,所以能发生、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和”,人与自然的“和”。这个“和”,是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体现了万物平等、万物皆有生存权利、万物共创未来的真谛。

第三个层次。地球人从原始人、野蛮人、开化人、文明人一直蔓延到今人,在漫长的动荡、演变、撕拼、战争、分裂、吞并、结盟、融合、交好的反复中,书写了进化的历史,书写了进步的历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部落、民族、国家,形成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文明。人类的进化史,总有一个主轴把历史串联起来,这个主轴,就是“和”,是“和”无形地、有形地,无意地、有意地主宰着历史的推进与发展。

人类的发展历史,没有永远的矛盾,没有永远的对立,没有永远的分裂,也没有永远的战争。无论是

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文明,还是印度文明以及中国的儒释道文明,虽然有理念的差异,存在矛盾,但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和”,尽管对之有不同的诠释。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贫国,要在地球村里共存,实现“大同”,靠大、强、富不行,离了小、弱、贫不行,靠强权不行,靠霸权不行。历史已经证明,势将继续证明,只有互尊、互谅、互让、互信、互助、互爱,求大同、存小异,允许各自有自己的立场、观念、价值取向和原则,通过对话、沟通,不走极端,不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只有和平共处,才能遏制矛盾扩大与冲突,坚持“和而不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使人类事业在互让中成熟,在互助中发展,在共赢中辉煌。

第四个层次。在中国先哲的思维中,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但人是有思想的,是特殊的生命存在,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需求、不断发展的需求。“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周易·泰誓》)“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人之超然万物之上”(《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朱子语类》卷十二);最为概括、经典的是:“人者,天地之心。”(《礼记·礼运》)

所以,在这里,不能仅仅奢谈“以人为本”的问题,要说人本身的问题。对人类,这就是所谓儒家的修身、道家的悟道、佛家的参惮等等,要参透生命存在的意义,要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内化信念,外化行为,完成其人格理想,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达到身心的和谐,从而负责任地担当起人对自身、对他身、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对自然万物、对地球、对宇宙的责任。

也就是说,作为人,要“正人先正己”,起码有二重责任,一是修身,即人的自我修养,要修成“君子人格”,修成人类社会需要的人,修成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人贡献于人类社会的准备;二是责任担当,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担当,对天地万物的责任担当。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这四个层次的关系就完整了。特别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四个层次的关系更为突出,更有其独特的意义。为使“寰球同此凉热”,必须处理好四个层次的关系,由于“人者,天地之心”,人是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就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人的崇高责任。

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著者序》告诉我们,“人类从邃古以来即生存于地球之上,这是已经确定了的事实。”在这里,毋庸置疑,自从人类生存于地球,在其前进的历程中,总是无意有意地对人以外的生命存在和无生命存在造成损害,对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对物质的追求特别是这种追求是无限、难以遏止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定时期,这种追求是不可约束、不可逆转的。即使是在刀耕火种的古代社会,这种追求导致的破坏,造成的灾难也是可怕的,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那些曾经极度辉煌的古老文明,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毁灭于_旦,像烟尘一样消失了:经济高度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这种破坏,不可阻挡地变成了不毛之地;古埃及、古地中海、古玛雅文明,由于这种破坏,成了历史惨痛的记忆;古黄河文明、古恒河文明,由于这种破坏,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

人类很早就看到了这种危机,比如,两三千年前中国的先哲已频频发出警告。但是,人类被物欲蒙蔽了心窍。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目空一切,一路高歌猛进,使古人的梦想,一个个地变成事实;使神话传说,一个个变成现实故事;古人不能涉足的领域,今人视同平常;古人不敢攀越的高峰,今人如履平地;然而,人类为此不得不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种贻害人类自身的代价,是一种贻害子孙的代价,是一种危及其他生命存在和无生命存在的代价,一种难以挽回的代价。对自身赖以存在的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各种恶果已经展现在人类面前。

这种恶果,最主要的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环境污染与过度利用开发。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地球沙漠化,可以预言本世纪末,地球的1/3土地将成为沙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乡镇将被海水吞噬,上亿的人口将被迫离开家园;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物种变异,造成资源短缺。

全球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污染,这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污染。

过度利用开发,则使21世纪成为一个危险的世纪。未来学家发出了警报:再过50年,也许人类的餐桌上不会再有海产品!再过30年,缺水人口将达30亿左右!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人类能够幸存的把握只有50%!在人与自然这一层次,现状已触目惊心,未来难以乐观!

在第三个层次呢?一方面人们渴望和平、渴望安定,渴望提高幸福指数,渴望进步和发展;另—方面,却是分离主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横行,国家或地区间的军备竞争,世界没有一天没有风波,没有一天没有血腥!在第一个层次,人类活动已超越了地球了,开始迈向太空,探索其他星球,这是人类智慧和力量攀升的重要标志,这是人类的骄傲。但是,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的美好愿望,被蒙上了阴影,在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的奏鸣曲中,开始掺进了太空军备竞赛的杂音,这应该引起高度的警惕!人类把高新技术当作儿戏来开人类自己的玩笑,将是十分可悲的。可以预知,太空的任何动荡,势必会影响地球,危及地球的生灵。这对于正艰难地应对自然的惩罚的人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和”是宇宙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是地球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和”也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国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等等的根本。

说“和”是根本,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矛盾和差异,矛盾和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正因为矛盾和差异,才要“和”。“和”因矛盾和差异而生,而发出熠熠的光辉!但不同历史条件下矛盾和差异绝不是重复历史,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同层次的矛盾与差异不断达到化解、达到中和,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和”的不断升华的一个站点。

特别是在处理人际、族际、国际关系时,说“和”是根本,不是“知和而和”,即不是为和而和,根据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对策,可以通过批评达成一致,可以通过斗争谋求团结,当然,对特殊对象,则明确宣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说“和”是根本,并不是否认斗争、变革与革命,斗争、变革、革命也是达到“和”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方式、有效途径,人类世界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要“以力致中”,要以“力”促“和”、求“和”、维“和”。没有“力”,“力”达不到,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威慑力,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本,没有不惜(被迫)运用极端手段——战争并战而胜之以达成“和”的资本。

说“和”是根本,是要有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解除思想、理论武装,要居安思危、亡羊补牢,不能期望振臂一呼“和”,全世界都来响应。不要惧怕西方和别的什么地方散布“中国威胁论”,不要迷惑于所谓“中美国”、“G2”、“中国时代”。既要厚德载物,更要自强不息,甚至,自强不息是更为重要的!

说“和”是根本,并不是抽象的、虚玄的,其核心是“和而不同”,对“和”的不同历史解读,或同一时代各种流派的不同解读,并不影响“和”的本质、“和”的精神以及“和”的巨大动力。

在当今社会,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或中国的儒道释家,其教义、其学说均存在很多的或者说很大的不同,这是历史形成的,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各家都具有“和”的理念和精神,会有不同解读:但是,总趋势是相通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们今天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都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用实力举起“和”的旗帜,遵循“和”的原则,弘扬“和”的精神,坚定地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健全发展的个人身心和谐理念、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谐理念以及理解、尊重、互惠的共存共荣和谐理念,让和的光芒放射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本质意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有意义的一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