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永梅
1 前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2.1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过程,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变革。教师要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要学会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
2.2 教师要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素养的基础外,还应具备必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会使用一般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或会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虚拟现实模拟课件等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切不可为玩花样而滥用信息技术,而是要懂得如何恰当地利用它来支持教育革新。
2.3 教师要承担新型角色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以及情感上的支持者的角色。在具体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学生的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网络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在具体的学习理论中,如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助手、教练、资源提供者、辅导员和激励者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由原来的主宰、控制者变为学生的对话者,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主体,在对话、交流和理解中彼此相互学习。教师要胜任对话者,也必须和学生一样持续不断地学习,从而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对学生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了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还要具备以下素质。
3.1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首要前提,否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一句空话。通过调查可知,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2 与他人协作的意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讨论与协商对意义的建构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要求学生有与他人协作的意识。为了培养出较强的协作能力,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教师在学习策略、方法、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亲合;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见解、主张传达出来,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3.3 培养扬长补短的意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扬长补短,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展示给同伴,同时充分吸收同伴传达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扬长”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肯定,坚信自己能在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作出贡献;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一切学习活动,使同伴从自己身上获得激励与鼓舞;积极为共同的学习活动出谋划策,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主动承担学习任务中最适合自己的部分,以实际行动参与学习;自信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张扬自己,让同伴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补短”意味着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接纳与理解别人的缺点与不足;相互弥补缺点与不足。学生之间的扬长补短是合作意识的重要内容。
3.4 自我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的变化,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有承担新角色的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