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相进
在我们校本教研时,常常听老师说,同样的问题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也说上课听得懂,可下课还是不会做,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真让当老师的不知所措。我和同事们从理论上反思了这个教学迷惑。认为产生这些迷惑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没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这些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问题,往往对学生能起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集中注意、培养能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与热知识后,对消耗的电能与产生的热能的本质分不清而产生疑惑。我就在《电与热》一节的教学小结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①某电动机铭牌上标有"36V 0.5A"求正常工作时5min消耗的电能?②又知此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阻为2Ω,求它正常工作5min所产生的热量?解:①W=UIt=36V×5A×300s=5.4×103J②Q=I2Rt=(0.5A)2×2Ω×300S=150J。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消耗的电能与产生热量的关系:W>Q。从而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电功率P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经常用什么方法来测定它?你能说出W=UIt的物理意义吗?同学们很快想到:电功率P是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的测定方法是P=UI,W=UIt的物理意义是在时间t内所消耗掉的电能。接着我又问:焦耳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为什么W>Q?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实际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平常观察,马拉车,车子运动;停止拉车,车子也停止而得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于是我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师:马没拉车时,车子的运动状态如何?生:静止。师:当马拉了车,车又怎样呢?生:车由静止变为运动了。师:车为什么会运动呢?生:是马对它施加了拉力。改变了它原来的静止状态。师总结:可见,拉力在这里的作用是改变了车子的运动状态,使车子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不是维持车子的运动状态。完成课本中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老师再设置这样的问题:马停止拉车,车子为什么会停下来。假如地面绝对光滑呢?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通过挖掘教材,这样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出现上述教学迷惑就是还没有脱离传统的物理教学,在教学中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另外,教师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时还可起到巩固强化、促进学生交流、检查评价的作用。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动势能相互转化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光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当然我们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问题的设计要有恰当的难度与坡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坡度与难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自己努力,逐级而上,步步提高。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②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可决定教学方向、顺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巧妙的问题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这样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