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雁”是宋词中构成游子意象的重要物象之一。游子们或由雁引发怀乡思人之情,或将对故乡和故人的想念寄托于雁上,雁亦成为了游子孤苦漂泊的真实写照,是游子形象的象征。
【关键词】宋词;游子;意象;雁
意象,既可指物化后经“约定俗成”所固定的符号,也可以指蕴含于作者构思并表现于作品中的一种图像。宋词中的游子意象由众多伴生意象构成,“游子”的内层之“意”体现于外层的“象”,意与象相互谐和。
在宋词中,“雁”是构成游子意象的重要物象之一。鸿雁是候鸟的一种,每年秋季南迁,路途遥远且充满艰辛。游子们或因雁而引发怀乡思人之情,或将对故乡和故人的想念寄托于雁上,雁亦成为了游子孤苦漂泊的真实写照,是游子形象的象征。
引发游子思怀之情的雁
“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欧阳修《清商怨》)。游子看到天际缓缓飞过的大雁,“愁思望处满”,秋思秋愁引发了强烈的归乡欲望,向梦中寻归,却无奈“枕孤人远”,“梦未成归”。“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登高遥望的游子,见到鸿雁飞来,心生无限思念。“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室中人的沉抑的情绪正在凌乱交织中,突然听到孤雁高亢的哀鸣,加剧了游子的孤独感,仿佛预告着离人终不能返。又如“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游子独宿孤馆,“凄凉只恐乡心起”,此刻的雁鸣使“天涯客”不禁潸然泪下,“朝思归,暮思归,塞雁三年不见飞,断肠天一涯”(洪适《长相思》)。
在游子羁旅之感的抒发中,“归雁”、“断雁”的意象尤为常见。“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张抡《烛影摇红》),词人常因雁的南归转而联想到自己无法归乡的现实处境,正所谓“雁归人不归”(黄昇《阮郎归》),“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陈亮《浪淘沙》)。“断雁”的意象,如柳词《曲玉管》中的“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玉蝴蝶》中的“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断鸿的哀鸣极易引发游子在羁旅行役中的孤苦之感,“雁声嘹呖,双落行人泪”(赵子发《点绛唇》),大量的游子词中都有关于雁鸣的描写:“断雁孤鸣”(吕胜己《柳梢青》),“秋色雁声愁几许”(吴文英《浪淘沙》),“天外渐觉,归雁声远”(陈允平《绕佛阁》),“风急雁声高, 露冷蛩吟切”(陈著《卜算子》),“过万里、 西风塞雁, 数声哀咽”(吴潜《满江红》)。
征鸿也是另一个入词的意象,“目断平芜无际愁,数尽征鸿点”(赵师侠《卜算子》),“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陈亮《好事近》),“短书频寄征鸿翼”(石孝友《醉落魄》),“暗蛩啾唧,征鸿嘹唳,憔悴都如许”(吴潜《青玉案》),“征鸿排尽相思字,音信落谁家”(卢祖皋《乌夜啼》)。
“雁来人忆家”(苏庠《菩萨蛮》),雁使人联想到遥远的故乡,联想到亲人的信息。一行雁影,几声雁鸣,足以勾起游子无限的乡愁。雁作为节令的代表物象,使游子们见则思归,有道是“江南雁识归时节”(晁补之《千秋岁》)。
在许多词作中,雁之意象与其它意象进行简单搭配,便营造出了感伤与思乡的氛围,游子的强烈情感呼之欲出。如“暮山无数,归雁愁还去。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曹组《点绛唇》),“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周紫芝《踏莎行》),“幽恨一帘烟月晓,恐明年、雁亦无寻处”(李南金《贺新郎》),“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蒋捷《贺新郎》),“帆展霜风,船随江月,山寒波碧。如今著处添愁,怎忍看、参西雁北”(朱敦儒《柳梢青》)。
寄托游子思怀之情的雁
游子的思怀之情往往和书信联系在一起。鸿雁传书的典故为人所熟知,故“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在游子词中十分常见。
词人们以雁指代书信,“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张元干《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西风吹过雁,应有寄来书”(倪偁《临江仙》)。游子们或盼信来,如“西风吹过雁,应有寄来书”(倪偁《临江仙》);或惧信来,如“手捻芙蓉,耳听鸿雁,怕有丹书至”(彭耜《十二时》),作者思乡心切而不能归,转言害怕音信传来的消息,其实并非不希望音书来,而是已思归到了极致。游子们在思乡怀人的时候心事万千,偏偏如此心绪无处可诉,本欲“一纸素书,拟托南来征雁”(赵鼎《秋夜旅怀》),却“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摧归作么回”(向子諲《鹧鸪天》),“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袁去华《八声甘州》),“水远山高,雁沈鱼阻,奈信音难寄”(晁元礼《醉蓬莱》),“江南有雁无书到”(贺铸《西笑吟》),这是“有书无雁寄”(苏庠《菩萨蛮》)的无奈。
“试约鸾笺,传素期良愿,南云应有新雁”(晏几道《碧牡丹》),在宋词中,“游子”的思乡之情往往借由“思妇”之口而出,此类词作中的“雁”作为寄托闺中人思人念远的物象而出现。“雁来音信无凭”(李煜《清平乐》),“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鸿雁本可传书,而说“断”、“无凭”,说明即便看到眼前“冉冉飞下汀洲”的雁,也并未收到远方游子的书信,这种既没有音讯又无法见面的无奈与惆怅,与游子的心境和情感是一致的。“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柳永《甘草子》),“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张舜民《卖花声》),写的是女子对征人的牵挂,看到雁从北来,不知是否能收到心上人的音书。实则表达了羁旅中的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更有甚者,熬不过相思之苦,竟想要“凭过雁,寄侬来”(刘一止《江城子》)。这类词中也有用“雁”代指游子的,如“无情一去云中雁”(晏殊《木兰花》)。
“鱼”也常在诗词中用来作为传送信使的代称,“鱼与雁,通消息”(唐圭璋《满江红》),因此鱼和雁两意象并用的诗词也很多。如“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蝶恋花》),“鱼书雁字都休问,只看啼痕翠袖红”(刘学箕《鹧鸪天》),“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周邦彦《瑞鹤仙》),“鱼封远、雁书渐歇”(方千里《浪淘沙》),“鱼依密藻,雁过烟空”(曹勋《选冠子》)。
象征游子的雁
游子孤苦的羁旅际遇和雁迁徙时所需经历的困苦相似,因此也有一些词作直接用雁象征游子:“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卜算子《周紫芝》),“羁雁未成归,肠断宝筝零落”(陆游《好事近》),“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程垓《凤栖梧》),“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花似故人相见好,人如塞雁多离别”(韩元吉《满江红》)。
词人们将离愁别绪、对故人及家乡的思念寄寓鸿雁,在哀哀雁鸣中感慨相思之苦、羁旅行役之悲,孤雁亦成为了游子的化身。“雁”所承载的思乡情结使其成为游子意象的重要构成物象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艳梅 杨淑平,《论宋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1996年 第4期。
[2] 杨艳梅,《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第1期。
[3] 黎小瑶,《宋词审美浅说》,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第一版。
[4] 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第一版。
作者简介:戴思思(1988.5--),女,湖北大冶,汉族,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