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五德:钱五钱多 会馆会泽

2009-01-20 08:48李潇玮
时代名流 2009年12期
关键词:会馆旅游

李潇玮

入刊理由:

2009年12月初,中央电视台两档大型电视栏目接踵走进云南会泽,它们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寻宝》栏目和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是什么促成了此次中央电视台与会泽的“联姻”呢?细访之下,才发现是会泽的巍巍乌蒙,是会泽的悠悠历史,是会泽的熠熠铜辉……那么,也让我们拭亮眸子,踏上会泽的寻宝之路,去探索与发现会泽那不为人知的秘闻,感悟记者眼中的会泽钱王五德——美、信、忠、勤、礼的独特魅力!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出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口的这句名言,原意或者说字面理解是指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一次踏进河流的同时水也流走了,当你下一次再踏进河流时,流来的则是新的河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它道出了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以及生活一去不返的哲学之理。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的确是说明了生活的某些真谛,但世界万物并不是都像赫拉克利特脚下的河流那样只有“一面之缘”,比如那一片片旖旎的净土,一座座巍峨的群山。在这些净土和群山中,有一个被称为“钱王之乡”的地方,这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钱”而闻名,以所铸钱币之精良而被史学家载入史册。时至今日,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嘉靖通宝”开炉纪念币仍珍藏在此地。这就是会泽,这就是会泽与“钱”唇齿相依的关系。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5854平方千米,县辖金钟、娜姑、者海等八镇十三乡。同时,会泽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近百万的人口在云南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三。

2008年,本刊记者曾赴会泽,对会泽县委书记何汝利做过一次专访。专访回来以后,去采访的同事对会泽的美景赞不绝口,对会泽的人文历史更是生出无限向往。此次,听说又要去会泽采访,编辑部的同事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一睹会泽风光。在经过与同事们的多次“磋商”后,很幸运的,笔者获得了此次亲赴会泽采访的机会。而正是这难得的机会,笔者才有缘一睹会泽的“庐山真面目”。

美:感受生命之源

有人说“大美无形”,又有人说“大美有形”。说“大美无形”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美”多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情感,如:爱情、亲情等;说“大美有形”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美”多是发生在人与景之间,是人们面对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造物主所创造的自然世界所发出的由衷赞叹。作为一位凡人,没必要去追究“大美无形”“大美有形”孰是孰非。只要人们对“美”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就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赞许,毕竟能够让自己的情感肆意而为的“美”已经少之又少。

想到这,笔者忆及一位同事从会泽回来后,对会泽的形容,她将会泽称为“伊甸园”。仅凭一个“伊甸园”就可得知,会泽究竟有多美。在“美”的世界里,通常将“美”所呈现的形态划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则多指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生活场景或者是劳动过程;而自然美则能够以自然的感性形式唤起人们心中的美感;艺术美则侧重的是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划分会泽的“美”,那么一眼就能明白会泽是以自然美的形式奉送给人们美的享受。

2009年的《国家人文地理》《人民画报》《中华遗产》《中国科学探险》等全国性刊物不约而同都重点推介了会泽曾经辉煌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会泽更是被《国家人文地理》典藉版推荐为2009年中国必去的108个绝美地标之一。

“翠屏春晓、饮虹云阵、蔓海秋成、青龙残雪、金钟夕照、龙潭夜月、石鼓樵歌、龙幕桃花、水城渔笛、温泉柳浪。”第一次看到这些四字词语,你可能会感觉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是让一个会泽人来看这些四字词的话,那你就准备好听这个会泽人给你唠一个下午吧,甚至有可能一个下午还不止。这些四字词是什么?这是会泽十景,包含了会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这是会泽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海拔差异所造成的,会泽的地貌景观不仅有山形地貌,还有盆地地貌、冰川地貌,这也就造成了会泽境内最高海拔达4017.3米,而最低海拔才有695米,相对高差了3322.3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对会泽独特的自然风光最贴切的描述。

当记者驱车前往会泽,即将进入会泽县城时,一座巨型的土坝映入眼帘——毛家村土坝。会泽毛家村土坝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土坝。坝形型为粘土心墙式多种土宽坝,坝高80米,坝底宽491米,顶宽8米,集雨面积达868平方千米,总库容5亿立方米。不仅供中国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以礼河发电厂发电用水,而且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为全国一些水上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训练基地。国家赛艇队就是这里的“常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其中几名运动员就多次到会泽训练。

此次记者在会泽采访期间,曾有同行的朋友戏称“以后去新西兰就不需要办签证了”。我一时想不明白这话的意思,这位同行接着说:“不知道了吧?会泽的大海草山就有‘中国的新西兰之称,而且还不止如此,还被外界称为‘滇东北的小西藏。”听了这话,十人有九人都会为之心动。大海草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构成了原始、自然的亚高山草甸风貌。既有内蒙古大草原的神韵,又具有西藏高原的气势,位于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据县城42 千米,其四季之美各具特色。春夏之时万亩草山像一张望不到边际的硕大绿毯,星星点点的牛羊散落其间,宛若人间天堂。秋冬之际,则满山银装素裹,草地又变成了天然的滑雪场。如若说会泽是一块宝地的话,那大海草山就是宝地中的宝地,如一枚变幻莫测的钻石镶嵌在巍巍乌蒙之上。

一个景点如果集奇、险、幽、深、秀于一身,那这个景点必然是大有可观的,必然会成为探险者的天堂。会泽大地缝就是这样一个鬼斧神工的地方。入口处称为“生命之门”,洞内顶部呈弧形,有上亿年岩浆形成的道道褶皱,当地人称之为“天花板”,过了“天花板”,见到的是一线青天,在十余千米的地缝中,两山最窄处仅有1.6米,最宽处也不过20米。崖间流水声声,谷底巨石横陈,地缝内则奇景应接不暇,有“神侯”“天门瀑”“孔雀开屏”……路越险,景越奇。出了洞门,在山崖左侧有一巨石与世界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形态极似,被称之为“大思想者”。这就是会泽大地缝,让来此旅游的游人们不只是流连忘返,更是欲罢不能。

提到会泽的风景名胜,不得不提的还有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水城”之名,是因当时该城四面环水而得名,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1935年红九军团在会泽扩编新军的这段光荣历史。据史料记载,当年红军途径会泽时,红军的一言一行,使会泽当地的老百姓认识到红军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亲人军队,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会泽当地就有1500余名有志青年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军长征在滇扩红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有山的地方必有水,会泽既然是这样一个拥有雄伟山峦的宝地,那它必然也会有浣洗这片净土的净水,那浣洗这片净土的净水叫什么呢?——以礼河。以礼河原名“以尼河”,出自彝语。“以”为水,“尼”为柳,既河边插柳的意思,故又称“柳树河”。以礼河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由于地形切割和海拔高低的悬殊,整条河跌宕起伏,如一条银色的玉带流经会泽县大海、待补、金钟、娜姑、老厂等乡镇,最终汇入金沙江。

造物者在会泽创造出如此多的美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留与世人共享,确实不愧“伊甸园”之称!无怪乎央视会青睐于此,会在这里探索以求发现。

信:拾掇历史之旅

生于土地上的人们如果信任土地,信任土地所创造的历史,信守曾经生存在土地上的先人们所具有的传统美德,那么土地必将庇佑生存在土地上的人们。会泽就是一块庇佑着会泽人的风水宝地,会泽人就是一群对自己生存的土地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们。

追述的会泽县名,应该说颇有历史渊源。唐虞时代,整个西南地区被称之为“荒服之地”,意指当时中央政府的统治无法到达的地方。直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中央朝廷在西南地区设置了堂琅县,如今的会泽县就在其辖治之境内。而当时的堂琅县也成为云南最早设置的4个郡县之一。跟随着历史的步伐,会泽的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多次转变,名称也几易其主,直到1964年才又恢复会泽县建制,隶属云南省曲靖市至今。纵观会泽县名的历史变迁,一路走来虽遇到了诸多的波折与变故,但会泽的熠熠铜辉并没有被历史所埋没,而是在若隐若现中一次又一次将会泽的“铜商文化”推向高峰。

会泽的“铜商文化”,据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史料可供考证。今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主要原料就是来自商代晚期会泽所冶炼的铜,到了汉武帝时期,会泽地区对铜的开采、铸造、锻打等工艺均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会泽当地传世及出土的数十件“堂琅铜洗”则证明了其工艺水平的精湛。其中,铜与镍的合金、白铜的创造发明则远远早于欧洲15个世纪。而会泽铜业的鼎盛时期则出现在清代,一个“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名,已经说明了一切。据史料记载,当时清政府额定会泽运往京城的铜为每年633.14万斤,占云南全省京运铜的80%以上,而在会泽,铜的最高年产量可达1600万斤以上。会泽所产之铜,大部分经昭通达泸州进而进入长江,转经京杭大运河抵达北京,形成了滇铜万里京运的壮丽景观,这景观一经出现就持续了184年之久,其运程之遥,道路之险,对外影响之深远,贡献之大,在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史上都十分罕见。正是在这蓬勃的“铜商文化”的光环下,也才有了被会泽后人所极力推崇的“会馆文化”。

会泽的“会馆文化”正是依附于会泽的“铜商文化”而发展壮大的,二者相互呼应,构筑了会泽这块宝地所独具的人文景观。会泽的会馆不仅是各省在清代各个时期到会泽采办铜矿的办事处,又是同乡聚会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省商会的组织机构。这些会馆多集中于会泽古城,联袂成片,将清代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学的特点集于一身,有“清代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会泽会馆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会泽的众多会馆中,以八大会馆最具代表性。

江西会馆,系江西籍客商在会泽建造的同乡会馆,除具有当时的建筑特色外,其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会馆内的门楼戏台,戏台面阔16米,高13.6米,可供较大型的传统戏曲演出。接下来的是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合办的湖广籍同乡会馆,湖广会馆的雕花镂空槅子门,全采用整块樟木镂空透雕,内容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刀法细腻,惟妙惟俏。接下来还有楚黔会馆、江南会馆、云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四川会馆,共计八大会馆,这八大会馆都系各省籍商民共建的同乡式会馆,在这些会馆中,有保存于楚黔会馆的铸造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的黄铜大鼎,有建于福建会馆内的云南惟一的妈祖庙,也有颇具陕北之风的陕西会馆马王庙……而这八大会馆只是会泽“会馆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这八大会馆外,在会泽还有众多的府级会馆,以及一些州、县一级的小会馆。据资料统计,在如今的会泽,各级别大大小小的会馆,行业庙会、宗教性庙宇共计108座,这也为会泽“会馆之都”的称谓提供了最坚实有力的佐证,正可谓是实至名归。

至此,貌似已经将会泽的历史一览无余,实则不然,笔者的叙述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可见的地方少之又少。就拿此次央视《寻宝》栏目中涌现的大量会泽斑铜来说,这可是真正的“中华一绝”,而且已于2008年6月,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泽斑铜其独特之处就在于采用会泽特有的天然铜经烧斑、捶打等数十道工序制成,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民间手工艺品。用会泽斑铜制成的香炉、花瓶、笔筒等工艺品,在橘红色的基面上,均匀地布满了黄白交错的晶斑,这种晶斑特有的折光性和立体感,宛若在铜体内均匀地镶进了若干细小的水晶石,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镜。除了会泽斑铜,会泽古城和会泽娜姑镇白雾村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其古老的风貌和古朴典雅的风格,都颇具风韵。

走在会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面容慈祥的老人围坐在街边一角,一边做着针线活计,一边聊着家常。在会泽采访的这几日,记者不止一次被这样的情景所感动,虽然未能和这些老人进行过多的攀谈,但在这些老人安详自在的脸上不难看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恰巧这次央视两档大型栏目走进会泽,这无疑为这些老人们带来了新的话题。在这些老人的闲聊中,记者听到了会泽近年来的美好变化;听到了会泽这块土地世代传承的美德;听到了会泽自然风光的大美……而在这些温润的话语中,记者更多的感触则是话语背后所透出的信任,那是会泽人民对这块土地的信任,是会泽人民对现今会泽执政者们的信任。无须信誓旦旦,只要看一眼坐在会泽古城街边的老人,你就能读懂会泽人对这片土地的信任;只要看一眼现今会泽的诸多变化,你就能明白这片土地是如何回馈会泽人对它的信任。

忠:倾听爱国之声

《礼记·大学》中有这样的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用今人的解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时,也曾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解读,在其讲述中,“修身”作为此课题的开篇显得尤为重要,与“修身”相关的颇多因素也被一一揭示。

“修身”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谋略与眼光。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会泽就出现了众多“修身”成功的典范,进而治国、平天下。

在这些成功的典范中,最重要的当属被人们尊称为“唐公”的唐继尧,虽然后世对其评价各有褒贬,但都不否认其是一位“护国立奇功、制滇有善政”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唐继尧又名荣昌,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举人,15岁时中秀才,后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学成归国,回到昆明,参与策动了1911年“重九起义”,两年后任云南都督。在袁世凯鼓吹帝制时期,唐继尧曾多次召开“讨袁”秘密会议,部署“讨袁”工作,对袁世凯的拉拢不为所动。护国战争胜利结束后,唐继尧被誉为“再造共和”的“南天一柱”。在张勋复辟时期,唐继尧积极响应孙中山倡导的“护法”,毅然决然发动了云南靖国运动。唐继尧在督滇期间对云南的教育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创办了西南第一所正规大学——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同时,还创办了西南第一所航空学校,云南第一所蚕桑学校,中国第三所无线电学校,期间还派出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力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唐继尧所做的一切都为云南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在他逝世后也享受了“国葬”的殊荣。

在会泽还有很多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被称为千古忠烈的黄毓英少年时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08年被总部派遣回国,在回国时途经仰光,筹创《光华日报》,成立同盟会仰光分会,被选为会长,长期奔走于缅甸与腾越之间进行革命活动。这期间,其父多次来信催促他回家结婚,他回信说:“国且将亡,家于何有?且革命者九死一生,若有妻子,则生足以累已,死又累人,愿鉴愚忠,勿复相促。”黄毓英一生为追求革命的真谛,时时刻刻都在宣传革命思想,为国家前途奔波,牺牲时年仅27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于昆明翠湖兴建“黄武毅公祠”,孙中山先生为此祠题匾“乾坤正气”。还有护国勇将邓泰中,同样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于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云南杂志》,鼓动民族革命。还有早期中共东川(会泽)地下党和地下武装领导人蒋开榜、刘文明;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刘尧民;云南第一位女博士施莉侠……

这些“修身”成功的人固然值得人们羡慕、敬佩,但就像曾仕强教授在《易经》中讲到的一样,如果会泽这个地方本身就不具备给人提供一个“修身”的环境和氛围,那么你就是日日修、夜夜修,也不见得真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贵在“修”,一个国家要长期发展,不时也需要休养生息,而作为个人当然也需要适时修身养性。而上述生于会泽的诸多成功的“修身”者,虽不排除时势造英雄的原因,但同时也证明了会泽的确是一个适合“修身”的地方。会泽呈现给人们的和谐之美,正是今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毛泽东《答李淑一》一词中,有“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样的诗句,将对“忠”的褒奖做了形象生动的诠释。然而此“忠”又不单单只表示大臣对于君主的忠贞,更多的则是对人民,对国家的忠贞。唐继尧是如此,黄毓英、邓泰中、蒋开榜、刘文明等皆是如此。会泽,一个在世界地图上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地方,却以它自己的风骨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字大旗抒写了只属于会泽,只属于会泽人民的刚劲一笔。

勤:见证治世之道

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原文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则是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则是由于随便。而在这里的“业”不仅仅用来指代学业,同时也可用于指代事业。

站在会泽的大街上,感受着会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记者惟一能够找到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就是“勤”,是地方政府的勤政爱民,是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勤奋努力与不懈奋斗才能造就会泽今日的繁华。在会泽盘桓的几日,记者借着中央电视台走进会泽的机会,对推动会泽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这些幕后英雄们进行了逐一的采访。他们分别是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饶卫、会泽县委书记何汝利、会泽县委宣传部长许泰权。

对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饶卫的采访是在餐桌上进行的,确切的说应该是在吃夜宵的餐桌上进行的。当时的时间已是凌晨,饶副市长刚参加完《寻宝》栏目的最后录制,并代表《寻宝》栏目组和会泽县委、县政府为此次会泽“民间国宝”的最后获奖者宣读了颁奖词以及颁发了奖状。而对此次央视两档大型电视栏目《寻宝》《探索·发现》同时走进会泽,饶市长首先从曲靖市委、市政府的角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饶市长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成功源于曲靖市和会泽县历史文化的厚重。无论是曲靖市还是会泽县,其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会泽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将会泽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置于全国的任何地方,与任何地方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作比较,会泽都毫不逊色,甚至有着其它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过人之处,比如会泽大大小小的一百余座会馆,比如会泽斑铜京运的铜运古道等等。

这一次借着《寻宝》《探索·发现》两档央视栏目走进会泽的契机,会泽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把会泽的历史文化推出去,这就是此次宣传活动的精髓所在。其次,用历史文化来打造曲靖、会泽的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产业,从而带动其它各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通过此次活动,会泽明确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化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会泽旅游产业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会泽经验”的成功,对于曲靖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这个点来“引爆”文化,“引爆”旅游,这样的经验是值得曲靖其它市县区借鉴的。面对记者的提问,饶市长侃侃而谈,他说:“‘打造旅游的亮点,文化的亮点这是下一步会泽旅游产业发展的宗旨。在下一步工作中会泽将通过会馆的恢复建设,规划先行,将会泽的八大会馆迅速恢复,丰富其文化内涵。这是曲靖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会泽、县委政府的工作目标。”饶市长还告诉记者,不久后曲靖市会马上召开旅游产业工作会议,在总结“会泽经验”的同时,将会泽承办的此次活动当做一面“镜子”,让曲靖市其它市县区看到自己旅游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下一步工作该抓什么?通过什么东西来带动等等一系列问题。而现在的会泽是会泽的会馆文化起到了带动作用,进一步弘扬铜商文化,进一步带动古城恢复建设的步伐,进而带动整个滇东、滇东北文化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在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当中,在云南省滇西旅游“亮”了以后,滇东、滇东北旅游同样也“亮”起来。而曲靖则会以会泽为旅游发展的龙头,将曲靖市的旅游分为南线、中线、北线,“三箭齐发”,使曲靖的旅游产业获得全新的发展,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这个主题下成为亮点,吸引全国、全世界的眼球。

对饶市长的采访虽然短暂,但饶市长的寥寥数语却将曲靖市的旅游大局分析得无比的透彻,将曲靖市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梳理得异常清晰。这就是高度,一种作为领导者应有的高度。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拭目以待?!

第一次看到会泽县委书记何汝利的时候,并不是看到他本人,看到的是他的照片,照片中的何汝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而不失干练。这次在会泽见到何书记本人的时候,就如照片中看到的一样,何书记的确是儒雅而不失干练。对于央视走进会泽这次活动,何书记认为这是会泽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会泽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和骨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个重大项目,作为会泽县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努力发展的结果。

央视两档栏目的拍摄,何书记认为首先是实现了突破,突破了传统拍摄电视片和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的做法,突破了过去大型文艺活动花钱很多、效果不好、社会反响不大的一个局面;其次是转变,转变了会泽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明确了会泽的旅游产业发展要通过“打造世界的会泽,中国的会泽”使会泽“铜商文化,会馆文化”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打响全国,打出品牌,继而通过央视这两档栏目作为载体和平台来向全国人民推介会泽。同时,这次的突破与转变,一方面是进一步转变了会泽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培育的理念,由过去的地方特色向全国、全世界惟一的文化特色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会泽利用了这个新的平台,以一种新的渠道,抓住新的机遇发展会泽的旅游产,抓住“会泽铜商文化”这条主线,抓住“会泽古城改造”的龙头,围绕“会泽会馆”这个中心,着力抓好其它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下一步工作会泽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是“三步走”战略,何书记说,第一步就是以古城为“龙头”引进项目,实现会泽“铜商文化、会馆文化”的重大突破;第二步就是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会泽建成云南省优秀的生态旅游城市;第三步就是用五至八年的时间将会泽建成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城市,真正打响会泽,使会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对于会泽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何书记认为要实现的是三大转变,第一就是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转变。会泽有众多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说明了会泽具有旅游资源大县的优势,但在过去,会泽并没有发挥出这些旅游资源的优势,所以就应该向“强”转变;第二就是矿产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在会泽县境内有铅锌矿、磷矿,有风电、水电,却没有发展为工业强县,所以要向工业强县转变;第三就是人口大县向人才强县的转变。会泽是一个人口将近百万的城市,在云南省位列第三,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口,那就一定要实现人口大县向人才强县的转变。在这三大转变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转变。只有会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农民才能脱贫致富,而脱贫致富最好的手段就是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才能建设会泽生态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是发展会泽的文化产业,就是会泽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发展会泽的旅游产业是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的,集中了会泽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发展会泽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会泽县的广大干部职工已经形成共识,只有把旅游产业搞好才能发展会泽的其他产业,才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对此,会泽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会泽旅游产业的发展,会泽县人民不仅思想上高度统一,而且工作上积极配合,在资金整合、社会参与等方面也积极支持,在宣传工作上,会泽县委、县政府也有了新的思路,即通过新的载体加强对会泽的宣传,这就是此次央视两档栏目进会泽的原因所在。

在即将结束对何书记的采访时,记者给何书记出了一个“难题”,请何书记以游客的身份给会泽的旅游打分。这时候何书记儒雅谦逊的一面就完全显露了出来。他告诉记者,会泽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很多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接待游客的条件和一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发展旅游产业会泽还需要学习,现在会泽就正在向本省的丽江市,外省的平遥古镇等地方学习经验。他认为会泽的旅游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努力一定会给全国游客一个满意的结果。

会泽作为这次央视两档大型电视栏目的承办地,就像会泽县委宣传部长许泰权告诉记者的一样,这在全国的范围内来说都是很少见的。当谈到会泽的历史时,许部长的话匣子就缓缓打开,无论是会泽的风土人情,还是会泽的人文古迹,他都了若指掌。当许部长说到会泽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记者的兴趣陡然被提了起来。彝族的先民最早由于逃避灾荒,从昆明来到了会泽,建立了新的家园。在会泽,彝族的三十一世祖阿卜笃幕生了6个儿子,若干年后,六子繁衍后代,形成了六个部落,此时由于人口众多,就需要找到新的生存地。后来六个儿子就率领着自己的部落离开了会泽,这就是彝族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史称“六祖分支”。

当记者问到关于这次央视走进会泽的情况时,许部长依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向记者介绍了这次央视两档栏目在会泽的具体情况和工作进展,对会泽能以“县”为单位与央视达成合作,许部长显然是自豪的,他说,这样的合作正是说明了会泽历史底蕴的厚重,在整个云南甚至是整个中国来说,会泽独特的文化背景,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对这次《寻宝》节目组走进会泽,许部长说:“在会泽当地进行的初期海选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会泽所有的乡镇、单位、个人都积极参与。会泽县委宣传部更是抽调了大量的人手负责整个活动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县委宣传部下设‘一室七组,将安全保卫、电力通信保障、后勤保障等所有能够想到的都写入了方案。央视栏目组来到会泽,对会泽的前期工作非常满意。还说,《寻宝》去过很多地方,但还没有一个地方的工作是如此细致到位的。”

许部长还告诉记者,《探索发现<湮没的中国秘闻:南铜北运>》的录制在2010年3月中旬前就差不多可以结束,4月剪辑,5月送审,预计到了6月就可以与全国的电视观众见面。

在采访中,记者不仅感受到了会泽县领导们对会泽的自豪,对会泽未来的信心,更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在会泽发展上的用心。正是他们群策群力,埋头苦干,才给会泽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礼:会集情愫之仪

会泽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会泽别样的风情。那一望无际的红土地,蓝得深不见底的天穹,塞满眼睑的翠色草山……这是任何国画大师终其一生也无法创造的美景,踏上会泽这块土地人自然而然俗念俱消,惟有虔诚之心萌萌而动。正是因会泽所具有的这样的情操,地处西南地区的会泽才有缘迎来中央电视台两档大型电视栏目共同走进会泽。也正是藉此机会,记者采访了央视著名的主持人李佳明。

最早认识李佳明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那个时候文质彬彬的李佳明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作为《寻宝》的主持人也来到了会泽,他的平易近人,让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佳明”。然而由于《寻宝》栏目组的时间安排非常紧,所以他能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很短。

第一次来到会泽,李佳明感觉会泽是一座干净、漂亮、清秀的城市。而对于《寻宝》栏目组选择走进会泽,佳明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会泽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他说:“就像当年一位承办《寻宝》的宣传部长说的一样,要想邀请《寻宝》栏目到一个城市,如果这个城市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不敢的,我觉得《寻宝》能够走进会泽,主要还是因为会泽所具有的悠久的铜商文化,会馆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对会泽人民的淳朴、乐观,佳明也深有感触,这是一种高原人独具的特质。在“民间国宝”的评选中,虽然有很多藏友的宝贝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最后的鉴宝,但多数选手都报以爽朗的笑声,重在参与,这就是这块土地所孕育的精神。

在会泽众多的文化中,佳明认为会泽的“铜商文化”是能够作为会泽的文化、旅游名片展示给外界的。因为“钱”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沟通的桥梁之一,每天人们离不开的也是“钱”,对于“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大多数人知之甚少。“以古为诗”这是现代人应该重视的事。“会泽既然有这么厚重的铜商文化,把钱币背后的文化给挖掘出来作为一张名片的话,我相信很多人会有亲切感和熟悉感”,佳明说。采访的最后,佳明也不忘给会泽人民送去祝福:让会泽人已经拥有的历史和财富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多的能量和生机。

此次走进会泽的中央电视台两档大型电视栏目分别是财经频道的《寻宝》和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据记者了解,央视的《寻宝》栏目历来所秉承的宗旨都是“有宝可寻”,这是栏目入驻的前提。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不足,没有真正的珍品收藏,那是不可能迎来《寻宝》栏目的录制。此次,《寻宝》栏目摄制组既然选定了会泽,那么毋庸置疑,会泽肯定是满足了栏目组的要求。

在《寻宝》栏目组正式踏进会泽之前,会泽县委、县政府已经高质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在会泽县城举行了一个多月的“宝贝”前期海选。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由会泽地方文物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共选出1000余件珍贵藏品。2009年12月5日,当《寻宝》栏目组下榻会泽时,再由栏目组邀请的国内著名文物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参与活动的千余件民间藏品进行海选,然后挑选出50件藏品进入“专家评鉴”的复选阶段。

在12月5日的录制现场,专家们逐一对复选的藏品进行甄选辨别,最终评选出十二件藏品进入次日的最终鉴宝。这次《寻宝》栏目走进会泽,节目录制分为上下两集,分两天进行,地点都定于会泽的江西会馆,而录制的时间都定于下午18点以后,由于工作之便,记者也亲历了节目录制的整个过程。在第一天的复选录制中,由于正值冬季,寒气不时袭来,然而会泽的藏家们依然热情高涨,未能进入复选的藏家们也不失兴趣,仍积极参与,整个江西会馆的门口直到复选结束一直都是人头攒动。随着一件件藏品被选入十二强的行列,观众的热情度也越来越高,而在整个过程中,只要会泽斑铜的身影一出现,录制现场就频频爆出热烈的掌声,录制现场高潮频频迭起。

在12月6日的最终评选中,专家事先将入选的十二件藏品分为四个组,每组有三位臧友持自己的藏品上台鉴宝。四个组分别是陶瓷组、杂项组、青铜组和书画组,四个组分别选出一件代表藏品,进入最终的会泽“民间国宝”鉴宝。其鉴宝过程又分为三个大的环节,第一环节是藏友之间互相PK,首先是藏友简述自己所持宝贝的优点,然后对同一组的其他藏友的宝贝进行“挑刺”,可以从宝贝的产地、大小、形状、年代、造型、图饰、价值等各方面做出评价。这个环节在主持人李佳明的引导下,活跃了整个录制现场。藏友们斗的不仅是流利的口才,还有敏捷的思维,睿智的雄辩,这让现场观众的情绪一直“居高不下”,连连为藏友们击掌叫好。声音宏亮,思维敏捷并不代表持宝人所持的宝贝就一定能够胜出,决定谁的宝贝能够最终胜出这就到了第二个环节。在第二个环节中,专家会根据持宝人的临场表现和持宝人所持宝贝的价值选出各个组的优胜者进入最后的决赛。选出每个组的优胜者后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市场专家对胜出宝贝估价。这样经过一轮轮的筛选后,最后专家会选出四件代表每个组的宝贝,然后再在这四件宝贝中选出一件最具会泽历史文化特点、能够成为会泽文化名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藏品作为会泽的“民间国宝”。而这最后的环节是由现场的文物专家和市场专家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当场选定。

通过激烈的角逐后,代表四个类别的四件宝贝终于浮出水面,它们分别是瓷器组的清乾隆粉彩开光仕女人物大碗;杂项组的清中期山水人物铜笔筒;青铜组的清早期鉴真和尚铜座像;书画组的现代庞薰琴《仕女》绘画图。最终敲定的这四件宝贝固然珍贵,然而在“斗宝”过程中,藏友们的“唇枪舌战”也不失精彩。就比如在瓷器组的比赛中,徐小姐就针对李先生的大碗,说出这样的评语来:“当脸盆太小,当鱼缸太浅,当碗吃饭太大。”紧接着再对阵另两位藏友时直接以自己的藏品年代久远而一语惊人,评价另两位藏友的宝贝:“你们都是孙子辈。”而在青铜组的比赛中,三位持宝人均是年轻的80后,其“舌战”也颇具80后的特色,在评价完同组另两位选手的宝贝后,都要加上一句“不如我的好”。而应小姐对苏先生的鉴真和尚铜坐像的评价也极富时代感:木讷!像个外国和尚,鼻子高了点,是不是去外国去多了?在书画组的比赛中,其中的两位持宝人是亲兄弟,然而“两个打一个”的情景却没有出现,以不分彼此的姿态结束了书画组的比赛。

最后的“重头戏”就是专家在进入决赛的这四件宝贝中选出会泽的“民间国宝”。比赛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台上是持宝人的又一次“唇枪舌战”,台下是观众的无比期盼。对会泽“民间国宝”花落谁家,所有在场的人都无法预测,最终,还是由专家评审团通过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敲定了青铜组的清早期鉴真和尚铜座像为代表会泽历史与文化的“民间国宝”,并由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饶卫宣读颁奖词及颁发获奖证书。据了解,获奖者名苏一,出自会泽当地的收藏世家,而他的父亲苏永宽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也对全会泽人民允诺,他将不会出售也不会让“鉴真”和尚离开会泽。

12月6日上午,此次共同走进会泽的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湮没的中国秘闻:南铜北运〉》也在会泽县城内的会泽公园开机。曲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孔荣华,中央电视台著名摄影导演孙增田,著名作家、《南铜北运》电视系列片脚本主创人张庆国,《探索·发现》栏目合作代理公司、昆明浩睿影视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郝跃骏,会泽县委书记何汝利,县长陈国宝等领导出席了开机仪式。

据记者了解,为了拍摄好这个电视系列片,会泽县委、县政府又对会泽铜商文化的历史进行了认真梳理,理清了会泽铜商文化的历史脉络,提炼出会泽铜商文化历史的精华与亮点,并邀请了著名作家张庆国作为此电视系列片的主笔。最终经众多人士十余次的深入探讨,确定将《探索·发现<湮没的中国秘闻:南铜北运>》电视系列片分为六集,分别是《赌铜之谜》《天外来客——深山县城里的一百多座会馆宗庙》《破解中国青铜文明密码》《云南铜挽救中国》《白雾村的惊人历史》《南铜北运与清朝的半壁江山》。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此电视系列片创作、拍摄及最终在央视播出同样是分为六个阶段:选题确定及申报、脚本创作、实地选景、拍摄制作、审查修改、播出收看。

“礼”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记载:“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根据解释可知,“礼”在最早出现的时候是不分等级制度的,而对于伦理道德来说,“礼”也不应该被赋予等级之分,何况现在既不是原始社会也不是封建社会。此次,央视两档大型电视栏目共同选择走进会泽这个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县城,这就是“礼”不分等级、一视同仁的最有利证明,也还原了“礼”最初的本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礼”的魅力必将会大放异彩,“礼”的真谛也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钱王五德,让记者的此次会泽之旅满载而归,思虑跨越的依然是闪耀着熠熠铜辉的历史,这段抒写着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必将是让会泽走向世界的名片。

此次记者去会泽采访由于日程安排所限,最为遗憾的就是没能见到来会泽越冬的黑颈鹤。黑颈鹤是大型飞行涉禽,身长约120cm,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与大熊猫、金丝猴并列为三大国宝。每年到了农历九月初九,成群结队的黑颈鹤会飞越崇山峻岭,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飞到会泽大桥水库和长海子水库来栖息越冬,到了来年的三月初三,天气转暖,又会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离开。

在会泽采访期间,记者曾经看到过一张让记者一直无法忘怀的照片。照片的右侧是两位当地的农夫在自家的地头劳作,而离两位农夫几步之遥的正前方就是一群黑颈鹤在悠闲地觅食,而且在不远处也同样有一群黑颈鹤在觅食,天空中亦有黑颈鹤在轻盈地飞翔。可以说,这两位农夫就是被黑颈鹤“包围”着,然而不可思议的是黑颈鹤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好像对眼前的两位农夫没有任何的恐惧,而两位农夫也是自顾自的在自己的地头辛勤劳作,一派“人鹤共居”的和谐场景。

“只有片片白云为她落泪/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Hi…Hi…/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记者相信,很多人和记者一样对这歌词并不陌生,也被这歌词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虽然,这里边讲的是丹顶鹤的故事而不是黑颈鹤,但这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正是希望人类与同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生物能够和平共存,而这一美好愿望在会泽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真的已经实现,早在2006年2月,会泽大桥水库和长海子水库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在会泽的冬天定能够看到一群群黑颈鹤在碧蓝色的天穹下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面对着这温暖人心的感人画面,记者斗胆放言,会泽未来的发展一定能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会泽未来生态城市的打造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张正彪

猜你喜欢
会馆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会馆:历史回音与时代召唤
小A去旅游
旅游
“乡土之链”话会馆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谁把晋翼会馆交给了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