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均
《庄子•外篇》有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音乐的天地同样是“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因为所有好音乐都有中国的“均”字的印记,基本乐理的理性分析也映衬了中国的“均”字的感性。
一、理性之“均”
众所周知,音乐由音符的音高与音长的相互关系与结合结构构成。
乐曲的乐音在纵轴上表现为音列,音列由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内在排列又整体地外在呈高低罗列组成。一个八度内含有可由钢琴琴键表示的十二个半音,这十二个半音可以理解为十二个“半均”音。在乐音相互关系中,半音是最小单位。
乐曲中乐音在横轴上表现为时值。时值内含四均。
第一均在音符。如全音符是一个完整的时值单位,其它时值都是从全音符分割出来的,分割的分数以2、4、8、16、32、64这样的几何级数为分母,把全音符分成两份即可均分成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再均分成四分音符,以此类推,音符的时值体现了均分律。
第二均在音符中的附点。附点可以增加音符的时值,只是附点所增加的时值是原音符的时值的二分之一,即将原时值均分。还有复附点,一个有复附点的四分音符的总时值是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一个有复附点的八分音符的总时值是一个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这实际上是一种“递均分”。音符中的附点也体现了均分律。
第三均在休止符。休止符的时值与音符一样遵循均分律,如: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等。
第四均在休止符的附点。休止符的附点与音符的附点作用相同,都是延长原音符的时值的一半,也同样存在“递均分”。
音乐的纵轴与横轴,音高与音长富含“均”意。
好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节拍与节奏,在节奏中强拍与弱拍以一定的次序循环往复,而节奏则代表总的时间组织。相对于音符的排列组合,节拍与节奏呈现出明显的规则性与反复性。节拍均匀分布于乐曲的始终或者说是整体,而节奏的引申含义则代表一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的交替往复,比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往复,人的脉搏的均匀跳动等,这都说明在音乐中还富含用节奏与节拍把乐曲“均分”化的“均分律动”的“均”意。
二、感性之“均”
好音乐都有“均”意,由来已久。
音乐理论界公认五声音阶代表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汉书•律历志》有言:“声者,宫,商,角,徵,羽也。”即音乐由do、re、me、sol、1a五音组成,比西乐的do、re、me、fa、sol、la、ti少了fa和ti,宫,商,角,徵,羽既含音阶之意,又含音调之意,而在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中曾有把音阶系和音调系简称并统称为“均”的论述。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国语•周语》曾言:“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其首句意为:音律是用来确定音调和量度的标准。明代正德宰相王鏊所著的(《震泽长语•音律》有言:“自黄钟起至应钟,有十二弦要取甚声,用柱子来逐弦分寸,上柱定取声,‘立均之意,本是如此。”“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这七律为一均。”,又言:“十二声中旋用七声为均,为均之主,惟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这里说的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变宫、羽,即:“均”含有音阶之意。而该文又言:“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于八音。”“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旋宫之声如此”,在此,“均”又含有音调之意。
中国古代传统乐学关于“均”兼有音阶和音调之意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唐代《隋书•音乐志》有言:“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闻有七声。”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乐志》有言:“十二律中,旋用七声为均。”唐代徐景安的《乐书•乐音文谱第十》有言:“七声者,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均也。”北宋宋祁和欧阳修著的《新唐书•礼乐志》有言:“故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由浊变清,为一均。”说的都是“均”含有音阶之意。
而汉代郑司农的《周礼•春官•宗伯下》有言:“均,调也。”唐代《乐书要录》则言:“故立诸均,析其声调。”“每均七调,每调有曲。”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有言:“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由之出焉。”清代胡彦升的《乐律表微》有言:“西山以阴阳为义,各持一说,然均即调也。”清代惠士奇的《礼说》有言:“均,一名调。”则说的都是“均”含有音调之意。
音乐界有论认为一均三宫十五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的核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将中国传统乐学中的“同均三宫理论”解释为一个相同的七音框架中包含了三种宫音、五正声都不相同的七声音阶。七个按五度排列的相邻的音,即七音。又由于五个“音节的骨干音”的三次转移产生了三次被选择的可能,三种音高不同的宫音位置的五声确定后,七个音在每种五正声中的其余两个音分别作为变声时即可形成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之中还存在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主音的调式概念,即“均”内含音调之意。
音乐界有论认为一均三宫十五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的核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将中国传统乐学中的“同均三宫理论”解释为一个相同的七音框架中包含了三种宫音、五正声都不相同的七声音阶。七个按五度排列的相邻的音,即七音。又由于五个“音节的骨干音”的三次转移产生了三次被选择的可能,三种音高不同的宫音位置的五声确定后,七个音在每种五正声中的其余两个音分别作为变声时即可形成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即F宫正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C宫下徵音阶:和、徵、羽、变宫、宫、商、角。G宫清商音阶:闰、宫、商、角、和、徵、羽。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则认为在五声音阶上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在五声音阶上加清角和变宫的清乐音阶和在五声音阶上加清角和闰的燕乐音阶,三种七声音阶可以构成十五调。
同均三宫的七个音,在同一“均”的概念层次下有音阶骨干音的概念,使同均的七个音有三种不同的音阶属性,即“均”内含音阶之意。另外,三种不同结构的七声音阶之中还存在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主音的调式概念,即“均”内含音调之意。
均代表七声音阶或是七声框架和调域,《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均、宫、调”是律位、音阶、调式在宫调中的三个层次。均是“七音”的律位,是“宫”的高一层的概念,“宫”又是“调”的高一层的概念,这也说明“均”可以被看作音阶与音调的统称。
音阶是有组织的音高序列,音调是音阶的组织系,音阶、音调本身不是旋律,不代表音乐,却是构成旋律的原材料,这就等于说“均”是构成音乐的原材料。“均”的感性涵义中凝聚着音阶和音调的涵义。这是一个可以为《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增补字意解释的概念。如果用最简单的一个汉字来概括音乐的本原,这个字非“均”莫属。
中国的传统认知习俗追求意与音的完美结合,“均”的字意可以代表音乐的本原,“均”的字音也能代表音乐的本原。
北宋宋祁和欧阳修著的《新唐书•杨收传》曾言:“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清代郑文焯的《词源僬律》曾言:“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在《广韵》中“均”的读音为“居匀切”,即声母属见纽,韵母属谆部,《集韵》增加了“王问切”这一读音,即声母属云纽,韵母属问部,也就是读“yun”。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解释“均”字有另一个发音为“yun”即读“韵”。《中国音乐词典》解释“均”字与“韵”字,音同字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均”字自古音与意与“韵”字相同。
何谓“韵”?百度百科解释为:“和谐悦耳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好听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解释为:“和谐的声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解释为:“有节奏的声音。”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和谐动听的声音。”以上解释与人们对音乐的美与美的音乐的认知与理解完全契合。
北宋美学家范温《潜溪诗眼》曾言:“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者,美之极。”从动物发声的美感看,有韵即有音乐感,从人类表达能力进化的角度看,人类语言的发声向富有美感的音乐之声嬗变、转化与飞跃的临界点与起点就是韵。汉语发音的拼音分为声母与韵母,声母发音短,而韵母发音长,发音长产生音乐美感的可能性理所当然大于发音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发音美感与音乐感的最初的认知就是韵。诗、词讲究押韵所形成的声音的回环的和谐美也可以被看作音乐旋律美的初始状态。古代中国还将诗、词、赋统称为韵文,而依诗词谱曲也都讲求曲的韵律与词的韵律的结合与配合。传统戏剧中押韵的富有乐感的道白也被称为韵白。再看“韵”字的构成,简体字的左部为“声音”的“音”字,右部为“均匀”的“匀”,合在一起即为“均匀的声音”,繁体字的左部为“声音”的“音”字,右部为“成员”的“员”,合在一起即为“音乐分子”或“音乐的成员”,其中内涵的表达意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美感的最初始与最朴素的认识与理解。
由是观之,音乐的本原凝理性与感性于字面、字意与字音天然合璧的中国的“均”字。
音乐的“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参考文献
[1]《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
[3]《音乐探索》2003年第3期。
[4]《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贺华章《易经大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冯洁轩《金石回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彭志敏等著《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9]《基本乐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