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英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建构”型物理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状况,其中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各个方面,还要考虑具体的课题和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建构”过程中一改以往的灌输作用,而是要去积极地引导、发现,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探究—建构;活动;主体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理语言来表述,反映了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而物理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物理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建构”型物理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学习情景为前提,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模型。“探究—建构”型物理活动教学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状况,其中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各个方面,还要考虑具体的课题和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建构”过程中一改以往的灌输作用,而是要去积极地引导、发现,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下面就以“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例,结合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建构”型物理活动模型案例。
1.教师在“探究—建构”型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探究性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发挥好“导向”作用,扮演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一步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来构建出我们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
2.教师在“探究—建构”型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让学生来构建物理原理必定存在着一定障碍,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够缜密,他们的语言还够严密,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及时把握正确的思路,调整和弥补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及遗漏。
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如:探究过程中学生未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导致所成像不能与实物重合等等。对于这些错误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纠正,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建构。
3.教师在“探究—建构”型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沟通,达成默契,成为学生与活动的中介者。
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结论的得出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从活动中获取相关知识。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在建构主义探究式活动中,学生可极大限度地获得“个人体验”,同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虽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仍然应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进行,而且要由教师自己控制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建构”型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确认学生主体;立足学生实际;给予学生条件;激发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构建的过程,是教师在以学生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地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