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科学实验设计的有效改进

2009-01-20 09:24吴韦春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年6期
关键词:白醋小苏打蜡烛

吴韦春

在教学实践中,从老师对材料的准备到学生动脑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实验时常伴随一些苦恼:如:实验室和材料包无匹配的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现象模糊或者对比效果不明显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谈谈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尝试。

1化模糊为清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力与运动》单元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要构建的科学概念是: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玩气球”和“用气球驱动小车。”

1.1教材设计

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学生也来玩一玩。并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学生动手实验、解释。进而得出反冲力的概念。用气球驱动小车就是反冲力的作用。

1.2遇到问题

实践操作中,气球内气流喷出没有线路上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所以气球到处随意飞,模糊的实验现象不便于学生观察,假如多让几个学生体验则会出现气球满教室飞的局面。

1.3改进方法

取一个一次性纸杯,杯底挖以个圆形小洞以满足吹足气的气球嘴放人为宜,杯身用剪刀竖着剪成10条长方形的笼状。然后把气球套入穿入圆形小洞再吹气,吹气后放开气球。飞行方向稳定,不会乱串。清晰的实验现象便于学生观察并做出判断。课后指导学生制作水火箭,效果也较好。

2化抽象为形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3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科学概念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新物质。这种物质能灭火并且比空气重,是二氧化碳。为落实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检验产生了什么气体”两个活动。

2.1教材设计

“检验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个活动的设计是倒出气体熄灭蜡烛,得出产生的是能灭火且比空气重的气体的结论。

2.2遇到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倒出的气体往往灭不了蜡烛的火光。原因有如下这些:气体量太少、有风吹过;蜡烛过长二氧化碳较快下沉;实验需要消耗大量的小苏打和白醋,一次实验不成功再次实验的材料消耗量惊人。

2.3改进方法

2.3.1大烧杯了反扣小烧杯;

2.3.2把3厘米左右长度蜡烛放人小号烧杯中并点燃;

2.3.3依次加入白醋和小苏打,蜡烛都能被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能灭火;

2.3.4再次用燃烧的火柴或者小木棒去点燃蜡烛,当火接近蜡烛时,火被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还留在杯底;

2.3.5通过上述探究得出科学结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提供足够的有结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白醋小苏打蜡烛
小苏打及纯碱结构快速鉴别研究
白醋洗头
泉水与白醋
鸡蛋微笑了吗
泉水与白醋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使用小苏打消除异味
降低小苏打生产中蒸汽消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