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强
作为一名地方台的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地方台不是很细的分工让我有机会得以从事不同类型节目的播音工作。这其中,有广播、有电视、有广告、有专题、有小说……就我的经验而言,这些不同类别的节目中,最能显示播音员专业功底和对播音员要求最高的莫过于电视专题片的解说。以下,结合我的日常工作,对电视专题的解说谈些浅显的看法。
一般地说,一部电视专题主要由画面、解说、音乐、同期声等几大要素组成。可以说,一部电视专题成功与否与这几大要素的协调配合密切相关,而在这其中,解说与其他几大要素的协调更为关键。那么,应该怎样为电视专题片解说呢?从我的工作实践来看,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把握好解说在片子总体构架中的从属位置
相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电视专题片的解说是一项需要播音员以“服从”为主的工作。做节目主持人其个人风格可以很明显,节目内容上可根据播音员的个人声线、语调等等特点来安排,节目风格是与主持人个性融为一体的。如《非常6+1》中李咏的主持、《实话实说》中崔永元的主持等,主持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风格。而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则相反,它要求播音员的创作服从和服务于节目,语言效果要以配合电视画面的情绪为佳,过多的个人特质表现于其中,会对电视片的整体风格造成影响。很难想象如果让崔永元和李咏按照他们的个人风格去解说题材重大的历史片或者抒情的风光片会是怎样的效果……
以我目前所从事的电视栏目《平定风物》的解说为例,主流观众多为对地方文化和对本土故事感兴趣的当地百姓,在配音时,我不会一味去注重自己声音的华丽而是注意与片子的适合。我选择一种中速而富有弹性的语调,音调保持在中音区,然后再根据民间艺术、历史故事、趣闻轶事等不同类别确定播音基调,以做到与收视群体的收视期待和节目的定位合拍。若因配音的个性突兀而影响片子的整体感觉,那就是配音的败笔。我一直认为,电视专题配音的最高境界应是:让受众忘记你的解说声音,而记住你解说的内容!
二、依据电视专题的诉求对象把握解说基调
任何电视专题都有其特定的诉求对象。播音员在为专题解说过程中要尤其注重通过对专题诉求对象的把握,来确定自己的播音基调。
以企业专题为例,可根据播放场合而区分诉求对象,如:企业内部接待来访客人之用、参加展会招商之用及电视播映树立品牌形象之用,三个不同场合决定了其诉求对象也有所差别。一,若专题片用于企业内部接待客人,则片子的诉求对象就是是来访客人。这样的诉求对象决定专题解说应以一主人姿态,语调亲切地介绍,给人以温馨感;二,若电视专题用于在展会上做宣传,则不适合再用亲切温和的语调。因为在展会上,观众接受信息较多而杂,太温和的配音不会给人留下太深印象,故而需要解说时加大推荐力度,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三,若在电视上播映,则诉求对象的受众面会很大,因此,解说时,就应更多地讲求“中庸”一些,尽量使更多的人能够对该单位产生好感,不能为了讨个别品位的人欢心而引发其余人的反感。
当然,这些特殊的要求,对于播音员来说是自我挑战的过程,是站在受众立场上牺牲“小我”的行为,然而对于电视专题的整体效果来说,这样的解说无疑是成功的。
三、把握好声音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动节奏
声音节奏主要是指有声语言的运动节奏,它包括人声语言节奏、音乐语言节奏和音响语言节奏。
人声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人发出的声响,主要指以专题片的解说语言和主持人现场语言为主的语言节奏。解说有现场解说、旁白解说和配声解说。一般情况下,现场解说语速较快,适合于节奏较快的电视片;旁白适用于哲理、人生语言的配声、以及呈现过去状态的情景再现的语言,节奏比较平缓,可以给观众留下一定的联想空间;配声解说有着比较强的伸缩性、政论性、故事性、电视纪实性的专题片都可以使用配声解说。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来说,它的解说风格则又有所区别,政论性电视片讲求说理,故事性电视片讲究叙事,因此又有模拟配声和语境再现之说。
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语言的运动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进行。如:电视专题《血泪古州地》的一个片段——马家庄219名无辜村民被烧死后,镜头从惨案纪念碑的人数 “219”叠出惨案遗址,然后摇至远山,一连串镜头将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然后音乐起,忧伤且饱含悲愤。配合一个女声悲凉的演唱出节奏凝重的解说:“后来,一位马家庄的教书先生,用《长工调》的曲调为它谱了曲,教给他的学生,……让他们牢记1940年9月13日的马家庄。”而在之前的“由于敌人采取欺骗的手段,对外逃者烧房而对未逃者实行安慰,……其余善良的人们便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段解说的节奏则应该和后面的部分相区别,采用较为客观平实的语言节奏,为后面的凝重做铺垫。这样通过变化语言的节奏来延伸节目的内涵,从而提升节目的效果。
播音员二度创作中要依托整个事件发展的内部联系来调整和运用其语言的运动节奏,真正和节目运动节奏达到和谐统一,形成艺术张力。电视专题解说,可体现为多种节奏方式,这些节奏相互依存形成张弛有度、快慢相宜的运动节奏。若在几种语言运动状态同时存在于同一节目时,有一个运动状态不协调,就会使节目整体失去和谐。因此,在对电视专题片解说的节奏处理上,要根据片子主题,故事发展,配合画面长短、音乐缓急进行有序合理的处理、让语言形成起伏跌宕的运动节奏曲线,切忌一慢到底或一快到头。
四、依据专题片的不同要求实现解说由“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
相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专题片的播音员是“非性格播音员”。就节目主持人来说,因为个性原因,播音的风格趋向一种“单一化”。比如有的人适合体育节目,有的人适合新闻播音,有的人声音适合晚间,有的适合早间……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作为一个“非性格播音员”,就要让自己能适应不同流派的作品。
仅就电视专题片来看,按照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而不同题材的专题片对声音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自然风光类的专题,要求有自然的优美;历史性的专题,要求有历史的厚重;人物性的专题,要求有人物的客观真实……这些不同的要求,就需要播音员能根据不同的情景,变化自己的音色,调整解说的语速,控制播读时的情感!
仍以《平定风物》的解说为例。这一节目要求播音员向电视观众讲解片子中各种景点的由来以及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土特产品等,受众在收看时需要具体、形象、生动的声音描述而且这种描述要和受众所看到的实际相融合。所以,播音员在解说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介绍内容的不同变化自己的音色。在解说民间手工艺品的时候就应该随着民族音乐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让自己的声音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色彩;在解说自然景观时应伴着悠扬的音乐将声音处理得富有浪漫色彩,要通过解说时吐字刚柔、松紧的准确运用,使片子中描绘的情、景、物更加生动;而在介绍传统文化时又应多些学者式的沉稳。在解说过程中情感变化要细腻、丰富,气随情动,播音员可利用吸气的深浅、呼气的强弱,以及气息经过口腔、鼻腔的擦音等使声音富于色彩变化来体现特定的气氛和感情色彩。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无诀窍可言,只有靠平时的自我揣摩,关键时方能“雪中送炭”。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播音的人员来说大都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如果再能按照上面说的几个方向去努力,做到对节目恰到好处的把握,那么,在进行专题配音时就可做到让配音与画面、音乐等其它的电视节目构成要素相融相谐为节目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