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2009-01-17 07:34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竞争力

吴 侃

一、工资水平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1.工资水平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某个产业人均生产能力的高低,它主要可以由全员劳动生产率表示,全员劳动生产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劳动力总数。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很直接的正向影响,即高的工资水平能够促使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出现, 也意味着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低工资水平只能与低生产率相伴随,意味着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2.工资水平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个产业中前几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行业市场总额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体工资水平越高,则该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会越高,该行业的产业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如果一国的工资水平越低,则该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会越低,该行业的产业竞争力也越弱。

3.工资水平对R&D投入比例的影响。

R&D(即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指标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该行业或该国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如果一国工资水平高,则其R&D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就越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就越高,该国的产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如果工资水平越低,则R&D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就越低,该国的产业竞争力就越弱。

既然工资水平对影响一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就我国制造业而言,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和竞争力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是不是为相关产业带来了与劳动力成本情况相匹配的产业竞争力呢?

二、我国制造业的工人工资水平及竞争力现状

从工资水平来看,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仍处于较低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英国的1/27,日本的1/22,美国的1/21。较之于新兴国家,大约是韩国的1/13,新加坡的1/12。较之于发展中国家,大约是马来西亚的1/4,墨西哥的1/3。而从职工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我国的这一数字由1990年的15.81%下降到2005年的10.81%,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工资劳动者在增加值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虽然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从劳动生产率来说, 由“农民工”为主的中国制造业工人队伍由于没有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劳动生产率不高;从产业集中度来说,因为我国的人工成本很低,就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即使在没有规模经济效应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的赢利空间。这样,我国的制造企业就没有扩大企业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内在动力,所以我国的制造产业集中度都是很低的。由于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很低,企业即使不注重研发的投入,也可能因为人工成本的极其低廉而走低价格营销的路线,从而实现获利,所以中国制造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也不高。

低的工资水平使得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应该拥有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实际上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并不强。

三、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外资企业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压制我国企业的竞争地位。

长期低工资为在华投资企业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这反过来又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压力。而且外资品牌通过委托加工可以控制中国上游企业,截断了中国企业的下游渠道,使中国企业原本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市场逐渐萎缩,这也进一步压制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2.低工资水平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易陷入反倾销困境。

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技术层次比较低,缺少自有知识产权。中国人工成本极其低廉,我们的产品有着令国外难以置信的低价格。因此,中国的出口产品就成了世界各国实行反倾销的重点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一直鼓吹的低工资、低价格优势反倒制约了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3.长期低工资水平遏制了制造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虽然长期低工资的水平带来了低的劳动力成本,但长期低工资水平遏制了我国制造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由“农民工”为主力军的雇佣工人素质不高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偏低。劳动力价格长期过低,会使劳动者收入始终无法提高,而劳动者收入低的一个结果便是他们无法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继而又使得下一代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从长期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长期低工资水平阻碍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第一,我们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世界市场的需求弹性较小,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很小,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又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而长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弹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业会陷入一种出口与贫困化同步增长的尴尬境地。

第二,在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中,由于初级产品产业进入的低门槛和高级产品产业进入的高门槛,会形成初级产品的完全市场化、中级产品的市场化和高级产品的垄断化。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对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依赖。我国制造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升级。

5.工资水平偏低挫伤员工积极性并导致人才流失。

低工资不仅意味着低的劳动力成本,也意味着无法很好的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中国制造业企业所雇佣的员工工资普遍比较低,加之又缺少有比较完善的福利待遇体系和精神鼓励体系,使得广大员工尤其是注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骨干力量不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出贡献,不能留住人才。而人才的流失又使得企业在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新人的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上升,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6.低工资水平使得企业忽视了非价格竞争手段。

产品竞争策略可以分为价格竞争策略和非价格竞争策略两种。由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的制造业企业过分依赖我们的低工资优势,过分地强调产品的价格竞争,强调工资作为成本因素,从而为了价格竞争的需要尽量降低工资水平,而忽视了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广告、包装投入、品牌建设、工艺设计等,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产生不了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不了强的竞争力。

四、从工资角度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加大投入,大力發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专业开设方面要紧跟市场步伐,培养市场紧缺的技能人才;国家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给予一定补贴。

2.减轻企业负担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允许雇主和雇员在所得税前进行扣除,同时实行对个人的预扣代缴,企业通过向地方税务机关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社会保障税,不再具体承担支付本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金的责任,可以将企业原来承担的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责任的重担卸下来减轻企业的沉重负担,也减轻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的包袱,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3.充分发挥最低工资政策的作用。

我们的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最低工资政策,并加强对企业的检查力度。对那些以损害劳动者利益为获取利益手段的不法行为要严加处理。

4.重视战略性挤兑体系的构建,增加竞争优势。

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合企业的薪酬战略,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薪酬这一激励杠杆,向员工传递企业的战略意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管理者应该把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等联系起来,并对员工关系做出灵敏反应,那么企业就更可能取得竞争优势。

5.企业转变价格竞争手段。

除了继续发挥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外,还要注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如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和外观式样等;优惠售后服务;通过广告宣传、商标、推销手段等,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竞争力
FDI的异质性与工资水平的空间溢出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HAIR AND NOW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