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从新课程理念培训到学科知识培训,取得较大的成效。但这些培训或多或少受时间的限制,如何使教师专业化成长扎根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呢?笔者认为磨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所谓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修改,再由这位教师多次重上,使该课不断优化完美。这样不仅能使执教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快速提高,而且使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成长。那么,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需要好好琢磨呢?笔者以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为例,谈谈磨课心得。
1 磨新课导入
“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教材内容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学习西周的分封制,第二部分学习宗法制,第三部分学习礼乐制度。课标比较强调让学生感受礼乐文明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因此笔者设想用学生能感受到的事例导入新课,经过几番思考后,决定用奥运会开幕式2008位演员击缶的场景导入新课,鸟巢上方映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英文“Welcome my friends”。笔者认为这正彰显了中华民族热情友好、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风范。材料又是来自学生的生活,估计大多数学生看过奥运会开幕式,用这样的材料导课肯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上课时笔者说:“同学们曾看过这张图片吗?”学生只观察一会儿,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说:“看过,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张图片吗?”大部分学生沉默,不敢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安静了许多。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许多演员在击鼓欢迎各国来宾和运动员们。”笔者纠正道:“这种古老的乐器叫缶,不是鼓。这么多演员代表13亿中国人欢迎四海来宾,彰显我国礼仪之邦的风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礼乐文明。”这一切看来都很顺利,但课文首先讲的是分封制,笔者只能非常牵强得说:“我们首先一起来学习分封制。”学生一听,几乎摸不着头脑,有个别学生低声说道:“老师怎么突然讲分封制呢?”
这样的导课看似顺畅,其实是失败的,一点也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经同组教师商量后,第二节课由击缶而歌导入礼乐制,先学习礼乐制,再学习分封制与宗法制。但感觉思路还是不对,因为礼乐制是规范西周不同等级贵族的行为,这势必要求学生先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以了解在这2种制度下人的等级之别、地位之异。
经过名师指导,笔者特意到老家拍下自己的宗祠照片和宗谱照片,用宗祠和宗谱导入宗法制。课上出示照片,根据自己族谱向学生介绍自己家族情况,之后导课:“这种立祠制谱的习俗源于西周的宗法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西周的宗法制。”此次导课比起前次成功了许多,因为导课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农村学生比较熟悉宗祠和族谱,又对其充满好奇,对学习新课的内容异常兴奋。由宗祠和族谱导入学习宗法制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可见,导课精彩与否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认真琢磨,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 磨问题设计与提问方式
“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课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西周的礼乐文明对今天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次上课时笔者先展示西周五礼:1)吉礼,主要是指祭祀典礼;2)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3)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4)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来往等;5)嘉礼,婚礼、冠礼、飨宴等都在此列。然后花5分钟左右时间介绍这5种礼仪的概况,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礼节和西周五礼有联系?”学生思考了3分钟左右,无人举手回答。笔者只能提示说:“现代人过年过节仍有祭祀先祖的习俗。”企图想通过这样的提示引起学生思考,但事与愿违,学生仍无法表达出来。课后,听课教师纷纷提建议,经过一番讨论后,他们一致认为笔者这个问题设置范畴太大,针对性不强,学生无的放矢。建议下节课专讲五礼其中一礼来展开学习,然后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礼节进行比较。笔者采用他们的建议,特意去查了许多资料,决定用西周的婚礼制度来和现实生活的婚礼进行比较(主要考虑学生对现代婚礼相对来说比较熟悉),让学生体会西周礼仪对今天的影响。
以下是第二次上课实录。
师:“同学们平时肯定参加过许多婚礼吧!”
学生齐声答道:“是的。”
师:“大家想了解3 000多年前西周的婚姻礼节吗?”
生:“想。”而且个个瞪大眼睛,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神情。
师:“好,接下来老师发给大家一张资料学习单,阅读后举一个例子说说西周的婚礼和今天婚礼的相似点。”
学生非常认真地阅读资料单,不时向老师(包括听课老师)提问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教师在一旁辅导。大约阅读4分钟左右,有几个学生就举手表示自己可以回答了。
学生甲说:“西周婚姻礼节讲究聘礼,现代婚姻也有聘礼。”
学生乙说:“西周时新娘出嫁有陪嫁,现代新娘出嫁也有。”
……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西周婚礼对现代社会仍有比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具体,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维特点。磨课大大增强笔者对问题的设计意识,优化课堂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磨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西周分封制时,第一节课笔者首先展示表1内容,然后提问:“根据表格,说说周王把土地和人民主要分封给哪些人?”学生思考后回答:“受封的有亲属、功臣,但主要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姬姓亲属。”笔者出示材料:“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问:“从材料中大家可以想到周王当时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一个学生回答道:“为了保卫周王朝,‘屏有屏障、保卫之意。”
这节课看似很顺利完成分封制的学习,但是听课教师纷纷提建议,认为自始至终没有展示西周疆域图,在学生头脑里根本无法形成分封制的空间概念,无法了解各个诸侯国的分封地理位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诸侯国对周王朝的保卫作用。第二节课笔者利用西周的疆域图进行教学,把各诸侯国的受封地点用文字标在地图上,这样学生对西周的分封制理解得更直观、更形象。利用西周疆域图,学生就能理解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藩国(诸侯国)保卫周王朝。虽然当时西周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之敌,但对周王朝威胁最大的还是来自东方的敌人,因此在东方分封大量的诸侯国以保卫周王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磨课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更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掌握,同时有利于鞭策教师平时多关注,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藻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