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

2009-01-19 09:27赵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感情语文课堂

赵玲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所以语文课堂也自然成为德育的新天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1)德育不能强加,要让学生去感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大家的生平事迹是值得人们去留意的。例如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为拯救国人灵魂毅然选择文学来唤醒沉睡的灵魂,不做麻木之人,让学生感受他的爱国之情。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当时,为纪念“九一八”事变,批驳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的投降谬论,鲁迅为激励国人不丧失自信力而作此文,对学生产生很大触动。又如《背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学生无不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这些名人的生平,必然成为一种再教育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相互交流看法,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德育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渗透应是在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教师最终的盖棺定论。例如在《散步》这篇课文中,全文通过一家人在散步途中所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最终让学生明白亲情的真正含义,从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在学习本文时不要早早挑出主题,而是要在品味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去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用心良苦。当这个目标到达后学生会很自然的讲出自己的亲情故事,让课文走近生活,用生活去点亮心灵,德育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对灰尘充满敌意,但当了解了灰尘的作用后他们的态度发生改变,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这时笔者就适时的说出身边的例子:“我班有一名后进生,平时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同学们眼中的差生。但在一次大扫除中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打扫认真,态度积极,圆满完成任务,难道学习成绩一时的不理想就能给一个人最终的评价吗?”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也许从此就开始变得多元,德育就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中完美的实现了。

3)运用语文课堂丰富的素材让德育也变得色彩斑斓起来,而不仅仅是一味的说教。在口语交际课中常会碰见辩论主题,这就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辨析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例如在学完了第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的课文后,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就是请学生思考“开卷是否有益?”这个问题。利用这个主题,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一次小型辩论会,正方为“开卷有益”,反方为“开卷不一定有益”。在辩论中学生积极性高,辩论激烈,双方唇枪舌战,有理有据。这时胜负也许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对这个辩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发表了见解,在陈述自我观点的同时也聆听了他人的观点,思想的交锋也是一次道德认识的深刻反思,老师这时也许可以不再做任何的表述,学生的心中自然也就有了他们的答案。

4)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如在教授《黄河颂》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搜集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和原声朗诵,学习朗诵技巧,把握朗诵基调,认真揣摩分析课文内容,从而保证自己朗诵时对学生的感染力。在讲课当天笔者的配乐朗诵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在朗诵中学到的不仅是朗诵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从朗读中感受到黄河的气魄以及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趁热打铁,酝酿情感,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让语文教师携起手来引领学生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让德育变得轻松而愉快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感情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