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兆强
1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讲了一个数学故事,假设一位老渔民到集市上去卖鲢鱼,每500克鲢鱼卖10元钱。一位顾客前来买鱼,要求老渔民将鱼头和鱼身分开卖,鱼头每500克6元钱,鱼身每500克4元钱。老渔民心里稍一算:4元加6元也是10元,不吃亏,就爽快地把鱼卖给那位顾客。过后,这位老渔民一直觉得卖得钱有问题,于是就开始仔细思考这种算法,结果发现自己吃了大亏。故事一讲完,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认为是这个原因,有的认为是那个原因,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抓住这个时机,笔者很顺利就过渡到新课的教学。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对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笔者让2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2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一说“出发”,2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笔者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再让2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2个黑板前。笔者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再让2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击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就把慢的追上……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可带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问题,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索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便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1)铅笔和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2)笔记本比钢笔贵多少钱?3)每个气球7元钱,给售货员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经过讨论都有比较满意的解答,这样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设计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看下面的图形分别像什么?分别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通过看一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体验所拼图形的造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画一画”,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及平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涂一涂”,画好后让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加图形色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剪一剪”,把涂好颜色的图形剪下来,通过剪指导学生运用剪刀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拼一拼”,让学生用剪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通过拼一拼,丰富他们的想象,培养学习成就感。“贴一贴”,把拼好的图形贴到一张白纸上,通过贴一贴,一方面可以保存学生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勾画的能力。“说一说”,学生的作品先在4人组里展示交流,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这些环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交流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简直不敢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
再如“图形的拼组”中,用已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每种图形若干,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成另一种图形,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组汇报交流:用2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用4个三角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这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赋予教学情感色彩,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情感驱动下,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刁镇旧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